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等(读懂西游记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

引言:《西游记》中唐僧一行取经的故事由一系列历险故事组成,表现为遇险—排难—再遇险—再排难的结构。诸多论者和读者都指出这一结构较为呆板,但注意到在取经路上,孙悟空曾经两次返回花果山,猪八戒也多次提到“你回你的流沙河,我回我的高老庄”,则不难发现取经故事其实还有一个深层叙事结构——契约型结构。契约型结构最早由叙事学家格雷马斯提出,这一叙事学理论与《西游记》非常契合。此外,《西游记》中的表层结构也不仅仅是历险故事的简单堆砌。下文笔者对《西游记》中取经故事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两点加以分析。

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等(读懂西游记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1)

一、《西游记》深层的契约型结构

为了更好的理解契约型结构,首先介绍一下这个概念的由来。普罗普在分析俄罗斯民间故事的时发现: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有一个固定结构,结构由前后相接的功能构成,连续的功能构成了叙事。苏里奥也持有跟普罗普相近的观念,他在论著《二十万个喜剧情节》中总结出来的剧情功能表与普罗普的结论非常相似。格雷马斯则在普罗普和苏里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方法论的角度对他们总结的功能进行了清减与组合,最终得出了三个结构:契约型结构、完成型结构和离合型结构

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等(读懂西游记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2)

叙事学

契约型结构中主要包含契约接受者(乙方)、契约缔结者(甲方)和契约条件(合同),同时还需注意“构成契约结构的功能组在叙事开头取否定形式,到结尾却变成了肯定形式”。在《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合中,唐僧下贬书将孙悟空赶走即是主动毁坏契约,孙悟空断掉了西行之路,回到花果山做猴王,恢复了本真状态(即格雷马斯说的否定状态)。由此不难发现孙悟空与唐僧及其背后的佛教签订的一种契约关系,紧箍咒即是孙悟空违约的惩罚。推及猪八戒、沙僧、白龙马和唐僧等人,都可用这种方法进行分析。

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三者在契约签订前有较为相似的经历,猪八戒曾做出这样的自我介绍:我本是天河里天蓬元帅,只因带酒戏弄嫦娥,玉帝把我打了两千锤子,贬下凡尘;沙僧曾这样自诉道:我是天上凌霄殿下侍銮舆的卷帘大将,只因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盏,玉帝把我打了八百,贬下界来,变成这般模样;观音菩萨曾这样介绍小白龙道:这厮本是西海敖闰之子;他为纵火烧了殿上明珠,他父告他忤逆,天庭上犯了死罪,是我亲见玉帝,讨他下来。可见他们三人都本是天庭僚属,因犯下过错而遭贬谪(死罪)。在他们受苦受难之际,观音菩萨出现了,声称只要签订一个护送唐僧去往西天取经的契约,它们即可免除苦难修成正果。

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等(读懂西游记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3)

孙悟空的情况较为特殊,因为他之前并不是天庭僚属,而是自由自在的美猴王,意图齐天的大圣。笔者在另一篇分析《西游记》的文章中指出前七回可视为《悟空传》,它描述的是孙悟空从追求长生到反抗天庭秩序最终被压在五行山下的这样一个奋斗过程。这种奋斗过程其实就是格雷马斯所说的否定状况,所以孙悟空跟唐僧(观音)签订的契约较猪八戒等人更为复杂。它不仅包含着以护送唐僧西行为代价摆脱五行山的镇压,还包含着孙悟空将丢失那个具有反叛精神的本真状态的自己。

唐僧的情况同样较为特殊,故此《西游记》的第七到第十二回都在交代他的情况。在西行路上,唐僧作为观音及其背后的佛教的代言人,可视为孙悟空、猪八戒等人契约的缔造者。但另一方面,他本人又与李世民及观音签订了契约。唐僧“乃金蝉子转生,西方圣老如来佛第二个徒弟”,因“不听说法,轻慢我之大教”而被责以“转生东土”,所以唐僧取经一是为了恢复真身,即观音所言:若有肯去者,求正果金身

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等(读懂西游记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4)

唐僧

另一方面,唐僧也跟太宗皇帝签订了契约: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这其中还牵涉到佛道之争,因为唐太宗被泾河龙王梦中索命之时,正好是被观音喝退,保住性命的唐太宗才心生求经的念头。

二、《西游记》中表层历险故事的结构

《西游记》的后八十回是典型的线性时间结构,唐僧一行走过十万八千里,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从走到灵山取得真经。郑振铎在《西游记的演化》中指出:所谓八十一难除首四难外,其余都是西游旅途中的经历,但所谓八十一难云云,也只是夸诞之辞;实际上并没有八十一则故事,有好几个难,都只是一个故事自身的变幻。顺着这个思路,我们便以唐僧出城遇虎到通天河老鼋作祟这四十一个故事作为对象,分析这些历险故事的结构。

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等(读懂西游记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5)

郑振铎先生

1. 遇险—排难—再遇险—再排难的基本结构

自第二十回《黄风岭唐僧有难,半山中八戒争先》起,唐僧开始经常性地被妖怪掳到洞中(第十三回亦被掳过,但此时孙悟空还未加入队伍)。且看书中交代的唐僧被掳经过:

