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临死前发下三桩誓愿(窦娥临死前为什么要发这三桩誓言)

元曲四大悲剧分别是: 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其中,最著名、最家喻户晓的当属《窦娥冤》。

《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刊行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

全剧四折,写弱小寡妇窦娥,在无赖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凶手,被判斩首示众。临刑前,满腔悲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果然,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誓愿一一实现。

“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是窦娥在临斩时高呼出的肺腑之言,同时,也是作者关汉卿借窦娥之口表达对统治阶级的严重不满。

窦娥为什么不满?因为她冤。而且她的冤、她的怨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住的。幼年被父亲卖做童养媳,成亲后丈夫不过两年就过世,她与婆婆相依为命;却不料被歹人看上,张驴儿父子乘机搬进窦娥家中,企图霸占她们;张驴儿害人不成反把自己父亲毒死,栽赃到婆婆身上,窦娥为保全婆婆自己担下罪名;窦娥被押赴刑场,临斩时发下著名的三桩誓言;几年后,窦娥的魂魄向担任廉访使的父亲诉冤情,窦父窦天章查明真相,昭雪冤案。

窦娥为什么要发这三桩誓言呢?在疑惑得以解决前,让我们先走进原文去探寻。为了方便阅读,这里给大家提供了全文大意概括如下文。

①楔子:女主角窦端云自小因为父亲窦天章无钱还债,被送到蔡家当儿媳妇(即童养媳),改名窦娥。

②第一折:婚后不到两年,窦娥丈夫去世;窦娥与蔡婆相依为命。蔡婆向赛卢医讨债,不成功之余反而更差点被勒死,恰好获张驴儿父子俩所救。不料张驴儿是个流氓,趁机搬进蔡家后,威迫婆媳与他们父子成亲,窦娥严辞拒绝。

③第二折:蔡婆想吃羊肚汤,张驴儿想藉毒死窦娥婆婆而霸占窦娥(张驴儿以告发企图勒死蔡婆之事威胁,向赛卢医讨来毒药),不料反而被父亲误吃、毒死了父亲。张驴儿于是诬告窦娥杀人之罪。太守桃杌严刑逼供,窦娥不忍心婆婆连同受罪,便含冤招认药死公公,被判斩刑。

④第三折:窦娥被押赴刑场。临刑前,窦娥为表明自己冤屈,指天立誓,死后将血溅白练而血不沾地、六月飞霜(降雪)三尺掩其尸、楚州大旱三年,结果全部应验。

⑤第四折:三年后,窦娥的冤魂向已经担任廉访使的父亲控诉;案情重审,将赛卢医发配充军、昏官桃杌革职永不叙用,张驴儿斩首,窦娥冤情得以昭彰。最后窦娥的冤魂希望父亲窦天章能够将亲家蔡婆婆接到住所,代替窦娥尽孝道,窦父应允,全剧结束。

窦娥临死前发下三桩誓愿(窦娥临死前为什么要发这三桩誓言)(1)

窦娥冤连环画

人们常说:“XXX比窦娥还冤。”窦娥有多冤?让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这充分体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与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 一、血溅白练

在我国历史上,血的命题,从来就是与人性密不可分的严肃的命题。例如,血亲、血书、血海深仇、血性等一个“血”字,关联着多少至高无上、不可侵犯的内涵啊!血是身体的灵魂,是神圣的。所以,窦娥才会选择用“血”来表示自己的清白,因为它是人类的灵魂。而自古以来,白色就是纯洁、神圣、清正、干净、安静的象征,也象征悲哀、守节,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缅怀,在一定的条件下,赐白绫也是最体面的死法。窦娥的血随白练飘扬,也是在向世人无声地诉说她的冤屈。

  • 二、六月飞雪

在正常的情况下,六月正值夏季,不可能下雪。窦娥选择让六月飞雪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方面,雪的颜色是洁白无暇的,正如自己是清清白白的一样;二来,窦娥不愿意自己的尸体被“错勘贤愚”的天看见,所以她要用雪来将自己装扮,如同最后一次盛装;另一方面,窦娥只有一位了无音讯的父亲以及一个年老的婆婆,自己死后,清清白白的身体岂不是要暴于郊外,所以,只能让老天来帮助自己,用一场大雪将自己掩埋。

  • 三、大旱三年

在我看来,这桩誓言颇有些“我死后,哪管身后洪水滔天”的意味。古人迷信,大旱虽是天灾,但在他们看来其中也不乏人祸。此地大旱,正是此地官员德行有亏。这桩誓言也为下文第四折中窦父来此地巡查埋下了一个很好的伏笔,待窦父前来,窦娥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洗刷冤情了。另外,大旱这个“梗”也是关汉卿引用“东海孝妇”之典故。

古人坚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窦娥这三桩誓言便是很好的一个展现。

读者朋友们有没有不同看法,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探讨。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点赞收藏关注三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