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迎来寒冬(房地产凛冬已至)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753篇原创文章:

《圣经 旧约 传道书》第一章第九节: "太阳下面没有新事物"。

智慧这个东西,是没有国界的,本质上这种存在,也是不分时代和环境。

这是很有智慧的一句话,一语双关:

第一层意思:这个世界的运行已经足够久,早已没有什么新鲜事物能出现,都是历史披着不同的外衣在不断重演。

第二层意思是:阳光之下,没有什么秘密能藏得住,没有看到真相和本质,那说明晒的时间还不够久。

2021年,只剩下不到两个月时间了,而房地产行业,市场,还有房价,依然在寒冬中挣扎,冷到了骨子里。

没有最难,只有更难,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毫不夸张。

这种寒意,其实从2021年下半年,就已经袭来:

土地市场迅速降温

22城二轮土拍流拍率大幅上升,广州、北京二轮土拍流拍率高达52%和60%。

2021年最后一轮两集中土拍已经陆续在全国各个城市拉开序幕,但预期不容乐观。

大型房企出现债务危机。

华夏幸福、蓝光发展、泰禾等多家房企遭遇经营和债务危机,引发大规模裁员、多地项目停工、债券违约。

其中,龙头房企,万亿标杆的恒大,依然在债务危机的迷雾中穿行。

房地产销售持续下行

7月以来,百强房企销售额单月同比分别下降7.6%、20.8%、35.7%和32.2%,延续下跌态势。

房价下跌压力明显。

百城二手房价格年内首跌,15城已出台“限跌令”,加上一些没有公布和热点关注以外的城市,接近20个城市地方政府主动托举楼市。

土地和房地产市场下行之下地方财政承压

9月,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当月同比下降3.5%,年内增速首次转负,其中,五项房地产相关税收当月同比下降22.7%,增速连续四个月下降。9月,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当月同比下降10.4%,其中土地出让收入当月同比下降11.5%。

可能行业以外的朋友没有什么直观的感受,最多可能就觉得房地产行业是比较难熬而已,但实际上,2021年,无论是站在行业内的角度,还是从市场的角度,越来越多的人,对于挺过“寒冬”,好日子就会到来的信心和坚持,已经开始从根基上开始动摇。

当然,肯定有什么“房地产不衰,百业不兴”这种极端论调。但是喊着喊着,这些人就会发现,房地产行业和市场的遭遇,就是一个时代的雪花,砸下来,总是躲不掉的。

客观来说,中国房地产,到了2021年这个节点上,已经事实上的站在生死悬崖的临界点之上了,这并不是夸张,也不是哭惨,而是事实。

寒潮席卷下的房地产行业,在调控,金融,监管的组合拳之下,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开始逐渐暴露出来,值得深入解析一下。

这篇文章,就和各位读者朋友,基于2021年11月份房地产行业关联的几个重要事件,对房地产这个行业,市场趋势,进行有深度的行业分析和趋势研判。

聊,就聊点不一样的,看,就看点有内容的。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
  • 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
  • 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
  • 头条独家文章,抄袭搬运必究!

选择大于努力,思维决定层次,是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的重要规则。

房地产迎来寒冬(房地产凛冬已至)(1)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一场“不能说”的非公开神秘会议,集体哭惨,有用吗?

11月8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深圳召开深圳房地产形势座谈会,召集包括万科、佳兆业、卓越、平安信托、华润信托、南方基金、中信银行、建行等多家企业参与座谈。

座谈围绕:

结合深圳实际,谈谈对当前房地产总体形势的看法;

对当前房地产风险情况的判断以及相关政策建议;

对房地产税的看法和建议;

三个问题展开探讨。

上述企业和机构的代表人士分别发表了对三个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公开的信息就这么多,至于会议的内容,不公开,普通群体也没必要去胡乱揣摩,妄自揣测,总之房企高度统一的表达态度,就是哭惨:

万科:销售下滑的程度超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

佳兆业:有金融企业违规抽贷

卓越:不仅我司没有能力参加二三批次拍地,全行业都没有能力。

市场出现问题,金融机构用力过度,行业企业自身的运营从逻辑层面已经出现现实困难。

微妙的是,就在前两天11月5日晚,万科突然发布公告称,拟分拆万物云于港交所上市。

作为中国物业的龙头,万科物业的上市一直没有明确计划表。今年6月底,万科在股东大会上还表态“目前没有上市计划”。

据预测,万物云倘若能够顺利上市,可能达到2000亿市值,跟母公司万科几乎并驾齐驱。

同样属于行业龙头的万科,也开始积极开拓资金渠道(股市属于直接融资)。

就差把“缺钱”写在脸上了,头部房企如此,中小房企亦然如此。

都希望这个会议能够“上达天听”,房企集体哭惨,也是情理之中。2021年最后两个月,仍然是很多房企上演“生死时速”的时间。

由政策导致的寒冬,也会靠政策的春风化解。国研中心带队到深圳调研,肯定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房地产迎来寒冬(房地产凛冬已至)(2)

图片来源:网络

2行业走到今天,牵涉的,也不光是地产本身了。

炒股的看不起炒房的,但是金融市场的玩家们,难道不知道,很多金融产品的底层资产,其实都是房地产吗?

