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常见姓氏 从武威碑刻探寻姓氏流源

张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赐姓等。中国张氏郡望堂号较多,仅甘肃就有敦煌郡、武威郡、安定郡。武威保存的张氏碑刻较多,志主多为本邑名人,说明武威是张氏播迁较早的地区之一。如果进一步追根溯源,武威张氏又来自于不同地区。

武威常见姓氏 从武威碑刻探寻姓氏流源(1)

武威张氏

史料记载,武威最早的张姓名人是东汉末年割据宛城(今河南南阳)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的张绣(?-207)。张绣,武威祖厉县人。祖厉县一说是今甘肃靖远县;张澍以为祖厉前后汉均属武威,应是平番(今永登县)。张绣是东汉末年割据军阀之一、骠骑将军张济的从子。曹魏时期,张绣与贾诩、段煨、魏明帝曹睿皇后明元郭氏是同乡,都是凉州豪族集团的代表人物。投降曹操后,参加了官渡之战,官至破羌将军,封宣威侯。后与曹操联姻,成为皇亲国戚。在北征乌桓(207年)途中因病去世,谥定侯。《三国演义》中称他为“北地枪王”。张济、张绣叔侄是记载明确的、也可能是张姓在武威郡最早的名人家族。

武威常见姓氏 从武威碑刻探寻姓氏流源(2)

敦煌张氏

武威常见姓氏 从武威碑刻探寻姓氏流源(3)

敦煌是张氏郡望之一。敦煌张氏为东汉名臣张奂之族所在。张奂(104-181),字然明,东汉时期名将、学者,“凉州三明”之一,曾任武威太守、度辽将军、大司农等职。张奂父亲张惇,曾任汉阳太守。儿子张芝,著名书法家,有“草圣”之誉;张昶,书法家,有“亚圣”之誉;张猛,官至武威太守。张氏世代是沙州(敦煌)地方豪强,地位无比显赫。

武威常见姓氏 从武威碑刻探寻姓氏流源(4)

公元848年,沙州人张议潮率兵起义,陆续收复伊、西、瓜、肃、甘、凉等十一州, 并遣使奉表归唐,被册封为归义军节度使,从此开始了归义军长达200多年的统治时期。敦煌张氏与武威张氏的渊源不得而知,因地缘关系和文化传承,影响和播迁应是肯定的。

武威常见姓氏 从武威碑刻探寻姓氏流源(5)

安定张氏播迁武威

安定(今甘肃平凉市一带)张氏,为西汉赵王张耳之后。十六国时期,安定望族张轨在武威建立前凉国,开国称王,称霸西域,在中原大乱时保守一方平安,声望至极。张轨五代九传,立国76年。期间,大量安定籍张氏成员在武威做官,子孙落籍武威,为张氏在武威及河西的繁衍奠定了基础。

武威常见姓氏 从武威碑刻探寻姓氏流源(6)

以上三支张氏在武威代有名人,似为武威张氏主流。武威保存的两通张氏墓志,提供了张氏的另外一种流源,这就是《张希颜墓碑》和《张俊哲墓碑》。

南京张氏播迁武威

《张希颜墓碑》,刻于康熙十一年(1672),今存武威市凉州区谢河镇张俊哲家族墓地。碑文简述了祖上从南京迁入武威的因由、家族在武威的繁衍情况,勾画了张氏子孙图谱。作者张俊哲(1601-1680)为志主之子,祖籍南京,祖父时因从军遂落籍凉州。后由贡生被征调,做过旗学教师,曾任河南开封府督理漕粮通判,期间先后代理延津、祥符县令,政绩突出。辞官回武威后以教育子孙为务,卒于家中。《张俊哲墓碑》,刻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今存武威市凉州区谢河镇张俊哲家族墓地。碑文概述了张俊哲的生平经历。作者黄肇熙为福建名士,曾任凉州知府,与张俊哲交往颇深,又敬慕其为人,故对其的出身、学业、政绩和德操给予较为翔实的记叙并作出客观评价。

武威常见姓氏 从武威碑刻探寻姓氏流源(7)

以上两通墓志明确指出,志主张氏祖上来自南京,这给繁衍生息上千年的本土张氏注入新鲜血液。根据这两通墓志出土地点,今武威市凉州区谢河镇及周边地区包括古浪县的一部分张姓成员,可能就是这一支张姓(南京)的后裔。

