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嚷着为姑姑杨开慧报仇(10岁嚷着为姑姑杨开慧报仇)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次中华民族到了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的都是勇者。在烽火岁月里,有男儿为将为帅,也有无数弱女子成为时代的先驱,比如湖南长沙板仓杨家的女子。

1930年11月14日,湖南浏阳门外的识字岭,秋风萧瑟,29岁的杨开慧死在了敌人的枪口下。牺牲前,杨开慧已经被关了半个多月,一起被捕的还有她与毛泽东的3个儿子。在这半个多月里,任凭敌人怎么威逼,杨开慧什么都不肯说。

到最后,敌人看从她这儿问不出什么了,直接说只要她愿意登报和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就能放了她。杨开慧的回答很坚决: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

10岁嚷着为姑姑杨开慧报仇(10岁嚷着为姑姑杨开慧报仇)(1)

左:杨开慧,右:毛泽东

敌人是残忍的,为了报复毛泽东及其领导的共产党人,他们在上午枪杀杨开慧后,下午又补了一枪,并决定暴尸三日。这一切,在外忙着领导起义的毛泽东毫不知情,正是为了保护妻儿的安全,他才决定把他们留在了湖南老家,交给岳母一家照顾。

杨开慧陈尸浏阳门外时,最难过的是她的娘家人。就在9个月前,杨家人已经受了一次打击。杨开慧的堂弟杨开明在2月份,也是在识字岭被敌人杀害的,这一年他才25岁。

此时的杨家处在风口浪尖上。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已经过世10年了,这位北大教授、教育界的名人在世时,杨家何等风光,那时候蔡元培等人都要给他面子。可如今,他的女儿却被当众枪杀。而杨开慧的母亲向振熙,如今也已是60岁的花甲老人,忍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之痛。此时,杨家的主心骨是大哥杨开智。

杨开智比杨开慧年长3岁,两人从小感情就很好,他认识毛泽东比杨开慧还早。早在16岁时,毛泽东经常来家里向父亲求教时,他们就认识了,他也见证了妹妹和毛泽东的爱情。妹妹结婚后,毛泽东经常在外组织起义,这几年多亏有哥哥的照顾,杨开慧才能在艰难的岁月里,抚养好3个儿子。

看着妹妹的遗体就这样在浏阳门外放着,杨开智心里有着说不出的痛,他很想把妹妹接回来安葬。但在当时这是很危险的,何况他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他得赶紧想办法保住妹妹的3个儿子,那时候他们还被关在狱中。作为哥哥,他知道这才是妹妹最大的心愿。3个小小年纪的外甥,或许还不知道什么是死亡,还在牢里等着母亲回来。

杨开智是理智的,但杨家有个10岁的小姑娘却气不过,她很愤怒地要冲出家门,嘴里嚷着:“我要去把姑妈背回来,我要为姑妈报仇!” 这个任性的小姑娘,是杨开智的女儿杨展。

10岁嚷着为姑姑杨开慧报仇(10岁嚷着为姑姑杨开慧报仇)(2)

图:杨展

杨展是杨开智唯一的女儿,也是杨开慧很疼爱的侄女,1920年她出生于湖南板仓,比毛岸英年长两岁。和姑姑杨开慧一样,杨展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柔弱,但骨子里却有着杨家人的倔强。“要为姑妈报仇”这个话,她不是随口说说的,这就是她最真实的想法。

杨开慧牺牲10天后,当局故意把她的三个儿子放了。那时候毛岸英只有8岁,毛岸青7岁,最小的毛岸龙只有3岁,把他们接出来的正是冒险前来的大舅杨开智和舅妈。这3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孩子,终于在被关一个多月后见到了亲人。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杨开智夫妻俩一直保护着这3个外甥。他们顾不上女儿杨展,把她托付给了在长沙的外祖父,带着3个外甥东躲西藏。直到1931年春天,和孩子们的叔叔毛泽民联系上后,才把3个孩子安全地送到上海,交给上海地下党组织。仁义的杨开智夫妻,就这样保住了杨开慧的血脉。

这一切,小小年纪的杨展,都看在眼里。她亲历了姑妈杨开慧和叔叔杨开明的死亡,也看到几个堂弟在烽火中颠沛流离,革命的种子深深地扎根在她幼小的心里。有时候孩子的长大,真的是一瞬间的事,杨展就是这样。

为了不再给杨家惹麻烦,杨开智夫妻俩没有马上回到女儿身边,杨展的童年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外祖父李老先生的家里度过的,在那里杨展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李老先生和杨展的祖父杨昌济一样,都是进步知识份子,经常冒险收留一些被追捕的革命者在家过夜。他告诉杨展,做为一个女子,也该有见识、有学识,为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出一份力。

