礼多人不怪(礼多人不怪)

礼多人不怪……这是刘德华演唱的《恭喜发财》歌曲中的一句无论是歌曲名称,歌词还是旋律都非常喜庆,听到的人都会觉得喜气洋洋,神清气爽,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礼多人不怪?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礼多人不怪(礼多人不怪)

礼多人不怪

礼多人不怪……这是刘德华演唱的《恭喜发财》歌曲中的一句。无论是歌曲名称,歌词还是旋律都非常喜庆,听到的人都会觉得喜气洋洋,神清气爽。

何为“礼”?什么样的“礼”多了,人不怪呢?细思以后,好像心里有一丝明白,但用语言完整表达出来,又有些困难,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先说说“礼”的历史,春秋末期的孔子,战国末期的荀子,距今2300多年,够久远了吧!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也。”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可见古人对“礼”的重视程度,从个人生存上升到了国家的安宁的层面。

现在,更加的简洁,简单的十个字:“您好,请,对不起,谢谢,再见”,就能很好的体现出一个人对“礼”的理解,并能充分的反映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

举几个例子吧。

孩子一年级的时候,在学校,其他同学帮我们家的孩子捡起掉落在地上文具,我家孩子收到东西后说了声“谢谢”,这位同学心情大好,并主动把这件事告诉了家长。我们家长之间,也聊到这个话题,顺嘴就夸我们家孩子好有礼貌。

我带孩子去上学或放学回家,电梯里经常碰到楼上的一位老太太,特别喜欢孩子。这几年一见到我们家的孩子,总是当面夸孩子特别有礼貌,还很懂事,说我们教育的好。夸的孩子和我都有些不好意思。其实,我们也没做什么,楼上楼下邻里之间见面打打招呼而已,就给了我们这么高的评价。

我们做了什么?我们好像真没特意做过什么事。如果说有,有那么一件事是我父母教育我的,让我记忆深刻,我就讲给了孩子听。

从小父母要求我从外面回到家里,见到父母必须打招呼,大声说“爸爸妈妈,我回来了”。记得小学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肚子饿,放下书包,拿起桌上父母准备好的筷子就要吃饭时,耳边突然传来父亲的暴喝“你是谁?滚出去!”当时我就懵了,咋回事?还好,母亲在旁边提醒我“回家没看到我们吗?”我才恍然大悟,赶忙说“爸爸妈妈,我回来了!”可是父亲不依不饶,严厉的说“出去,从新进来!”我只好出了门,再次进来,大声说“爸爸妈妈我回来了”,父亲给我的回应是“下次再这样就别吃饭!”至此以后,我一回家,总是先和长辈打招呼,这个故事我也告诉了孩子,我们和孩子一起也养成了见了长辈都要打招呼的习惯。这可能就是楼上那位老太太喜欢我们孩子的原因吧。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想喝酸奶,想让我帮忙,就会说“爸爸,帮我拿杯酸奶,谢谢!”我顺手拿了递给孩子,就会说“不用谢!宝贝”

有时我泡脚,忘了拿擦脚布,也会说“谁帮我拿一下擦脚布,谢谢!”孩子递给我时,也会说“不用谢!”

每天我们都有一人送孩子上学,我和孩子妈妈都会送孩子进电梯,和孩子说“下午见,祝你一天开心!”孩子回应说“下午见”

睡前,孩子上床了,我们也会亲一下孩子,说“晚安,宝贝,做个好梦。”孩子回应道“你也做个好梦!”

我们和孩子之间一直都是这样。在家里,相互之间帮忙的事还有很多,吃饭拿个勺子,穿衣时拉个拉锁,帮我手机冲个电呀等等数不甚数,每件事情我们都是这样,相互商量,没有命令,没有指使。让孩子明白她是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她说的话对我们来讲很重要。

大家都知道孩子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模仿,也许就在不经意之间,我们做了正确的事,孩子就模仿到了。礼貌的语言让孩子感觉到了我们对她的尊重。你越尊重孩子,孩子就越喜欢你。

荀子还有一句话我很喜欢“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行为积攒多了,就成了习惯,良好的行为积攒多了就是好习惯。

养成良好的礼貌行为,善用礼貌语言,懂礼节,知礼数,明礼仪,不仅仅让孩子开心,还会让孩子身边的人愿意和她交往,和她相处,并能赢得大家对她的尊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