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经典的50句话(论语中的八个字)

论语中的经典的50句话(论语中的八个字)(1)

早上打开微信朋友圈,忽然意识到今天是9月28日,是孔子的诞辰纪念日。

转眼间,2018年又过去了四分之三,虽然不是站在大河之边,但仍然会不禁感叹一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每个人读《论语》,都会遇到自己特别喜欢的语句,有人喜欢“学而时习之”一章;有人喜欢“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有人喜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有人喜欢“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这种特别的喜欢,或者说特别的热爱,原因各不相同。有的可能纯然是因为某句话与自己的心灵发生了共鸣,也有的可能仅仅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认定某句话最能够代表孔子的精神实质。

我读《论语》,给我触动最深,让我最爱的8个字是:

先事后得 先难后获

很巧,这两句话都是孔子在回答弟子樊迟的问题时所言。

经常为孔子驾车的樊迟,在孔子的弟子中不算是天赋很高的学生,甚至可以说比较鲁钝。但他愿意思考,愿意追问。孔子在回答他的问题时,会尽可能更浅显一些,更直白一些。

一次,樊迟问孔子“崇德”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品德,孔子回答说“先事后得,非崇德与?”他告诉樊迟,“先要付出劳动,然后有所收获,这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吗?”

另外一次,樊迟问孔子“仁”的问题,即如何成为有仁德的人,孔子回答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意思是“仁德的人先要经历困难,然后不断实践,才能有所收获,这就可以称之为仁德了。”

论语中的经典的50句话(论语中的八个字)(2)

读了这么多年《论语》,“先事后得”和“先难后获”,这8个字越来越为我所喜爱,这种喜爱来自于对经典的诵读,也来自于生活的实践。

读《论语》本身是如此,没有什么特别的功利目的,不为了考试,也不为了写论文……只是在诵读的过程中,越来越找到与自己的精神相契合的东西,于是埋着头一直读下去,读下去,而且越读越有趣味,越读越深入。

生活实践也是如此。这么多年来,各种磕磕碰碰,甚至有时头破血流,有时到了绝望的程度。但到头来却发现,原来之前的每一次磕碰,每一次看似徒劳无功的努力,都成为今后成长道路上的一笔巨大财富。

也正因为如此,我对“先事后得”和“先难后获”这8个字有了更为深入的体会和理解,因此特别爱上了这8个字。

孔子把“仁”作为人的最高标准,但在学生问什么是“仁”时,他很少正面回答,要么就是“未知也”,要么就是“焉得仁”,让人觉得好像“仁”是如此的可望而不可即。

但孔子有另外两句话给予了我们希望和方法:

一句是“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德离我们很远吗?当我想要成为有仁德的人,(开始努力做起来的时候),仁德就来到我身边了。

另外一句是“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能够就眼下的事情选择具体的事例,一步步踏踏实实做起来,也就是实践仁德的方法了。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也好,“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也好,其实都在说同一件事,讲同一个道理。那就是要脚踏实地的努力,从现在开始做起来。实际上也就是“先事后得”和“先难后获”的意思。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回答弟子的提问时说,“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人须在事上磨”,我想也正是孔子所说的“先事后得”和“先难后获”。

《菜根谭》开篇有云:“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这其中也有“先事后得”和“先难后获”的意思。

佛家所谓“功不唐捐”,没有白白浪费的功夫,没有白白的付出,每一种努力和付出之后必然会有回报,只不过这回报不一定是立刻就能看得到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不也是在告诉我们“先事后得”和“先难后获”的道理吗?

我们常常希望能够“事半功倍”,而鄙弃“事倍功半”,但无论是哪一个,都是必须先要有“事”,然后才能有“功”。没有之前踏踏实实做事的经历,仅仅想着如何获得“功”,怎么可能呢?

老百姓最通俗的话,“樱桃好吃树难栽,不洒心血花不开。”不会有什么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今天是孔子诞辰,因此说一说《论语》中我最爱的8个字,作为一个纪念,更是作为一种自我的勉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