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中真正到达逍遥游的境界:如何才能够像庄子说的那样

突发奇想,每天读一点经典国学,之前读《论语》,没坚持下来,这次从《庄子》开始,慢慢读,慢慢领悟,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最好能有自己的感悟。

这本《人间逍遥游》以《庄子·内篇》为底本,北大青年作家、古典文学学者陈可抒从思想、文化、艺术、人生等多方面,进行了旁征博引式的注释和解读,有深度、有角度地对庄子的文章进行了现代性的思维扩充。

如何才能够“逍遥游”?

庄子的答案是:要认清大小的本质,要明了自己的位置,要知晓自己的不足,要开拓思路、追求更高远的境界。

逍遥游中真正到达逍遥游的境界:如何才能够像庄子说的那样(1)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意思是:北海有一条鱼,名字叫鲲。鲲的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变成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

《庄子》的开篇用极“逍遥”的方式讲了一个“游”于世间的故事。

这段包含了如下含义:

其一,小即是大,大即是小。

其二,小大将转化,事物会成长。

其三,名称只是代号,内涵才有意义。

“北冥虽大。岂是囚我之所?”是第一种视角,讲述者点出问题的内核。

无冥,暗示为“地池”,南冥,明示为“天池”。

努力追求,由地徙于天,便是人生的源动力。

庄子在开篇即寄寓主旨,隐隐抛出“人要去往何方”的大命题之后。又从各个角度对此加以用释。

庄子一生向往和追求的无所待(不依靠外界客观条件)的绝对自由,否定有所待的有限自由。他在《庄子·逍遥游》里,描绘了一个硕大健飞的大鹏鸟形象,来证明世间一切事物都是有所待的观点。

逍遥游中真正到达逍遥游的境界:如何才能够像庄子说的那样(2)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日:“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干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意思是:《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天空苍苍茫茫的,难道就是它本来的颜色吗?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

这里是第二种视角:旁观者只关注成功的光鲜。

大鹏成功地“徒于南冥”,便赢得了世人的关注和尊重。写出了旁观者所关注的壮观。

鲲“化而为鸟”,必定有其艰辛,然而却无人关注;鹏徒于南冥,六个月才得以休息,亦有许多困苦,却被世人所铭记。

艰苦的本质没有分别,不同的是各自的内心及其视角。而当事者更关心的是成长与未来,是第三种视角,享受收获的乐趣,关注未来的成长。

这就是庄子所给出的第三种视角,大鹏的视角,再与之前的旁观者的视角相比,便又有了新的深意。

逍遥游中真正到达逍遥游的境界:如何才能够像庄子说的那样(3)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意思是:如果聚集的水不深,那么它就没有负载一艘大船的力量了。在堂前低洼的地方倒上一杯水,一棵小草就能被当作是一艘船,放一个杯子在上面就会被粘住,这是水浅而船却大的原因。如果聚集的风不够强大的话,那么负载一个巨大的翅膀也就没有力量了。因此,鹏在九万里的高空飞行,风就在它的身下了,凭借着风力,背负着青天毫无阻挡,然后才开始朝南飞。

这是第三种视角的延续:当事者善于总结经验。

正在空中翱翔之时,除了眼前所看到的野马、尘埃,大鹏也在回顾与总结。

首先是水,其次是风。

大鹏为何要反思水之积、风之积呢?

因为水之积是鲲成长之秘诀,而风之积是鹏成长之秘诀。

逍遥游中真正到达逍遥游的境界:如何才能够像庄子说的那样(4)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意思是:蝉和小斑鸠讥笑鹏说:“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止,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飞九万里到南海去呢?”到近郊去的人,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整夜时间舂米准备干粮;到千里外的人,要聚积三个月的粮食。蝉和小斑鸠这两只小虫、小鸟又知道什么呢?

小智比不上大智,短命比不上长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与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不知道一年的时光,这就是短命。楚国的南方有一种大树叫做灵龟,它把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季,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季。上古时代有一种树叫做大椿,它把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季,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季,这就是长寿。可是活了七百来岁的彭祖如今还因长寿而特别闻名,众人都想与他相比,岂不可悲!

这是第四种视角:退缩者惯于自我安慰。还有一些人,飞得不如大鹏那么高,他们在做什么呢?在真正的路途当中,在卓绝的艰苦和生死的风险面前,有几人能像大鹏一样意志坚定地前进呢?

看到大鹏如此出色的成就,他们无法跟随,又心有不甘,便在心虚之余给自己找了若干借口,然而还嫌不够,便又找到“志同道合”的同党彼此安慰,互相打气。这不正是那些差劲的退缩者惯用的伎俩吗?

逍遥游中真正到达逍遥游的境界:如何才能够像庄子说的那样(5)

总结感悟:

庄子认为,世间万物无论大小,无论高低,都是要依赖外物才能运行,都没有获得绝对的自由,达到逍遥的境界。

如渺小的斥鹅、蜩与学鸠,长寿的冥灵、大椿与寿短的朝菌、蟪蛄,它们各适其性,都依赖于外界客观事物,才能取得自己生存的条件和空间。

而化为鹏鸟高飞的鲲鱼,大得惊人,“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飞往南海时,“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在庄子眼里,如此硕大健飞的鹏鸟,仍然是要依赖于海运时的大风,才能高举入云,所以仍然不是真正的自由。

大鹏鸟尚且有所依赖,人世间的不自由就可想而知了;在重重重负之下,立言、立功、立名便没有任何意义,争名夺利也没有任何价值。因此,庄子认为,只有真正达到无所待的地步,才能超越现实,进入绝对自由的境界。

超越现实的最高境界是“无己”,无己就是忘记自我的存在。能达到忘记自我存在的人,才可以做到无为、无功、无名,顺应自然,进入真正自由的境界而逍遥自得,无拘无束。

逍遥游的真正诀窍之一:定乎内外之分。诀窍之二:辩乎荣辱之境。至此,庄子给出了全篇的总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若是确定了自己的内心,并且笃定地遵从、追求,不受外物的扰动,这便是至人了。神人应当“无功”地去实践自己的理想,而不是“数数然”地追逐表面的功绩。还有一些人,不拘于个人的境界,亦不囿于一国一地的得失,而是去追逐天地的大道,这便是圣人。真正知晓无已、无功、无名,才算是找到了逍遥游的门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