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是这样过的(跨越时空的七夕节)

孩提时代,,

老师就告诉我们,

王母娘娘用发簪划出一道银河,

银河两岸,

牛郎和织女被生生阻隔,

只能在七夕之夜鹊桥相见……

七夕节是这样过的(跨越时空的七夕节)(1)

美好,源自先民仰望星空的想象

牛郎织女的歌谣传说,家喻户晓。当城市寂静下来时,好奇的孩子们或许会看看窗外漆黑的夜空,寻找传说中的银河和星宿。

七夕节是这样过的(跨越时空的七夕节)(2)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从《诗经·小雅·大东》可知,牵牛、织女两个星座的名字,很可能产生在西周以前的商代。古人把自己对星空的美好想象与现实世界中的人相互交映,将两颗星星化作一对夫妻,成为后来神话故事的雏形。

七夕节是这样过的(跨越时空的七夕节)(3)

关于牛郎织女的夫妻相配的故事,版本繁多,内容繁杂,结局多变。但大体上有两类:其一,牛郎和织女都来自天上,古人将星宿拟人并配作夫妻;其二,牛郎在民间,织女是天女,人神结合成为夫妻。

七夕节是这样过的(跨越时空的七夕节)(4)

随着时间演变,比起两个天神相配,更加奇幻的人神故事逐渐为人乐道。西汉初,牛郎和织女的神话在长安开始生成,。西安斗门今存西汉牛郎织女二石像,据考证是两星宿最早的人形化。

七夕节是这样过的(跨越时空的七夕节)(5)

魏晋南北朝至唐宋,在文人的修饰与民间口耳相传中,这一故事人物、情节日渐丰满,并流传至今。据考,七夕节俗也起源于汉初长安,显然是依托牛郎织女故事应运而生。守夜乞愿、穿针乞巧的节俗在六朝时传播到江南,至唐代风靡全国。

七夕节是这样过的(跨越时空的七夕节)(6)

在父权根深蒂固的古代,神话传说中人们最关注的,却并不是男性一方的牛郎。历代文献可见,民间对于织女的关注远高于牛郎,有“天之贵女”、“织女,天女孙也。”等记述。不仅如此,学界认为,牛郎织女故事之所以能传承下去,主要和民间崇拜织女有关。织女名称的出现,则又与纺织文明有关。先祖在仰望星空、探索自然时,无形中创造了符合自己生活期盼的神祗,为后人留下美好的想象空间。

七夕节是这样过的(跨越时空的七夕节)(7)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纺轮

抛开故事中形象"老实巴交"的牛郎,我们来看看原型为神仙、受到民间尊崇的织女。《山海经》中,织女有“帝女”之称。那么,织女是什么样的神祗呢?

七夕节是这样过的(跨越时空的七夕节)(8)

织女代表了桑树之神。《山海经》载,“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其枝四衢,其叶大尺余,赤理黄花青桴,名曰帝女之桑。”帝女即织女。根据晋代郭璞注,由于“帝女主桑”。因此名“帝女之桑”。由此,司桑的女神是帝女,也就是织女。

七夕节是这样过的(跨越时空的七夕节)(9)

织女也是丰收之神,主稼果、生计和财货。晋代人在七夕时向织女乞求富足。《荆楚岁时记》注文说:“织女星则主瓜果。”七夕正逢收获季节,向织女乞求瓜果丰收,是古代先民淳朴的愿望。

七夕节是这样过的(跨越时空的七夕节)(10)

在一些地方,她还是女祖先。织女在民间某些地区又称“七娘妈”、“七星娘”、“七星奶”、“七姑”等。古代一些地区在七夕时要举行祭祀祖先的仪式。

节日,在时空中与神话融为一体

七月七、七夕、牛郎织女相会……在今天看来,这都是一回事。

实际上,七夕节和牛郎织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这二者和“七月七”却完全不是一回事。

七夕节是这样过的(跨越时空的七夕节)(11)

