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量定理中什么结论成等差数列(到底是谁在真做功)

动量定理中什么结论成等差数列(到底是谁在真做功)(1)

这是《问题解决导学方案一物理》第十一章第一节功的一道习题,答案是:小新提包的力不做功的只选了"B"。我认为除了选"B"还应该加选"C"。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明确写着"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所以针对练习题中图C的情景,表面上看是满足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是小新对包有向上的拉力,2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所以解析的答案就简单的认为是"小新提包的力对包做了功",其实是不正确的。

下面我从两个角度来分析:首先是从实际情况分析,比如小新提着包站在静止的电梯内,小新肯定没有做功。但是当电梯匀速直线上升时,就认为小新做了功,就对小新而言,此时的他和站在静止的电梯内没有任何差别,为什么电梯匀速直线上升时他就做了功?这不符合道理也说不通。

然后再从理论上分析,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二者是有因果关系的,移动的距离是因为这个力产生的,移动的距离这个结果应该和这个力有因果关系,不能只是看到表面上满足两个必要因素,但实际上包上升的距离和小新的拉力没有因果关系,所以就不能判定是小新的拉力做了功。移动距离的力是电梯施加的,移动的距离是和电梯施加的力有因果关系,所以是电梯对包做了功,而不是小新的拉力对包做了功。或者说是电梯克服重力做了功,这就包括克服了人和包的总重力做的功,小新提着包只是克服了包的重力但并没有做功,和站在静止的电梯里是一样的道理,也是一样的结果。所以最终结论就应该是:肯定是对包做了功,但做功的不是小新而是电梯。

其实这个问题用高中的物理知识"隔离法"分析就更好理解了。所以在初中物理的有些难题根本没有必要出现,比如分析两个物体叠放甚至还有三个物体叠放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纯粹就是为了增加难度而增加难度,一点也没有培养思维能力的效果,这类问题到了高中学了"隔离法"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没有必要在初中难为学生。这就好比学生只是学会了加法,就让学生计算"3 3 3 3 …,一直加到1千个3"的加法,单纯就是为了增加难度,徒劳无益,等学生学了乘法很容易就能解决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