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水一战在什么位置(你知道背水一战)

元氏域内的河流当属槐河最大。槐河上游水域宽阔,一是源于黄沙岭及嶂石岩以下,囊括了赞皇的西部和北部地区;二是源于杨家山及灵山地区的泜河流域。

槐河与泜河东出太行后,分别过万花山南侧和北侧两大隘口,便注入了元氏平原。始此,整个河道由激流险滩变成了河阔水缓。它们继而往东在15华里处交汇 ,这里便形成了一处天然的三角洲。

历史上的槐河古渡,就在这个三角洲上,即是现在的南白娄村一带。

这里三面环水,一面倚山,山水相映,鱼跃虾肥,芦荻荷蒲,绿荫如织,小溪阡陌,甘泉四溢。这优美的三角洲,在古代历史上曾经有过它的非凡和辉煌。其不论从军事层面还是贸易层面,均凸显了这一特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就军事而言,它是一处兵家必争的天险。就贸易而语,它又是一处国家间的商品集散地。

战国时期,槐河是赵国和中山国间的一条边河。那时,中山国与赵国间还纵贯有一条著名的牛马道。这条道路沿太行山前呈南北走向,整条道路串联起两国国都间的诸多城池。槐河古渡就在古道与槐河的交点上。

查谭其骧编著的《中国历史地图》。可见战国时期,从中山国的灵寿城出发,经石邑、封龙邑、槐河古渡、房子城,一直往南便进入赵国。以此,也佐证了上述说法的正确性。可想当年,其牛马道的繁忙并不亚于今天的107国道。

另据《南水北调考古报告》介绍,槐河古渡一带从战国以来的两千多年间,人脉连续,世代延绵,历史悠久。

至今,在三角洲上仍留有古代历史遗存。

槐河北岸的渡口旁,有古军事设施营台遗址。其形状呈不规则圆形,周园河卵石垒砌,内部沙石填充,残高有1.5米,直径50米,分东、西营台两处,相距100米余。这里,还时有箭镞和秦汉古钱币发现。

另是西部台地上,存有一座高大的土堆。据说是张耳厚葬陈余的墓冢。

槐河古渡口,见证了从战国至秦汉,这数百年间诸多的重大历史事件。

公元前307年,赵国对渐趋强盛的中山国心存不安,趁其立国未稳,发动了激烈的房子之战。中山国凭借着槐河天险和通畅的后勤保障通道,顽强抵抗,以小博大,致赵国败北而收兵。

房子之战,赵国彻底尝试了槐河岸边中山部队的雄猛。只见他们,短衣胡靴,窄袖束腰,战马如风,骑射轻盈,聚散自如。战后,赵武灵王冲破传统世俗,强力推行了衣着和军队改革,并成立骑兵部队。“胡服骑射”这一典故便因槐河古渡一带而诞生。

公元前306年,赵国西攻宁葭城(井陉威州)的同时,中山的房子城也相继沦陷。往北20华里的槐河渡口彻底裸露于赵人,成了毫无遮掩的前哨。

公元前305年,赵国分两路出兵合围中山。赵武灵王亲率南路军直插槐河渡口,凭借着自己组建的悍马强兵,渡过槐河,捣毁营盘,攻占了封龙邑、石邑和东垣。中山国无奈之下,屈将槐河两岸的四邑献赵国请和。

历史又翻过了近百年。公元前206年,武辰部将李良,至石邑遇井陉关劲敌章邯不前。遂回邯郸请命搬兵,结果一场误会弄出了血洗都城的滑稽之举,他无奈之下投奔了大秦。李良辗转于槐河渡口,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公元前203年,楚汉相争,“彭城之战”刘邦失利,双方形成了荥阳胶着对峙。次年为破战局,韩信北渡黄河下井陉击赵,创建了“背水一战”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当汉军突破井陉关后,以形成穷追猛打之势,则赵军却在乱中落荒而逃。陈余试想沿着山下这条牛马道撤回信都老巢,末了“斩陈余泜水上,活捉赵王歇。”“背水一战”在槐河渡口宣告结束。

历史向前,时代在变。过去的槐河古渡,今日建起了工业园。战国的牛马道,眼下却辟成了宽阔的“石邢公路”。

机器隆隆,汽车轰鸣,昔日的战争厮杀和边贸嘈杂早已湮没。唯有残存的营台和高大的陈余墓冢,还静静地守候在那里,实证着历史的过往。

背水一战在什么位置(你知道背水一战)(1)

注:1. 泜河即是今槐河。依据1999年版第1092页注释。

2.古道路线走向参看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和《南水北调考古报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