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向山野探索一场未知之旅(一座山的进阶之路)

来源:【红星新闻网】

以往,6月的龙泉山是水蜜桃味的。现在,它又多了另一种味道——咖啡的香气。

年轻人把咖啡机装进了小车后备厢,挂上布幌子,支起折叠椅,路过的人们三三两两落座……时下,潮流的流动咖啡车,正在龙泉山国道318沿线“营业”。

骑车的、徒步的、看日出的、看星空的,拍一杯咖啡和城市远景的合照,再美不过。

心向山野探索一场未知之旅(一座山的进阶之路)(1)

龙泉山上 摄影 王欢

在老成都人印象里,龙泉山是坝坝宴,是一杯茶,是一桌麻将打一下午的农家乐,是三月桃花季的漫山人海,也是整个秋冬季的“沉寂”。

但如今变样了。雪山、日出、星空和远眺城市视角的加持,让民宿、露营、徒步越野,成为了龙泉山的新消费标签。

如果说夜爬龙泉山看日出,是年轻人吹起的一阵风。一半山水一半城的龙泉驿,则是进可都市、退可田园的一种生活方式。

不得不说,龙泉山,越来越“妖艳儿”了。

1.“花果山”升级

城市和森林的和谐,也正是人和自然的相处之道。

“增绿增景,减房减人”,这是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人退生态进的第一步,也是坐拥山水资源和生态本底的龙泉山蓬勃生长的第一步。

早在2017年4月,成都市启动总面积1275平方公里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以厚植绿色本底为根本,增绿增景,成都的城市格局从“两山夹一城”迈进了“一山连两翼”。龙泉山,从城郊,走进了城市中心。按照规划,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全面建成后,森林覆盖率将达到70.5%以上。

生态环境之变最直观的影响,是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根据2020年出炉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生态效益检测结果,公园内分布着至少500种乡土植物,还保存了一定种类和数量的珍稀频危保护动植物。这是一座两千万级人口的新一线城市,坐拥的绿色心脏。

提到国道318,许多人总想起川西。其实,曾是成渝交通要道的国道318龙泉山段,随着龙泉山变“花果山”,逐渐承担起旅游通道的作用,沿途民宿、农家乐、果园在国道318“流量”带动下,拉开了乡村振兴的序幕。

现在,不止国道318了。

“原来的游客只集中在国道318沿线,没走进来。”龙泉驿区山泉镇文旅服务站负责人罗渠波说,除了不断将原有村组道路扩宽改造、增设错车坝,改善通行需要外,2017年,还先后新建花果山旅游环线、桃花湖旅游环线;2019年,新建花果村7、8组旅游环线,分流国道318的交通阻力,形成了道路网络。

“以前觉得偏僻的地方,现在车能到,人能到。”罗渠波说,例如,时下龙泉山最热闹的钟家山3号平台,就是钟家山健身步道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和仰天窝健身步道一样,成为市民徒步观光的要道。

旅游发展基础配套在变,场镇居民的生活也在升级。

2019年,山泉镇启动天然气“上山”工程;目前,龙泉城区到山泉镇场镇段已投用。“今年要延伸支线管网,无论是民宿等经营业主,还是普通农户,都可以覆盖到。”罗渠波说。

此外,污水管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自来水加压扩容,农电升级,以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风貌也在提升,“从房前屋后,到河道水塘,现在都是干净整洁的”。

2.“旺季”延长

1987年,龙泉驿区山泉镇,被定为中国三大水蜜桃基地之一,龙泉水蜜桃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同年,龙泉山举办第一届桃花节。春赏花,夏摘桃,龙泉山打起了“花果山”的牌子,也拉开了全国“农家乐”乡村旅游的序幕。

在老成都人的记忆中,龙泉山怎么玩?一大早,拖家带口开着车,绕过国道318崎岖的山路弯道,找一家看得过去的农家乐,打打麻将,春天看看桃花,夏天可以买点桃子;吃完柴火饭,下午或者傍晚,则打道回府。

“以前山上也没有住宿接待条件。”罗渠波说,那时候,龙泉山上的农家乐,做的就是桃花节的生意。

三月的龙泉山热闹得很,桃花盛开,灼灼其华,落英缤纷,恍若天上瑶池。短则半个月,长则一个月,人山人海,桃花树下摆满了桌子。

赏花期一过,便偃旗息鼓,关门闭户,年轻人下山务工,老人耕地留守。

2013年,大学毕业后就留在成都的张昊因为喜欢龙泉山的安逸,和朋友“跨行业”进军农家乐行业,创办“云水涧”农家乐,但他说,“本来是抱着开民宿的心来的。”

张昊无不骄傲地说,“云水涧”,是龙泉山上第一家,直到现在也是唯一一家五星级农家乐。

占地40亩的“云水涧”,有100张桌子,高峰期,光是停车场停的车就高达四五百辆。“客人都是周边的,以家庭为主,加上商务接待,每天零单都是100多桌”。

“当时,龙泉山的季节性很强。”张昊说,旺季时遍地开花的农家乐能有几百家,但淡季能营业的不过10来家,甚至一到晚上,龙泉山上连灯光都没有。

当时,张昊和朋友也在思考如何破题。搞亲子厨房、自助餐,开线下沙龙活动,发起桃树认领活动。2015年,张昊转战电商卖桃,从一件代发,到知名连锁品牌,再到供应链。2017年,还曾探索过桃花酒、桃花茶、蜜饯等衍生产品。

张昊介绍,近年来,他以及其所在的龙泉山都在进行着诸多尝试转型,而现在,龙泉山水蜜桃开始重新回到“种植端”,“只有从源头上把控品质,定制化、标准化,才能保证平稳输出,才是对龙泉山水蜜桃品牌的保护”。