这样的话,当年她姑姑杨开慧也听父亲说过。杨开慧7岁时,还在国外留学的父亲杨昌济就写信回家,告诉妻子一定要让女儿上学。在当时,板仓还没有女子上学的先例,是因为杨昌济的坚持,杨开慧才会成了板仓第一批的女学生。杨展和姑姑一样,在家人的坚持下,进入了长沙周南女子中学附属小学读书。

10岁嚷着为姑姑杨开慧报仇(10岁嚷着为姑姑杨开慧报仇)(3)

图:杨昌济

现在我们讲究家族精神的传承,杨开慧一家就是最好的例子。在长沙上学期间,杨展的成绩很好,又多才多艺,很快就成为了学生会的学习部长。接触多了各种书籍后,她渐渐明白了姑姑当年为何能视死如归,明白了她的信仰。

为了更了解姑姑和姑父,杨展读了很多毛泽东写的文章,并开始以学生代表的身份跟身在延安的毛泽东通信,告诉她湖南学生抗日救国的热情。那时候送信的警卫员,跟毛泽东说:“有个学生从湖南写信来”,但毛泽东其实并不是很了解这个侄女。

他和杨开智很熟悉,也知道她有个宝贝女儿,却没想到这个十几岁的孩子,现在已经能领导学生抗议当局了,而且还能在17岁入党。这个杨家的孩子,毛泽东很看好,所以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回信,告诉她应该看哪些书,就像关怀自己的儿女一样。

在杨展的组织下,周南女中成了一个进步学生聚集地。这群朝气蓬勃的学生们,走上街头唱着抗日歌曲,组织演讲,办识字班,希望用自己的行动,为这个国家尽一份自己的力量。这可气坏了特务们。杀了一个杨开慧,怎么又来了一个杨展,他们杨家的女子怎么不怕死?

于是,他们开始不断地对杨展进行围攻、打击和斥责。那时候,但凡年轻的女学生走在街头,都会被当成没教养的女生。一个女娃娃,就应该读几年书,然后在家相夫教子,这个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但有些女生,就是会选择像男人一样,担起为苍生立命的责任。

特务们很想抓杨展,却碍于她还是一个没成年的学生,而且学生在一起讨论救国也不犯法,所以他们也不能公开抓捕,便准备找个合适的时间实施秘密抓捕。

党组织判断出了杨展身处险境,便批准了杨展到延安来上大学。这可把杨展乐坏了,她终于可以到到根据地大展拳脚了。

第一时间,杨展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父亲杨开智。此时杨开智在岳麓山林场工作,他大学时学的就是农科,这里的工作很适合他。

听女儿讲了自己的想法,杨开智很开心,女儿长大了,要奔自己的前程了,作为父亲他是打心底里支持的。就像他当年支持毛泽东和妹妹杨开慧搞革命一样,他甚至曾尽个人财力支持毛泽东开办文化书社。

10岁嚷着为姑姑杨开慧报仇(10岁嚷着为姑姑杨开慧报仇)(4)

图:毛泽东

但想到杨开慧的死,他又开始担心起来,他已经40岁了,他担心这唯一的女儿将来会不会和妹妹一样。权衡之下,他想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苦口婆心地劝女儿:“你只差一个学期就要高中毕业了,等毕业再去不行吗?”再等一个学期,或许时局就完全不一样,或者再去延安就没有危险了,这是他作为父亲的一点点小私心。

杨展当然知道父亲的意思,但她还是直接吐露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我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毕业证书,而是为了革命”。是的,在那样一个年代,哪怕是个女子,也没办法逃离历史给她们的责任。

这个理由让杨开智没办法再劝下去,他年轻时也曾领导过学生运动,他了解女儿的性格,一旦下了决心就是劝不了的,这一点她像极了杨开慧。

他留女儿跟自己吃了顿午饭再回学校,那时候的杨展,就像很多如今离开父母的孩子一样,带着心中的理想,希望在更广阔的天空飞翔。所以哪怕是和父亲告别,她都只是走了个形式。她不知道,这是她和父亲之间的永别。这一年,杨展18岁。

到了延安,杨展被分配在陕西公学栒邑分校学习,那时候学校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他们都怀着同样的赤子之心。说起来这是个大学,但事实上,这就是一个没有任何现代化设施的露天学校。在家里时,作为独生女杨展还能受到父母的照拂,毕竟父亲也是个受尊敬的读书人,外祖父也在当地颇有声望。但到了这里,和所有同龄人一样,他们住的是窑洞,上课时就坐在树林里的地上,把本子放在膝盖上记笔记。

