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及其运用(刘景忠课堂教学气氛)

一有一次在某职校听了一节课这堂课是复习课,授课教师带领学生把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复习一遍复习的形式是分组回答或抢答问题教师特意带了一袋“大白兔”奶糖,奖励给回答正确的同学但是,复习的内容毫无挑战性,多数答案在教材上都可以找到在我看来,这样的课堂教学除了表面上看起来比较热闹外,其他方面乏善可陈然而陪同我听课的学校领导却兴奋地对我说:“刘校,怎么样?这节课不错吧?小孩子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多活跃啊”我笑笑,没有回应,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几种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及其运用?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几种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及其运用(刘景忠课堂教学气氛)

几种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及其运用

有一次在某职校听了一节课。这堂课是复习课,授课教师带领学生把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复习一遍。复习的形式是分组回答或抢答问题。教师特意带了一袋“大白兔”奶糖,奖励给回答正确的同学。但是,复习的内容毫无挑战性,多数答案在教材上都可以找到。在我看来,这样的课堂教学除了表面上看起来比较热闹外,其他方面乏善可陈。然而陪同我听课的学校领导却兴奋地对我说:“刘校,怎么样?这节课不错吧?小孩子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多活跃啊!”我笑笑,没有回应。

我在思考这位校领导的话,“课堂气氛活跃”就是一堂好课吗?或者反过来说,一堂好课,一定是“气氛活跃”的吗?为此,我特意我查阅了课堂气氛的概念,因为手头没有《教育辞典》之类的工具书,只能在网上浏览有关课堂气氛的概念。比较一致的说法是:课堂气氛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公共情绪状态。

那么,问题来了,公共情绪(师生情绪)如何观察、如何衡量呢?

于是,我又查阅了情绪的概念: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统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最普遍、通俗的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恨等。

由情绪而加深了对课堂气氛的理解,然后由此得知,“气氛活跃”与教学效果之间并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因为“活跃”是指行动积极、踊跃。如果为了回到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而“活跃”,当然是好事;如果为了图热闹、抢糖果而“活跃”,这样的“活跃”与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有半毛钱的关系吗?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课堂气氛活跃”成了评课的重要指标。

教师们都知道,一堂能触动学生心灵的、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好课,其课堂气氛既可能是活跃的,也可能是静悄悄的。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一书中记述了一堂课的片段:“女教师把整个短篇朗读一遍(她读得很有表情、很激动人心),孩子们听了以后静悄悄地在想。教师没有打破这种沉寂……可是这时候,有人举起了手,接着是第二只、第三只……”(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第12页)

这样的课堂教学情景我们并不陌生。小学、中学乃至大学,都有学生“听了以后静悄悄地在想”“教师没有打破这种沉寂”的情况出现。而且耐人寻味的是:正是这样“静悄悄地在想”的课堂,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相反,那些非常热闹的、“气氛活跃”的课堂多数如过眼云烟,热闹过了,也就烟消云散了。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既然“课堂气氛活跃”是评课的重要指标,教师们岂能置“标准”于不顾?于是,不论课堂教学是否需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分组讨论等成了教师授课的“规定动作”。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分组讨论等都是“可以有”的,但不是“必须有”的。前提要看是否因需而发生。

因需而发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分组讨论等就成为改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不是因需而发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分组讨论等就成了教师“表演”的手法。

教育学者吴非说得好:当教师喜欢或热衷把课堂搬上舞台时,教学便不可避免地与表演挂钩,而这种活动也不可避免地与名利融合,“娱乐化”也就会蔓延到课堂。一名教师有“明星情结”,他的课很可能会成为娱乐场,学生也因此就忘了“学”。(《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吴非著,第2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课堂教学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教育”这个大概念上来。由此,我想起了两句名言,一句是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他认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另一句更为直截了当的话是我国学者周国平所指出的:“一切教育都可以归结为自我教育。”对于这些说法,我深以为是。

既然“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那么我有理由这样认为:自我教育是内在的、本质的,课堂气氛是外在的、表象的。前者是不变的、永恒的,后者则是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