张昊说,通过种植品种的更新换代,不仅拉长了桃花季、水蜜桃供应季的周期,也相应地延长了龙泉山的“旺季”。

3.文化符号

山泉镇桃源村,以音乐为主题的体验式乡村艺术民宿——噶拉邦嘎音乐艺术空间,算得上是龙泉山民宿的“开山鼻祖”。

主理人程蕾,是四川雅安人,也是清华大学MBA硕士,曾任北京知名企业高管。丈夫德拉才让,是一名独立音乐人。“回到成都生活之后,觉得好轻松、好安逸哦。”程蕾说。

第一次上龙泉山选址,是在2017年的秋天。彼时,程蕾和丈夫已经在城里看过不少条件优越的场所,龙泉山上全是光秃秃的桃树,甚至找不到一家在营业的农家乐吃饭,颇有些“萧条”的味道。

丈夫需要安静的环境进行音乐创造,和玩音乐的朋友交流;孩子需要一个宽敞的空间,拥有自由快乐的童年。他们看中的小院视野开阔,占地不小,满足条件。而程蕾只问了房东:“这个朝向是不是有日落?”得到肯定的回答后,程蕾决定,就这里了!

幼时老家的火烧云、德国阿尔卑斯山的落日,是停留在程蕾脑海里最美的记忆之一。入住以后,龙泉山没有让她失望。

程蕾说,以前说起看日出,朋友们总说要去峨眉山金顶,似乎只有在那些地方,才能看到绚烂的日出朝霞。但现在,“噶拉邦嘎就拥有漂亮的落日餐厅。”有客人说,在龙泉驿住了几十年,从来不知道龙泉山有这么美的日落。

大自然的惊喜不止如此。程蕾说,2018年五六月的一天,早上7点半,睡梦中的她被喊醒,一推开门,屋前就是一片云海,对面的青山露出山腰,“像极了新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神仙湾的云海”。还有一次傍晚,一场滂沱大雨后,天空突然放晴,云海四起,夕阳金光四射。

“一开始确实也没有考虑商业目的。”程蕾说,当时来桃源村考察的投资人也不少,但都看看就走了,毕竟谁也不敢孤注一掷,赌一场无法预见的5年后。

而在装修阶段,“噶拉邦嘎”就受到了大量的关注,“他们觉得,跟普通农家乐不一样”。两栋双层白色小楼,以实木为底色,简单朴实的桌椅,许多都出自德拉才让的手,只简单地刷上清漆的原木风。半开放式的平台,一半是德拉才让和音乐人朋友创作的空间,一半是餐厅。窗户可以全部打开,迎接山间的清风;关上,亦能听雨。

“噶拉邦嘎”能在桃源村“安家”,程蕾觉得,一方面是民族音乐积累了大量稳定的观众群体,市场小众,也不拘泥于地点。在这里,常常有世界知名的音乐人不定时演出,正是乡村生活与音乐艺术的深度融合。

“噶拉邦嘎”火了,周围的民宿、餐厅也多了起来。

2018年,距离“噶拉邦嘎”不到100米的“两忘茶舍”开业,书和茶是这里的两大标签,主打贵州特色餐饮。置身“两忘”,物我两忘。“老板也是很有乡村情怀的,说(茶舍)是要做一辈子的。”程蕾说。

现在,打开小红书、抖音,“等风来”、“半山归墅”(山上书屋)、“云里小坐·山上见”、“秋栖小院”、 “瞭望塔”……龙泉山上不同主题特色的民宿,有自己的故事、自带的客源,相得益彰。

程蕾说,这都是“有文化符号的旅游民宿”。

4.未来可期

今年五一开始,龙泉山看日出火了, “龙泉热”持续不减。数据显示,一个月后的端午小长假期间,山泉镇共接待游客7.08万人次,实现旅游经营收入1132.8万元;其中夜间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民宿入住率达95%以上。

以前淡季的关门闭户,到现在的“不夜山”,龙泉山为什么突然火了?

张昊觉得,日益拥有影响力的自媒体功不可没。常年生活在龙泉山,日出日落,云起霞飞,他们已经觉得是日常。但他在朋友圈发龙泉山的图片,外地的供应商都很艳羡,甚至有人说,要在龙泉山租一套院子住下来。

另外,就是90后、00后新一代的消费主力军,成为了龙泉山蝶变的“中坚力量”。“年轻人的思维方式、消费习惯是不同的。”张昊说,他作为80后,之前从来没有想到过,咖啡还能摆在后备厢里卖。

“年轻人夜爬龙泉山,看日出,他们真的只是为了看日出吗?”张昊认为,“看日出”只是年轻人聚会交流的社交活动方式。

受疫情影响,全国的文旅行业都处于低迷状态,但程蕾觉得,龙泉山的民宿是在夹缝中“蓬勃生长”,这和疫情下不能远游有关,更与龙泉山发展近郊游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后天文化内涵的加持有关。

2022年5月27日,随着周末游玩龙泉山的人群越来越多,龙泉山民宿经济兴起。

以民宿带动农家乐升级的新业态提升,是龙泉山的一张招牌。打好这张牌,还需要更多后续动力。“现在我们提高了民宿业态的准入门槛,无论是品牌,还是主题,都要进行约束性管理,避免同质化和无序发展。”罗渠波说,重新进行顶层设计,划定功能区,全面升级改造,是龙泉山民宿业态的下一个方向。

突破了季节限制,甚至突破了日夜时间瓶颈的龙泉山经济,也在探索新的路子:绿道骑行、汽车拉力登山赛、低空滑翔项目……

龙泉山,未来,还有无限可能。

红星新闻记者 于遵素

原标题:一座山的进阶之路:从蜜桃味到咖啡香的潮生活

本文来自【红星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