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错误语录(道德经中被误解的)

“和光同尘”,原文是“和其光,同其尘”,出自《道德经》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句子相同,表达的意思却不尽然,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道德经中的错误语录?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道德经中的错误语录(道德经中被误解的)

道德经中的错误语录

“和光同尘”,原文是“和其光,同其尘”,出自《道德经》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句子相同,表达的意思却不尽然。

参考了包括汉语词典在内的众多解读翻译,没有找到一个靠谱一点的诠释,大家都在蒙着眼睛以讹传讹。

有说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有说指“把所有的光彩与尘俗混同在一起”,有说是指“涵蓄着光耀,混同着诟尘”,有说指“显现出自己的光耀,然后去附和别人的光亮,最后与万物混同于尘垢”·······这些解释,肯定没有读懂原文,就是自身的表达也是含混不清的,谁能找到句子中的“主语”是谁?或者说谁在“和光同尘”?

究竟该怎么翻译?我们还是本着句不离篇章的原则,到文章中去找答案,先来看看第四章中的“和其光,同其尘”。

(原文)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阅读文章首先得搞清楚,老子的这篇文章是要告诉我们什么

道——气体是物质和生命的源头。

翻译: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文章的开篇,就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这里的“道”就是指横冲直撞无边无际的气体,它的作用是没有尽头的,能力是无法估量的。

“渊呵!似万物之宗”:它浩渺无边太匪夷所思了!就好像是万物的始祖。

老子的表达是很客观的,一个“似”就告诉我们,这个观点是由推测而来。西方有人说水创造了世界,有人说火创造了物质生命,不都是推测吗?

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气体能够让物质消除它们的矛盾,解决它们的分歧,在阳光的作用下,哪怕像尘埃也要聚集在一起。

湛呵!似或存”:太不可思议了!气体好像是看得见的!。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我不知道他是谁的孩子,只晓得像是天帝的祖先。

所以说:道——气体是万物的始祖,生命的源头。“和其光,同其尘”:在阳光的作用下,哪怕尘埃也要聚集在一起,生命的寄生之所——地球诞生了。

再来瞧瞧第五十六章(原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内容简介:

先圣老子在这里,是要告诉众生,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是由物质和生命构成的。小树和森林、水珠和河流、石块和高山、大象和蚂蚁······都是这个世界的“居民”,无高低贵贱之说,也不必存亲疏厚薄之意。

翻译: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有智慧的人不去议论自然万物的优劣,对自然万物品头论足说长道短的都不是聪明人。

解读的关键就是一个“言”字,“知”的“不言”,“言”的“不知”,这个“言”字的正确含义只能是品头论足说长道短说三道四之类,其他的别无可能。

如果理解为聪明的不说,愚蠢的才侃侃而谈之类,都是说不通的,要命的是差不多都是如此理解。误入歧途可以理解,死要面子就不好了。

对什么评头论足说长道短呢?只能是自然万物。大家都知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几千年前的老子,就这么睿智的告诉我们,在某些方面得天独厚,就一定在某些方面相形见绌。要怎么样才能做到“知者不言”呢?

首先就要“塞其兑,闭其门”:对它们的优劣要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不要被见闻所左右。

实际上耳朵堵不堵,眼睛闭不闭都不重要,老子要告诉你的,就是不要被见闻所左右。

具体点说,就是要“挫其锐,解其纷”:不要被它们“展示”的优势迷惑,要认识到它们都是有缺点的。

最后,“和其光,同其尘”:TAM的优点就如同阳光,缺点就如同尘土,大家都生活在阳光下、土地上,都有所长所短。

“是谓玄同”:这就是大同世界的玄妙所在。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因此,对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不要去偏爱什么,也不要去疏远什么;不要去认为什么对我们有利,也不要去认为什么对我们有害;不要去珍爱什么,也不要去轻贱什么;这样的客观认识是难能可贵的。

综上所述。

“和其光,同其尘”:在阳光的作用下,是所有的物质构成了生命之所——地球;所有生命都生活在阳光下、土地上,都有所长所短,但是,无高低贵贱之说。它们的优点就如同阳光,缺点就如同尘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