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事迷信(迷信背后最后的缅怀)

距今约5500至一万年前的母系社会,也就是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女性在氏族中承担着繁衍后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就成为了氏族的核心。世系按女性继承,子孙归属母亲,男子死后必须回到氏族去。但其中女性死亡的仪式比男性更为的隆重,便开始了葬礼的起源。

夏商周时期,中国的丧葬习俗就已系统化。特别是周代,对周人来说,丧葬礼仪是一种文明的象征。大致分为临丧前、初丧、殡期和下葬四个不同时间阶段。如临丧前迁于正寝、废床、属纩等,初丧对应着招魂、袭衣、饭含等,殡期需要举办朝夕哭奠、朔月奠等,下葬由朝庙、饰棺等内容构成。

到近代又分为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树葬、等各种葬礼,对应着不同习俗。但人口越来越密集,土地资源匮乏。国内从1997年全面施行强制火葬,丧事习俗已经从简很多。

丧事迷信(迷信背后最后的缅怀)(1)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下面主要讲一些近代农村里老一辈流传下来常见的习俗:

一、寿衣白布:

寿衣的由来,相传明末吴三桂向清军投降时,要求满清允许汉人在生时穿清服,去世时穿明服。也就是“生不能为大明人,死也要做大明鬼”。盖上白布,是古代为了确认所谓的死者真的已经死亡,也用来减少亲友的悲伤。衣服以带子代替纽扣,暗喻带来儿子,后继有人。而材质一般是棉衣,不仅有较好的吸水性,传说人死后灵魂要通往阴曹地府,此时为死者穿上寿衣,再裹上几卷被褥,再供上食品,是为了让他们在阴间能吃饱穿暖。忌讳袖短露手,否则后辈儿孙就衣不蔽体、伸手讨饭。

二、口含茶米:

关于饭含,古代就有“天子含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玑,士以贝,庶人以谷实”的传统。到现代老百姓大多以铜钱(硬币),茶叶,大米,包进一张红纸中放入死者口里。古人认为,冥河上有船,也就必有专门负责摆渡的舟子。亡灵渡河,当然也应该象人间一样,付钱给舟子,否则很可能受到舟子的责难,甚至无法渡河,又回来找子孙的麻烦。亡灵口含的钱就是付给冥河舟子的船费,至于茶米,是不想死者路上挨饿和口渴。

三、披麻戴孝:

相传孔子得知母亲过世,连忙抓了块白麻布当头巾,穿了件白袍当外套,并随手拿了一条捆书简的麻绳束在腰里当腰带,孔子的学生来送葬,看到孔子的装束和样子,他们觉得很好奇,就问一位见多识广的老人。老人本来也不知怎么回事,不过思考了一下还是说道:“白为素,素为净,净为纯,纯为真。”用麻布代表孝子的纯心。至于人过世有哭丧这么一说,相传人死后没人哭,投胎会成为哑巴,少见专门请人来哭丧。

四、雨伞遮光:

通常是火化后,亲人们拿着遗照返回故里的路上,会有专门的人撑起黑色的伞遮挡住阳光。民间传说,过世(火化)的人的灵魂会附在其遗照上面,而灵魂不能被光照到,所以要打一把黑色遮光性好的伞护送遗照。

五、头七回魂:

按传统的说法,人死后第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人们认为在死后的第七天,死者会来到住过的地方,会”看到“亲人们披麻戴孝,才意识到已经不属于这个世界了。还有自先秦时代的”魂魄聚散说“:人之初生,以七日成一魄,七七四十九日后七魄成。死者以七日为忌,一忌而一魄散,到死后四十九天才真的离开这世间。

民间的丧葬习俗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的,各地习俗虽然不同,但都深深寓含了后生者对先逝者的追念。死者已矣,万事不知,生者难忘,便以自己的心灵之路对待死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