那段时间,同学们都知道有个叫杨展的湖南小姑娘。她的普通话里带着湖南人特有的口音,很爱笑,爱唱歌,还很会吹口琴。同志们累了时,总会让她唱几句,她总是能张口就来,一点儿也不胆怯。

她经常会收到家里寄来的一些不错的学习用品,大家猜测她家条件应该是不错的,但她却没有一点小姐作派。那时候卫生条件不好,经常有同学因为身上长了虱子困扰,但杨展第一次发现头发上有时,却很兴奋地说:“我头发上长虱子了!”那时候,很少有人知道她就是杨开慧和毛泽东的侄女。

1939年,中央决定在敌人后方成立华北联大。在跟着队伍向后方挺进的时候,杨展终于见到了通信多次的姑父毛泽东。看着19岁的杨展,毛泽东感慨万千,这位姑娘眉清目秀,笑得很灿烂,眼神里透着异样的坚定,这是杨家给人民培养的又一个好苗子。在此之前,他只是收到过杨展的信,如今终于见到她了,便不自觉地和她拉起了家常,告诉她要跟姑姑一样勇敢。

10岁嚷着为姑姑杨开慧报仇(10岁嚷着为姑姑杨开慧报仇)(5)

图:毛泽东

杨展的表现,也确实没有让毛泽东失望。在随后的行军途中,她和同学们跟着部队一路跋山涉水。为了尽快到达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部队曾一夜行军达100多里,当时很多学生都挺不住了,这些20来岁的文弱读书人,本应该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如今却要面对敌人重重封锁。

杨展不但能跟上队伍,而且当同学们都在休息时,大家在人群中总是能发现杨展忙碌的身影。帮炊事班烧水做饭、一路上做部队的宣传工作,她的脸上从来都是挂着笑容。大家都不清楚,这位20岁的小姑娘,怎么就不知道累?

如今想来,或许这样的力量都来自家族的荣誉感,她是杨昌济的孙女,是杨开慧的侄女,她倔强地坚持着杨家的作风。这一点,似乎很像北宋杨家将里的杨八妹。

到达晋察冀根据地后,杨展在联大里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了队伍里的“三八”模范妇女,那时候她只有21岁。

那时候的杨展,一心想着能快点毕业,能把所学的知识都用起来。然而生活就是这样,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它会给你安排什么。1941年秋天,日军对我晋察冀边区发动了大“扫荡”。这样的“扫荡”除了针对我军部队,还针对这些联大的学生。

日军很清楚,这些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就是我军的生力军,他们学到的知识一旦被用在战场上,将会成为最厉害的武器。对他们来说,这些学生是一定要除掉的。

为此,他们专门派了一队人马,摸进联大校部的隐藏点之一滚龙沟西坡。负责警卫的同志们发现后,立即组织学生转移。有学生、有老教师,前面是陡峭山路,后面是敌人的炮火,转移起来是非常困难的。杨展没有只顾着自己跑,而是一路掩护受伤的战士们。队友们顺利过去了,但杨展为掩护队友在路过一处险地时,却不幸跌落山崖。

当时杨展并没有死,队长让其他人先走,自己摸下山崖去找她。等找到她时,她已是昏迷不醒了。过了好一会儿,她才睁开眼睛,她对队长说的第一句话是:“你不要管我,去带领大队的同志吧!”

见队长不肯走,她很理智地说:“我不行了。我死后,请你把情况告诉党和同志们。待抗战胜利后,请转告我的父母”。就这样,21岁的杨展牺牲了,这一年是1941年。敌人撤离后,大伙儿回来找到杨展的遗体,将她就地埋葬在牺牲的山脚下。

那一年,是抗日战争的中期。小小年纪的杨展在那时候就知道,抗日一定会胜利,对此她有绝对的信心,这种自信是那时候无数年轻人身上最大的特点。

10岁嚷着为姑姑杨开慧报仇(10岁嚷着为姑姑杨开慧报仇)(6)

图:杨开智

作为女儿,她是孝顺的,她是家中唯一的孩子,怕父母受不了打击,所以才希望胜利时才告诉他们自己不在了。作为一名战士,她是合格的。临死前她希望队长把情况告诉大家,她希望所有人知道他们杨家的女儿,都是为理想而死的,死前没有任何怯懦。

此后的很多年,杨开智都没有女儿的下落。和当时很多父母一样,他不知女儿是死是活,这些年他是怎么熬过来的,谁也不知道。

1949年8月5日,长沙解放了。和很多有儿女参军的父母一样,杨开智夫妻俩奔向街头去迎接解放军入城,他们相信女儿也一定在队伍中。可是一直看,一直等,直到最后一支部队入城,他们都没有看到女儿的身影。