另有三通张氏墓志,提供了张氏年代较远的流源信息,这就是《张达墓志》《承武张公墓志》和《乾隆御祭总兵张烈文碑》。

同州张氏播迁武威

《敕赐上柱国光禄大夫左都督谥忠刚张公墓志铭》,简称《张达墓志》,刻于明嘉靖壬子年(1552),甘肃巡抚、兵部尚书杨博撰文。张达血染沙场,马革裹尸,大明名臣奉敕撰文,记功立碑,可谓生荣死哀。此碑重点叙述了张达的军功伟绩,兼及个人品德、家庭及朝廷封赠抚恤等情况,高度赞颂其父子慷慨赴死、为国捐躯的英雄精神。

武威常见姓氏 从武威碑刻探寻姓氏流源(8)

张达(1490-1550),字克明,号雪山,凉州卫(今凉州区)人。起于行伍,以军功历官凉州卫指挥使、山西游击将军、大同总兵等职,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与犯边的蒙古也先帖木尔部作战时,因援兵不至而战死。赐谥忠刚,归葬凉州,诏命大同、凉州建祠祭祀,祖、父、母、夫人、子俱受奉赠荫庇,诏命大同、凉州建祠祭祀。

武威常见姓氏 从武威碑刻探寻姓氏流源(9)

《敕赠上柱国光禄大夫左都督谥忠刚张公祠记》,简称《张达祠记》。钦差、巡抚甘肃等处地方、右副都御史胡汝霖撰文。凉州张公祠建于明嘉靖壬戌年(1562)十月东关旧宅并立碑,现祠碑俱毁。碑文简述了张达的身世、殉国前惨烈的战斗场景、英勇悲壮的行为及朝廷的嘉奖等,作者将其和纪信、张巡、许远等前辈英烈相侔,衬托出张达“烈山河而泣鬼神”的忠肝义胆。通过张达祠和这篇祠记,使张达忠勇殉国事迹传之后世而不朽。

对张达的籍贯,《墓志》云:“公讳达,字克明,号雪山,同州白水县唐贤(张)柬之之后也。国初,有名充住者,以事戍凉州,今遂家凉州。”《张公祠记》则表述更为具体:“忠刚公讳达,字克明,号雪山,系唐相(张)柬之第三十九代元孙也。”说明这是一支从陕西省同州白水县播迁至武威的张氏。张柬之(625-706),字孟将,襄州襄阳人,祖籍陕西同州白水县,唐朝名相,诗人。

武威常见姓氏 从武威碑刻探寻姓氏流源(10)

《诰授奉直大夫山西朔州知州前翰林院庶吉士张公墓表》,简称《张兆衡墓表》,刻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由武威名士牛鉴撰文。简述了志主的家世学业、家庭往事、官场生活,突出其干才绩效和爱民情怀。志主张兆衡(1788-1848),号雪槎,世为凉州望族,选翰林院庶吉士。曾任知县、知府,期间,兴利除弊,除莠安良,深得地方绅民信赖。曾主讲兰州兰山、五泉书院。张兆衡是明代著名将领张达后裔,《墓表》曰:“公讳兆衡,字仲嘉,号雪槎,姓张氏,武威人,世为凉州望族。胜国世庙,时官大同总兵,谥“忠刚”者,其十一世祖也。簪缨奕叶,世其家声,遭国变中微。”明确说明张兆衡是忠刚公张达的后裔。

武威常见姓氏 从武威碑刻探寻姓氏流源(11)

凤阳张氏播迁武威

《诰授荣禄大夫陕西宁夏等处地方挂印总兵官都督签事加一级承武张公墓志铭》,简称《承武张公墓志》,刻于雍正五年(1727)夏。简述张承武在各个军事岗位上的杰出功绩,高度评价其一生的功勋情操。作者为凉州名宦孙诏。《乾隆御祭总兵张烈文碑》,刻立时间不详,碑阴(跋)刻于乾隆十九年(1754)。张烈,字承武,武威人。雍正时历任四川川北、陕西宁夏总兵官,都督佥事等职,病逝于任所,乾隆皇帝曾御赐祭文予以褒奖。碑阴刻有张烈胞弟张君熹题跋,自述四十多年的从戎经历,晚年,老归故里,回顾一生,感慨良多,写下这篇题跋,通过大量的战争生活题材和自己的体验,阐述了对“忠孝”思想道德的深刻认识,提出“在国之野,不作无艺之人”的真知灼见,既是回忆录,也是启思录,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武威常见姓氏 从武威碑刻探寻姓氏流源(12)

