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判断一个人是否需要骨髓移植(人头移植将面临谁是谁的伦理困境)

怎样判断一个人是否需要骨髓移植(人头移植将面临谁是谁的伦理困境)(1)

世界首例人头移植成功?

怎样判断一个人是否需要骨髓移植(人头移植将面临谁是谁的伦理困境)(2)

2017年1117日,意大利神经学家塞尔吉·卡纳维洛精神病再次发作,宣称世界首例换头术成功在中国实施,在尸体上。

怎样判断一个人是否需要骨髓移植(人头移植将面临谁是谁的伦理困境)(3)

这一重大创新具有历史意义,因为,这预示着预示着今后人头移植完全无障碍。

由于完全不涉及脊髓重建,也就是不涉及功能问题,根本算不上头移植。

怎样判断一个人是否需要骨髓移植(人头移植将面临谁是谁的伦理困境)(4)

前苏联存活4天的双头狗

像哈医大的任晓平团队进行的小鼠头寄存式缝合,不过是前人实验的重复。

怎样判断一个人是否需要骨髓移植(人头移植将面临谁是谁的伦理困境)(5)

人头移植还是尸体解剖

因此,涉及项目和资金的哈尔滨医科大学的任晓平就不能忽悠说人头移植成功。在接受媒体表示,“捐献者遗体完成人体头颅移植的第一个解剖学外科学的研究成果将于下周发表”。

意思就是说他们进行的是尸体解剖,只是这种解剖比通常的解剖多了一道缝合的程序,就如同有网友调侃的那样,任晓平团队做完厨子雕花工作,紧接着搭上了一段裁缝的活计。

人头移植为什么不可行?

众所周知,人头移植的关键点也是难点在于脊髓的重建和功能恢复。

自从2013年意大利的卡纳维洛宣布使用一种“生物胶水”进行脊髓融合后,在这方面的进展为0.

哈医大任晓平团队几次在动物身上重复前人的实验,结果也一样是重复前人的,没有哪怕一直头移植的动物存活超过一天,却屡屡宣布成功再成功!

怎样判断一个人是否需要骨髓移植(人头移植将面临谁是谁的伦理困境)(6)

人头移植可行性有多高?

答案很明确,就目前来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可行性为0.

人头移植方案的不可行性

从2013年到现在,几年下来,人头移植的技术毫无进展,就方案而言,仍是2013年那一套:

不同于器官移植,供体可以是离体的器官,人头移植的供体和受体必须是生理学上的两个活人,必须同时在深低温(人体核心温度降到12~15℃)和麻醉状态下将两人的头和身体分离——就是斩首。然后对颈部的血管和肌肉进行精心解剖,而脊髓需要用异常锋利的刀非常整齐的切断——就是17日哈尔滨在尸体上做的工作。

然后,将目标头颅和躯体吻合在一起,包括血管吻合,肌肉筋膜缝合,脊椎对位固定。颈部周围神经吻合,以及也是做关键的脊髓重建。

前面几项工作在目前技术条件下都不存在障碍,唯一的不可能就是脊髓。

我们知道,脊髓的结构异常复杂,涉及无以数计的上行和下行神经纤维,至少就如同光通信总机房的光缆一样。离断的神经纤维,直径只有微米级的神经轴突必须准确的一一正确的长在一起,才能实现功能的恢复。

而这些无以数计的神经纤维断端都在离断的这一个平面,目前,乃至今后都不可能进行神经纤维水平的解剖和吻合。也就意味着,不能通过手术吻合的方式显示神经纤维的正确对接。

现有的方案是,将两个脊髓断端凑在一起,然后在断端之间的缝隙注射一种称为“聚乙二醇的膜融合剂”,就像胶水一样吧两个断端融合在一起。至于神经纤维,就是由它们自己“各找各妈”。

我们知道,像断肢再植的周围神经吻合,可以在显微镜下进行神经干外膜或束间膜(每束又含有很多神经纤维,没法进行解剖和吻合)的吻合。

怎样判断一个人是否需要骨髓移植(人头移植将面临谁是谁的伦理困境)(7)

但是,两种方法术后神经再生的效果通常一样差。

而颈部脊髓断端有无以数计的神经束,更包含的没法解剖的神经纤维。

除非发现神经再生的“自我导航”方法,实现神经纤维之间自动的“各找各妈”,否则,神经纤维之间正确的对接是完全不可能的。

这样,即便是融合的脊髓能长在一起,神经纤维完全再生,那么,支配大拇指运动的神经有可能与支配大趾的神经长在一起,你想动大趾时,动的却是大拇指。

这些没法解决的难题,在现有方案完全被搁置,仅仅是说把脊髓断端粘合在一起。

而且强调,从两人被斩头到换头成功的时间必须控制在1小时之内,从而最大限度缩短受者脑和供者身体缺血缺氧的时间。

把头和躯体缝合在一起后,在接下来的3~4周内,这位“新人”将被控制在昏迷状态下,以防止运动,等待颈部的愈合。脊髓会被植入电极定期进行电刺激,据说这样可以促进神经再生和连接。

然后,指望经过1年的物理治疗后,这个新人脊髓功能将会恢复。

如何评价这个方案?

两个字:扯蛋!

更多难题

问题不止以上所述。

中枢神经神经纤维的再生也是几乎没有办法解决的难题

如上所述,外周神经吻合后的再生重建后功能恢复都很差。这还是建立在周围神经具有天然再生能力的基础上的。

这种再生能力是由占神经组织中90%的起支持营养作用的神经胶质细胞提供。周围神经的胶质细胞中的雪旺氏细胞,唯一功能是产生形成神经的原料髓磷脂,还不产生抑制轴突再生的物质。

相反,中枢神经组织中的胶质细胞有两种分别为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均产生抑制轴突再生的化学因子,加之其他的一些因素,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轴突基本上缺乏再生能力。

中枢神经轴突再生抑制是符合生命逻辑的,如果可以活跃再生,中枢神经一旦损伤如野草般再生的神经联系必然导致人体司令部内部“天下大乱”。

因此中枢神经,曾经认为完全没有再生能力。现在虽然认为这种再生并非完全没有,也是极其微弱。

干细胞技术是一种希望

以上所述,也是截瘫患者缺乏治疗办法的根本原因。

近些年来,干细胞技术提供了一些微弱的希望。

比如,曾经有研究证明在脊髓诸如神经干细胞可以发现神经纤维再生。

怎样判断一个人是否需要骨髓移植(人头移植将面临谁是谁的伦理困境)(8)

近日的一项研究还是的瘫痪的小鼠部分恢复运动功能。

怎样判断一个人是否需要骨髓移植(人头移植将面临谁是谁的伦理困境)(9)

但是,这种技术的进步,与为整个脊髓重建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可能是万里长征仅仅迈出半步,也许是0步——根部不能提供任何帮助。

排异问题

不同于器官移植,人头移植不可能进行灌洗等预处理,而且受体供体组织都够庞大,产生严重的排异反应是不饿避免的。但是,相对于脊髓重建,这都根本不需要考虑。

其他问题

热门普遍感性趣的伦理问题,分两个方面:

人头移植意味着同时砍断两个活人的人头,在技术足够成熟——比如大批量动物实验成功之前,不会有那个国家批准在人进行这种手术。

这就意味着,在各位的有生之年,不会看到在活人进行人头移植的消息。

至于,移植成功后的伦理困境,这完全是杞人忧天,因为人头移植根本不存在哪怕一点可行性。

总之,一句话,人头移植比痴人说梦还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