房地产行业是入冬了,太阳底下接受没有任何暖意的肆意暴晒和全方位全维度的毒打教育,一些深层次的东西,开始浮出水面。

很多实体经济,也被房地产行业的遭遇所牵连,而且这样的牵连,如果不是房地产出事情了,恐怕很多人都无法理解和想象:

谁能想到,房地产降温,会波及到洋河股份这样的白酒企业,百大集团这样的百货零售企业?风马牛不相及,魔幻而又奇葩?

是的,如果不是调控到了这个程度,绝大多数人不太会知道,原来这些实体经济都牵扯其中。

百大集团的“明股暗债”爆仓了,注意是爆仓,不是暴雷,借出去的钱,收不回来了:

11 月 5 日,百大集团(600865.SH)公告说,借款 1 亿元给花样年,现在只收回 273.75 万元的利息,本金逾期了。

这是一笔为期四个月的短债:2021 年 6 月 18 日借出,本该在 10 月 18 日收回,但是,花样年现在没法按时归还 1 亿元本金了。

更准确地说,这是“明股暗债”:通过层层嵌套的方式,假装成是花样年一家楼盘的出资股东,其实就是花样年跟百大借债。

这是房地产经济领域中,心照不宣,却又被普遍使用的模式。

为什么说“明股暗债”?因为监管层限制房企做前期融资。

前融,就是前期融资,比如房企拿下一块地,借钱去支付地价款。“明股暗债”是前融在灰色地带的变通方法。

洋河股份的信托,不幸踩雷恒大、宝能

洋河股份买了一些房地产信托理财。这些信托理财也投向了恒大、宝能、蓝光、富力等资金链紧绷的企业;其中,恒大地产的项目最多,这当中有部分楼盘还遭遇了停工风波;如果这些信托产品违约,无疑也将对洋河股份业绩带来冲击。

特别是恒大危机爆发之后,洋河股份仍然自信满满地继续投资恒大的信托产品。洋河股份的理由是,这些信托理财产品有足额的抵押和担保。

债务风险,开始传染,房地产行业的缺钱,已经开始隐隐约约地向其他经济领域传播的意思。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作为中国经济支柱这么多年的房地产,早已和很多行业血脉相连,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只是大家没发现。

房地产迎来寒冬(房地产凛冬已至)(3)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房地产经济的运行逻辑,开始出现恶性循环:

房企非常难,房贷和借款两端承压,已经快撑不住了。

金融市场,最为现实,也反应灵敏:股市反应最剧烈,万科的股价已经跌到18元左右,创3年新低。

房地产迎来寒冬(房地产凛冬已至)(4)

图片来源:网络

偌大的一个万科,年销售额七千亿的庞然大物,市值居然降到2千亿,只有海天味业的40%。

可见资本市场悲观到了什么程度。

龙头如此,其他房企可想而知了,能够不暴雷,安全熬过这个冬天的,已经能用羡慕来形容了,现在主流房企的内部,不是已经躺平,就是在准备躺平。

截至9月27日,今年房企已经累计违约债券金额达到467.50亿元,较2020年暴增159%。

作为资金密集型企业,融资和现金流就是房企的命门。

这次突如其来的大降温,注定会成为中国房地产的一场大洗牌,很多房企都会被严苛的市场所淘汰。

融资的路,三道红线;

现金流的路,又遇到了两道红线。

传导到工地上无法避免的停工现象开始出现,彻底压垮了市场的信任。

恒大不是第一个,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金主爸爸不给钱,游戏就要停摆了。

类似事件多发后,一场对于房企的信任危机开始蔓延。

房地产迎来寒冬(房地产凛冬已至)(5)

图片来源:网络

资金血液的运转不畅,资金源头的紧缩限制,2021年下半年开始,战略收缩成了房企心照不宣的默契。

这种默契是房企对规模、对利润和对活下去的焦虑。

客观来说,现在已经不是扩张的问题,而是生存的问题了。因为原有的商业逻辑和运行模式,在大环境之下,运转不了了。

恶性循环,自然出现:信心和预期的退潮,每一个环节上的情绪,都跌到了谷底。

经济环境,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现在的问题,是信心退潮,踩踏出现,虽然表面上风平浪静,但事实早已暗流涌动,但现实情况就是这样,但都这时候了,哪个民企敢说自己一定不爆雷的?