据《凉州府志备考·艺文·张氏世谱序》载,张承武始祖张遇,江南凤阳府怀远县(今属安徽省蚌埠市)人,元末从朱元璋起兵有功,授世袭指挥签事使,洪武五年病逝。二世祖袭父职,从宋国公冯胜平河西,授凉州掌印指挥使,始家于凉州,为军人世家。至十一世分别为张君宠,封明远将军;张君烈(承武),官至宁夏总兵;张君熹,官至参将。这个张氏军人世家,颇似凉州杨家将经历。

当然,更多的还是武威本地的张姓名人。

武威本土张氏墓志简述

《唐故银青光禄大夫行睦州刺史上柱国开国侯南安公张琮碑》,简称《张琮碑》,刻于唐贞观十三年(639)。张琮(cóng)出身武威将门官宦世家,又是皇族姻亲,且有从征大功,官位贵显,但新旧《唐书》无传,此碑可补其阙漏。碑文由唐初名臣于志宁撰文,大书法家欧阳询书丹,康有为评价此碑:“结体必密,运笔必峻,上可临古,下可应制”。张琮(583-637),字文瑾,武威姑臧人。出生于官宦世家,又是唐太宗李世民长孙皇后的姐夫,“少习文史,尤工骑射。”入唐后,任骠骑将军、上柱国、银青光禄大夫、睦州刺史等职,封南安县开国侯。曾参加过多次战役,智勇双全,深得皇室信任。曾祖张谊,曾任北魏凉州刺史,封武威郡公;祖父张暠,曾任北周骠骑将军、鄜城郡太守等职;父亲张辩,曾任隋上柱国、秦州总管、左武卫大将军等职,封河北郡开国公。

武威常见姓氏 从武威碑刻探寻姓氏流源(13)

《大清张公碑记》,立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简述张公兄弟支持发展地方教育事业的善举。其先世为武威望族,曾教导乡人读书明理。张公兄弟继承先人遗志,带头施与学舍田地,以实际行动支持教育事业。

武威常见姓氏 从武威碑刻探寻姓氏流源(14)

《张介侯墓志铭》,刻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已佚,志文引自钱仪吉《衎石斋纪事续稿》。简述了张澍的少年、中式及仕宦经历、学术活动和编纂的学术著作,兼及家庭情况等,突出其秉公办事、不阿权贵的行政风格,对研究张澍的生平和性格、为人、操守、仕宦生涯及其学术成就具有重要价值。张澍母亲张氏是元朝驸马高昌王的后裔,说明武威张姓中有蒙古族融入。

武威常见姓氏 从武威碑刻探寻姓氏流源(15)

《张仲杰神道碑》,刻于清道光十年(1830)。现存古浪县新堡乡崖头村张氏家族墓地。志主字俊吾,古浪人,曾任双井堡把总。

《顺天府尹张公神道碑》,刻于清咸丰八年(1858)后,现存古浪镇小桥村。志主张起鹓(1806-1858),古浪县人,举人张进南次子。历任永定河道、顺天府府尹、直隶天津道道台、按察使等职。尚气节,崇礼仪,士民拥戴,河北知名。

武威常见姓氏 从武威碑刻探寻姓氏流源(16)

《张将军神道碑》,碑残,内容不详。现存古浪镇逢泉村。

《旌表张门节孝三世碑》,刻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简记旌表张氏三世节孝事。墓主人之一张澂,古浪人,天津道台张起鹓之孙。光绪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任福建漳州、泉州等地知府。工书画。

武威常见姓氏 从武威碑刻探寻姓氏流源(17)

仅从以上碑刻可知,武威张氏渊源众多,名人辈出,不愧为大姓著姓。具体而言,张氏播迁武威的情况可能会更复杂一些。蒙元时期的武威高昌王家族原是畏兀儿人,即今维吾尔族,在元朝一直是地位显赫的贵族,到了明朝,逐渐汉化,改姓张。著名学者张澍的母亲张氏就是高昌王的后裔,他在《养素堂文集·先安人母氏遗事述》中有详细记载,说明武威张姓中有不少源自维吾尔族的改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