正看那山,忽闻得一阵旋风大作,三藏在马上心惊道:悟空,风起了……好大圣,让过风头,把那风尾抓过来闻了一闻,有些腥气,道:果然不是好风!这风的味道不是虎风,定是怪风,断乎有些蹊跷……路口上那师父正念《多心经》,被他一把拿住,驾长风摄将去了

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等(读懂西游记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6)

此后唐僧被掳都基本沿用这个结构:去到一个新地方,孙悟空发现有妖气,但防不胜防唐僧终究被掳走,有时也是几个人一起被掳走。唐僧遇险之后,孙悟空自然要去救。按侦探小说的模式的话,此时应该有一个较为复杂的破案过程。不过吴承恩的叙述重点并不在于如何找唐僧,而是找到唐僧之后如何救,故而找唐僧的经过都比较简单。

遇到唐僧之后,一般孙悟空会跟妖怪真刀实枪打一场,如第二十回中和黄风怪相斗:这行者要见功绩,使一个身外身的手段,把毫毛揪下一把,用口嚼得粉碎,望上一喷,叫声“变!”变有百十个行者,都是一样打扮,各执一根铁棒,把那怪围在空中。比武力的话,妖怪基本打不过孙悟空,这个时候妖怪就会祭出法宝或法术。如黄风怪的三昧真风:那怪害怕,也使一般本事:急回头,望着巽地上把口张了三张,呼的一口气,吹将出去,忽然间,一阵黄风,从空刮起。好风!这个时候孙悟空一般会中招,然后就去天庭或他处搬救兵。

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等(读懂西游记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7)

如此看来,《西游记》的叙事结构似乎极为呆板,只是不停地在重复一个模式。这确实是《西游记》叙事上存在的瑕疵,《水浒传》同样也存在这个问题。不过我们还应注意到,《西游记》取经路上的这四十一个故事,多个故事可以组成一个故事群,这些故事群呈现了一种结构上的变化。

2. 《西游记》中故事群之间的逻辑结构

《西游记》取经路上的四十一个故事在结构上其实并不是完全重复的,也就是说故事与故事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如果将这些小故事组合成几个故事群的话,我们将会更清晰地看到这一点。

第一个故事群是第十三回到第二十六回,叙事主线是取经队伍的组建。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三人依个人能力强弱依次出场,白龙马之所以出现在猪八戒前面,是因为此前的那匹马太不中用。在第十三回中遇虎之时,那匹马“马腰软蹄弯,即便跪下,伏倒在地,打又打不起,牵又牵不动”。孙悟空本事大,但却怕水,故此有了猪八戒的加入。孙悟空脾气火爆,猪八戒生性懒惰,故此又有了沙僧这个任劳任怨的角色加入。在队伍组建好之后,还安排了一出“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这是对这个队伍的一次考验。

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等(读懂西游记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8)

试禅心

第二个故事群是第二十七回到第五十八回,叙事的主线是消除队伍二心。在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中,取经队伍中出现了最大的一次内部危机,唐僧将孙悟空贬走看似是受白骨精欺骗,但实则反映的是唐僧对孙悟空的不信任。此外,孙悟空和猪八戒两人的矛盾也得到集中体现。孙悟空被赶走,跟猪八戒的煽风点火不无关系:师父,他的手重棍凶,把人打死,只怕你念那话儿,故意变化这个模样,掩你的眼目哩

到了第四十六回《外道弄强欺正法,心猿显圣灭诸邪》,孙悟空和虎力仙、羊力仙和路力仙进行了几场关乎众人性命的比试。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场比试,唐僧、猪八戒和沙僧等人都完全看在眼里,此前他们被妖怪抓走,只知道等大师兄来救,却不知道孙悟空为此付出了多少辛苦。几场比试看下来,就连一直嫉妒孙悟空的猪八戒也感叹道:我们也错看了这猴子了!平时间谗言讪语,斗他耍子,怎知他有这般真实本事

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等(读懂西游记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9)

车迟国斗法

但唐僧还未完全信任孙悟空,到了第五十六回中,唐僧再次误解了孙悟空,并且将孙悟空赶走。这次出现的不仅有假美猴王,还有假唐僧、假猪八戒。这次危机虽来源于外部,但也暗示取经队伍众人并不团结。假悟空、假唐僧以及假八戒被消灭,意味着这支队伍的二心完全被消除了。

第三个故事群是第五十九回之后,此时队伍完全团结一致对外,甚至连唐僧都基本不再失踪。也就是说作者有意使得师徒四人不分散,作为一个整体行侠仗义普度众生。祭赛国救僧人、拯救驼罗庄、荆棘岭开路、比丘国拯救儿童、紫朱国救皇后、天竺国救公主等都是师徒四人救他人,可见故事不再以孙悟空救唐僧为核心。

综上分析,可见取经故事中的故事群之间具有组建队伍、消除二心及师徒齐心解救他者这样一个叙事逻辑。

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等(读懂西游记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10)

结语

值得注意的是,《西游记》虽在表层结构上体现了队伍组建到师徒齐心的叙事逻辑,但不能忽视取经故事的深层却是一种契约型结构。孙悟空是被约束着走上取经之路的,他的转变其实是丧失本真的自我。

参考文献

  • 吴承恩 《西游记》
  • 郑振铎 《西游记的演化》
  • 霍克斯 《结构主义符号学》
  • 格雷马斯 《结构主义语义学:方法研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