房地产迎来寒冬(房地产凛冬已至)(6)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4积极乐观:由政策而启动,必将由政策终结

房地产行业降温到现在,牵涉的,也不光是地产本身了。

诚然,房地产经济和行业在过去野蛮成长和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酝酿了很多问题和风险,也亟需得到解决和面对,但是对于这样一个已经根深蒂固,牵连甚广的经济行业而言,大力出奇迹,恐怕并不现实。

这不是妄议,这是用过程看效果,用状态论成效,房地产经济硬着陆,可能会产生的一些风险,如果依然按照当前的政策环境和金融管制来看,肯定会持续快速的暴露出来。

不仅仅是房地产行业走到了关键点,这一轮调控,也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临界点。

2021年冰火两重天,一连串的市场和政策信号都在表明,我国房地产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并将迎来史上罕见的行业大洗牌。

毫无疑问的是,第一个全国范围内推出“二手房指导价”,长期在房价问题上处于风口浪尖的深圳,是一个重要的政策风向标。

这是2020年启动的这一轮调控最早发挥效果的城市,同样也会是这一轮调控风向转变的带头城市。

其实说“调控风向转变”这样的表达并不是很严谨,这里需要一定的管理智慧来理解才行。

三个关键认知:

1、调控,金融,监管等等一系列的手段,只是过程,目的绝对不是要消灭房地产这个行业,而是要挤泡沫,驱赶资金资源往非地产的行业,国家需要的方向流动。

2、很多国企在这样的环境中,借助自身属性优势顺势崛起,国家对房地产的管理思路其实很清晰。

3、管理已经到了成本和风险平衡的微妙关头,大方向不会变,但是阶段的态度,气氛,手段,还有松紧,因为深度博弈,有了一定契机和可能。

看懂了以上三个认知,其实就能明白深圳为什么能做风向标,很简单,房地产税,在深圳落地,将成为本轮调控现实接力的一个关键信号。

那对于普通群体,有购房卖房投资需求的楼市参与者,面对这样的大环境,能做些什么?或者说,不要做些什么呢?

文章的最后,谈几点个人的看法和观点:

1、基本的判断要有:调控已经伤筋动骨,严苛的市场环境和金融限制发生态度缓和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不用在意什么市场杂音,关键看政策态度。

2、2021年即将结束,但是最好的入市时机并不会出现,反而会遭遇高风险的出清阶段。

要知道,中国农历春节,是一年一度债务结算的高峰。

3、房地产税的出台落地,非常关键,特别对于二手房市场环境来说:

一方面,有些见不得光的资产,会加速出清,不建议去凑热闹,优质有价值的没进入市场就消化掉了,市场上有的都是割让蝇头小利的资产包袱。

另一方面,无论买卖,只要不是现金流枯竭威胁,最好等靴子落地以后,给市场适应和调整的时间,行情稳定以后,再做打算,房地产税是长期机制,带来的影响,等待的成本是值得的。也不用担心时机问题,无论买卖,其实影响都是公平的,大家体会一下这个逻辑。

4、投资群体和资金,远离房地产关联的一切金融资产,债务关系。

白衣骑士,不是有钱就能做的,这个时候能真正改变房地产行业和企业命运走向的,只有国家和金融系统,如果国家不点头,现在还进房地产经济的池子里面搅合,那就很愚蠢了,和政策市国家意志对着来,不是愚蠢是什么?

5、国家管理,政策传导,金融响应,一定受到效率和通达的过程影响,存在滞后性,不管是行业还是市场内外,谨慎理性,切勿盲目乐观。

这个不用解释了吧?政策的多方博弈,还在持续,就看看前段时间金融端口释放的暖意信号,带来的市场反映和效果就知道了。

不要在博弈关键时刻盲目跟风,被带节奏和情绪主导,这不是搏一搏的问题,这是风险极高的走钢丝。

对于行业如此,对于市场如此,既然凛冬已至,就要接受现实,春天是否会到来还是另说,对于当前的情况来说,生存才是第一要务。

注重现金流,注重债务关系和安全,任何时代都是一样,活下来,才有见到明天希望的可能。

随着房地产行业,经济,市场的问题和风险持续暴露,还会有更多深层次的问题浮出水面,做好心理建设和安全准备,很有必要。

完全没有唱衰的意思,也不要有什么误解,这是行业在时代转变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脱胎换骨的艰难过程,风水轮流转,今天到我家,家家都会有,因果循环,运转不止。

一切,看政策,看风向,看趋势。把结果留给时间。

房地产迎来寒冬(房地产凛冬已至)(7)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