51岁的杨开智不得不找到了当时部队的司令员同志,司令员听说杨家来人了,很热情地接待了他,但他也不知道杨展的下落,他建议杨开智发个电报给毛泽东。

杨开智当即写了个稿子,告诉毛泽东,杨母还健在,一直很想念毛岸英兄弟,问他们现在怎么样了。最后他才问起女儿杨展,问毛泽东是否知道她在哪儿。过了5天,毛泽东才回信,信的内容是:

来函已悉。老夫人健在,甚慰,敬致祝贺。岸英岸青均在北平。岸青尚在学习。岸英或可回湘工作,他很想看外祖母。展儿于八年前在华北抗日战争中光荣地为国牺牲,她是数百万牺牲者之一,你们不必悲痛。我身体甚好,告老夫人勿念。兄从事农场生产事业甚好,家中衣食能过得去否,有便望告。此复。敬颂大安。

此时,51岁的杨开智才知道,女儿早在8年前就已经离世。女儿离开自己去延安时,还是一个18岁的毛孩子,现在她成了毛泽东眼里的一名光荣的战士。

各地都在陆续解放,其实这时正是毛泽东最忙的时候,他之所以要在百忙中亲自回这份电报,是打心底欣赏杨家这个孩子。他在信中称这个孩子为“展儿”,和她父母一样唤她。杨展临死前希望有人能将自己的死在革命胜利时告诉父母,最后这个遗愿由她最敬佩的姑父毛泽东亲口来说,对她而言,这或许是一种安慰吧!

从这封回电来看,毛泽东对杨家人是非常尊敬的,特别是对信中的杨开慧的母亲,信中的“老夫人”。1930年,杨开慧死的时候,毛泽东没能在她身边,他心里一直觉得愧疚。在江西得到消息后,他就给杨家人写信称: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在湖南高师上学时,毛泽东就多蒙恩师杨昌济的照顾,杨老在临死前,都留下遗言让好友章士钊重用他。后来他的儿子杨开智,又冒险保护了他和杨开慧的3个儿子。但现在开慧疼爱的侄女,杨开智唯一的女儿,却在21岁时就牺牲了,毛泽东对杨家人除了歉意,更多了一份敬意。

他曾在《蝶恋花.答李淑一》中写道:“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用“骄杨”来形容杨开慧这样的女子,他认为“女子革命而丧其元,焉得不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杨家出的“骄杨”不只杨开慧,还有杨展。

然而正如他在回信中所说,杨展只是“数百万牺牲者之一”。杨家失去了杨开慧、杨开明、杨展,毛泽东这边又何尝不是呢?

10岁嚷着为姑姑杨开慧报仇(10岁嚷着为姑姑杨开慧报仇)(7)

左:毛泽东,右:毛岸英

妹妹毛泽建为国牺牲时,也才24岁,只比杨展大3岁。弟弟毛泽覃掩护游击队员牺牲时,年仅30岁。侄子毛楚雄(毛泽覃的儿子),牺牲时比杨展还小2岁,年仅19岁。这些正值最美好年龄的年轻人,每一个都和杨展一样,怀着一腔赤子之心参加革命,他们都是那时候最有勇气的年轻人。没有这群人,哪有我们如今的太平生活。

多年后,杨开智见到了原陕北公学老校长成仿吾,他是杨展当年在延安的校长。忆起当年杨展在学校的点滴,成老爷子安慰杨开智:“你杨家既有杨开慧,又有杨展,有这样的两位同志,真是光荣的革命家庭”。能在多年后,听到女儿在学校的事,对这位老父亲来说,也算是莫大的安慰吧!

如今,在湖南长沙的杨开慧的烈士纪念馆里,有一间杨展儿时住过的房间。房间很简陋,但墙上挂着的一张照片却总能吸引参观者的注意。照片是杨展17岁入党时拍的,这也是杨展留下的最珍贵的照片。照片中,她笑得很灿烂,有着17岁女孩该有的开朗样子。时不时有参观的人感叹:这小姑娘眼里,好像能看到星星......

在这个纪念馆里,她和姑姑杨开慧用这样一种方式“重逢”。而在平山县城西北方向40公里,当地百姓也给杨展盖上了一座白色大理石砌成的墓,碑上刻着“杨展烈士纪念碑”。

正如毛泽东在电文里称赞杨展,她是光荣的,她是百万牺牲者之一。谨以此文,纪念杨开慧和杨展。烽火中的女子,坚强得让人心疼,却又让人由衷地佩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