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怎么演变而来的(今天的哈萨克族是过去的乌孙人)

提示:学者们认为,不能简单地将乌孙与今天的哈萨克族或者另外某个民族直接挂钩,今天天山地区的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民族都包含了乌孙人的血缘。而关于哈萨克族中的“乌孙部落”不过是操标准蒙古语的蒙古人。


哈萨克族怎么演变而来的(今天的哈萨克族是过去的乌孙人)(1)

乌孙人是汉代连接东西方草原交通的最重要民族之一。这个民族建立的政权即乌孙国,《汉书·西域传》载:“乌孙国,大昆弥治赤谷城,去长安八千九百里。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又说:“(乌孙国)东至都护治所千七百二十一里,西至康居蕃内地五千里。地莽平。多雨,寒。山多松。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东与匈奴、西北与康居、西与大宛、南与城郭诸国相接。”乌孙国极盛时占有整个伊犁河流域和西天山的广大土地,庭帐(王城)设在离今伊塞克湖南岸不远的赤谷城。国土包括今天的新疆西北、哈萨克斯坦东南、吉尔吉斯斯坦东部及中部。

“塞人说”很多人都很熟悉的,即是乌孙人与月氏人一起生活在河西走廊,有的资料说甚至一度到达今宁夏固原一带。后来,月氏人与乌孙人发生了战争,基本被月氏人杀光了,他们一位还是婴儿的王子被救出后得到了匈奴单于的收养。王子长大后,匈奴人赶走了河西走廊的月氏人,迫使月氏人迁徙到伊犁河流域,与在那里的塞人一起游牧。乌孙的王子不愿久居匈奴人下,提出报仇,在匈奴人的帮助下,赶走了伊犁河流域的月氏人,统治了留下来的塞人,组建了乌孙政权。

有意思的是,汉朝为联手乌孙抗击匈奴,曾经嫁过两位公主给乌孙王,但中国的历史仿佛没有搞清楚乌孙长的什么样。

《焦氏易林》是西汉易学家焦延寿撰写的一本书,又名《易林》,其中写到乌孙女子时说她们眼窝深、皮肤黑,有点难看,欲望爱好各不同(乌孙氏女,深目黑丑,嗜欲不同)。唐代颜师古对《汉书·西域传》作的一个注中提到“乌孙于西域诸戎,其形最异,今之胡人青眼赤须状类弥猴者,本其种也”。按此说法,乌孙人应为赤发碧眼、浅色素之欧洲人种。

哈萨克族怎么演变而来的(今天的哈萨克族是过去的乌孙人)(2)

这些记述至少可以说明这样两个“不同”:第一个不同是乌孙人本身不同,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即是有黑眼睛的也有蓝眼睛的,有黄人也有白人。他们中间有很多的类型;第二个不同即是乌孙人与汉族人不同,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人种不同。

因为这两个“不同”,后世便延续了不少说法。一是上溯,认为乌孙可能是一个西戎部落。

具体的说法是:乌孙王称昆莫、昆弥、昆靡,三个称谓都是一样,“莫”与“弥”可以互换,“弥”与“靡”同音字。“昆”、“莫”、“弥”、“靡”是乌孙语音,在古突厥语或今天的维吾尔及哈萨克社会中,“昆莫”、“昆弥”及“昆靡”可以解释为“天子”,“靡”是“昆靡”的简称。乌孙统治者借天神之说驾驭臣民,所有乌孙统治者名字之后都有“靡”一字。昆靡拥有强而有力的权威与及享有甚高的尊严,掌握全国的政治、军事及经济文化之权。因为这个“昆”,人们推断乌孙可能是一个西戎部落“昆”,先秦典籍称“昆”为“昆戎”、“绲戎”、“混夷”。《孟子·梁惠王章》:“惟仁者能以大事小, 是故汤(商汤)事葛,文王(周文王)事混夷(昆人)。”

哈萨克族怎么演变而来的(今天的哈萨克族是过去的乌孙人)(3)

另一种说法是我们很多人感兴趣的,即是乌孙人现在去了哪里,或者说得更直接一些,即是乌孙人是现在中国哪个民族的祖先。其中比较流行或者说有市场的是乌孙人即是今天哈萨克人的祖先。理论者的说法大约有两种:一是乌孙即是今“哈萨克”的意思;一是哈萨克族中有一个“乌孙”部落。

但后来的研究证明,这两种说法都很难立稳脚跟。首先是关于“乌孙”有确切含义:很多学者都认为“乌孙”很可能有“团结”、“联合”的含意;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乌孙”有崇拜黑色的意思;另外一些人提出“乌孙”可能有“马的民族”之意,但支持者不多。

哈萨克族怎么演变而来的(今天的哈萨克族是过去的乌孙人)(4)


关于哈萨克族中“乌孙”部落,学者们研究之后发现过是个“美丽的误会”。即是近现代为哈萨克族成员的“玉逊部落”,最早在辽朝末年游牧于蒙古高原西北部,契丹人和宋人虽然译之为“乌孙”,但其原音是“U sin”或“hu sin”(乌孙读“Uy sun”)。“玉逊部落”是一个中世纪形成的蒙古部落,13 世纪前期有一部分随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西征,后来留居金帐汗国(钦察汗国)境内, 与当地钦察人历经二百多年的同化和融合, 终于在15 世纪中叶形成今天的哈萨克族。“玉逊部落”是操标准蒙古语的蒙古人,而不是两千年前居住在伊犁河流域操突厥语的“乌孙”。


哈萨克族怎么演变而来的(今天的哈萨克族是过去的乌孙人)(5)

针对上述这些,学者们认为,不能简单地将乌孙与今天的哈萨克族或者另外某个民族直接挂勾,今天天山地区的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民族都包含了乌孙人的血缘。

其实,曾经称雄草原是的乌孙人给今人的谜团还不至这些。如《史记》并没有记载乌孙曾经在河西走廊居住过,但《汉书》则有,有人认为这是《汉书》的编者误解《史记·大宛列传》的内容而导致。而乌孙人在公元5世纪初,因受柔然攻击,西迁葱岭后不见了踪影,专家们据此推测迁徙的乌孙部众不多,很快被塞人所同化,逐渐融入葱岭及以南的各民族中。(文/路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