七月七日原是岁时性的节日,用来曝晒旧衣服、晒书,以防虫蛀。所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即在七月时开始曝晒旧衣、制作新衣。《杨园苑疏》载,汉建章宫太液池西有汉武帝的曝衣阁,七月七日宫女登楼曝衣。东汉《四民月令》是记述一年例行农事的著作,也记载了七月七日晒经书和衣裳的习俗。

七夕节是这样过的(跨越时空的七夕节)(12)

“七月七”本来和牛郎织女神话故事毫无关系,却因牛郎织女故事流传甚广而逐渐被纳入到七夕节的节庆体系中。随着西汉之后牛郎织女神话逐渐风靡,七月七日这一日子的夜晚,被穿插进了守夜乞愿、穿针乞巧等一些新习俗,形成白天晒衣晒书,晚上乞巧的“忙碌”日子。可能是因为人们对美好生活有太多的向往和祈愿,因此“七月七”这晒衣晒书“良日”的本质逐渐被人遗忘,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对七夕夜乞巧节的记忆。

七夕节是这样过的(跨越时空的七夕节)(13)

河南南阳白滩出土汉画“牛郎织女”图

关于夜间乞愿节俗,目前所见的最早记载,与西汉文帝窦后有关。“窦后少小头秃,不为家人所齿。遇七月七日夜,人皆看织女,独不许后出。” 窦皇后小时候头秃,家人觉得难堪,在七月七日夜人们守夜“看织女”时,不许她出来参与。由此可见,汉初长安七月七的夜晚,守夜乞愿已较普遍。汉初,长安宫中女性要穿针以显示针织技巧,成为后来穿针乞巧之俗的源头。学者认为,针织乞巧正是古人对织女的崇拜。东晋文化南移,乞巧之俗传播江南。虽然彼时人们还遵守白天晒衣晒书的旧俗,不过以后见之明来看,乞巧乞愿逐渐成为这一天的主要活动,和神话故事一起被后世文人所歌颂。

七夕节是这样过的(跨越时空的七夕节)(14)

故宫博物院藏 清姚文瀚《七夕图轴》

故事,从过去走向未来

不过,守夜也好,乞巧也好,都是先民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的追求。和今日的七夕相比,传统七夕节俗并没有太多“爱情”的味道。那么,七夕是如何从对生活的许愿,变成了“中国情人节”呢?

七夕节是这样过的(跨越时空的七夕节)(15)

随着国家的开放和全球化浪潮的发展,守护民族文化和精神家园的声音逐渐成为主流。2003年中国文化部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以来,中国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传统文化,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

七夕节是这样过的(跨越时空的七夕节)(16)

七夕节在今日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与西方的情人节相对应。20世纪末以来,西方节庆文化进入中国, 对广大年轻人而言,西方节俗很有魅力和吸引力。尤其是情人节,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表达爱意的平台。为了应对传统节日在爱情表达上缺失的窘况,人们转而挖掘七夕节中的爱情元素。

七夕节是这样过的(跨越时空的七夕节)(17)

2002年农历7月7日,河北文联在石家庄举办了首届爱情节,并举办七夕文化学术研讨会,提出为了与 西方的情人节抗衡,要重新定义我国的七月七日乞巧节。此后,多个地域逐渐开始为七夕融入爱情元素,举办爱情相关的活动。更重要的是,重新定义后的七夕节,还可以倡导人们忠于爱情、爱护家庭。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六个节日列入其中。这是近代以来第一次从国家层面保护传统节日。

七夕节是这样过的(跨越时空的七夕节)(18)

至今,

鹊桥相会的故事继续流传,

鼓励有情人互诉倾慕,

七夕节早已是风靡全国的爱情节日。

愿大家在七夕夜,

与心上人一起,

度过属于我们自己的节日。

信息来源:中国知网

编辑:吴百欣

杨浦区融媒体中心

参考文献

[1] 邢莉:《民间制度视野下的 <牛郎织女>》传承——从织女形象与习俗谈起》,《民俗研究》2008年第4期。

[2] 刘学智 , 李路兵 :《七夕文化源流考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

[3] 萧放:《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节日走向——以当代中国节日为例》,《民俗研究》2007年第4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