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诗配图(贺知章回乡偶书)

关于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诗配图(贺知章回乡偶书)(1)

作者:黎遇之,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01

第一次科举,一战成名,金科状元

公元659年,贺知章出生于越州永兴,字季真,少年时便以诗文闻名于当地,但因为当时唐朝政权反复更迭,时局不稳,科举考试曾一度中断。

唐武后证圣元年(公元695年),贺知章36岁赴京赶考,和大多数诗人“屡战屡败”的战绩相比,他堪称“锦鲤王”——初战告捷,一举拔得头筹,顺利拿下当年金科状元,也是浙江省有史料记载以来的第一位状元。

他幸运吗?幸运!毕竟唐朝著名诗人当中屡考屡败的,就不止常建、罗隐,考了很多年终于考上的,也不止钱起、韩愈和孟郊。

科举之后,贺知章正式步入仕途,最开始的时候,他担任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

02

那年长安,他走过一个盛唐

初入仕途的贺知章以为在国子监只是暂时的,一旦有机遇,自己定能一展抱负,然而没想到的是,这一等,就是18年。

这个机遇,是他的表弟陆象先带来的。

陆象先,贺知章族姑的儿子,年龄上比他小五六岁。

可能因为贺知章从小好学,还不是那种闷头读书的“书呆子”,总之……陆象先一直是贺知章的忠实粉丝,十分欣赏表兄贺知章的风趣幽默和才学,还经常在公开场合“安利”表哥贺知章:

“贺兄言论倜傥,真可谓风流之士。吾与子弟离阔,都不思之,一日不见贺兄,则鄙吝生矣。”——《旧唐书·贺知章传》

象先尝谓人曰:“季真清谈风流,吾一日不见,则鄙吝生矣。”——《新唐书·贺知章传》

很明显,陆象先是个硬核粉丝,不是那种只会瞎吹的类型。

公元711年,陆象先加授同平章事。就任后,陆象先向李隆基举荐的第一个人,便是表兄贺知章。

于是很快,短短5年,贺知章就从国子监老师升职到了门下省的起居郎,也就是专门负责记录朝政大事和皇帝日常。

但在门下省起居郎这个位置上,贺知章并没有待太久,因为他被调任进陕王府,陪五岁的李亨读书。

李亨,就是后来的唐肃宗。

公元722年,贺知章遇到人生第二个机遇……

这一年,张说征讨突厥叛军大胜,朝廷上下纷纷向张说献诗祝贺。贺知章也写诗将张说美美夸了一番:

荒憬尽怀忠,梯航已自通。

九攻虽不战,五月尚持戎。

遣戍征周牒,恢边重汉功。

选车命元宰,授律取文雄。

……

——《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

可能有时候,缘分就是这么奇妙。

张说性格刚烈,脾气暴躁,跟朝廷很多官员关系都不咋地,但也不知道为啥,可能“合眼缘”?反正,张说特别喜欢贺知章,非常喜欢那种。

喜欢到什么程度呢?有啥好事儿都带上他!比如……

公元723年,张说被玄宗皇帝任命为中书令,他一上任就立刻举荐贺知章参与编撰《六典》和《文纂》等书。

当然,也因为贺知章有真才实学,在编撰这些书的过程中,表现十分令领导满意,所以,还没等这些书修撰完毕,贺知章就从太常博士升职为太常少卿了。

不仅如此,两年后,已经66岁的贺知章又一次因为张说的关系,再次升职为礼部侍郎,并兼任集贤院学士,“一时两加荣命,足为学者光耀”

关于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诗配图(贺知章回乡偶书)(2)

同一年,公元725年,宰相张说极力游说之下,唐玄宗决定前往泰山封禅。贺知章在此次封禅中,给出的建议让玄宗十分满意,而且封禅结束之后,贺知章又写了很多歌功颂德的封禅诗,他的忠心和文采再次使玄宗喜悦不已,于是贺知章又兼任了太子右庶子和太子侍读。

那么问题来了,他给的建议是什么?

原来这一次封禅在定日子的时候,朝堂上两派大臣吵了起来。

一派认为时间要定在清明,另一派认为时间要定在开国之日。

两派各说各有理,吵得玄宗一个头两个大,又不好偏袒哪一方。

这时贺知章说,“封禅,最重要的是一颗为民祈福的心,何必拘泥于时间呢?”

玄宗一听,简直太有道理了!既不得罪朝堂上的两派,又圆满解决了此事,玄宗对贺知章太满意了!

于是也懒得再听两派人废话,直接定了三天后封禅。

可见,张说屡次“关照”贺知章,也并非私心,而是贺知章真的值得有更好的机遇与平台去发挥他的价值。

公元738年,开元二十六年,太子李瑛被废杀,李亨被立为皇太子,此时贺知章已经80岁了。

这一年,贺知章再次荣禄加身,被升职为正三品的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

贺知章与其他大多数官员不同,他入仕较晚,在别的官员已经退休或去世的年纪,他的辉煌才真正开始。

关于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诗配图(贺知章回乡偶书)(3)

03

人过中年,生一场病

看清生活的真相

贺知章一直是一个活得通透的人,作为唐朝诗人中最大的“锦鲤”,他的仕途可谓是顺风顺水,状元及第,官至三品,太子恩师……就连皇帝唐玄宗有什么事情,都常常听他的意见,但就是这么一个人,在一场病后突然“清醒”了。

如果不是86岁那年的一场病,也许,贺知章会这么一路顺风顺水到临终吧,毕竟他做事兢兢业业,沉稳大气,为人亦亲切随和,从不愤世嫉俗,批评时政,更不与统治阶级为敌,这就相当于职场上不犯错,偶尔有功,不争不抢,性格随和,和大家关系都不错的员工,不仅同事喜欢,老板也喜欢啊!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86岁的贺知章病了,不同于以往的小病小痛,这一次,贺知章病得躺在床上,几乎不省人事。

上天终究还是眷顾这位当了一辈子“锦鲤”的老人,这场病,他熬过来了。

但这一次身体好些之后,时任秘书监的他立即上书唐玄宗(李隆基),请求告老还乡,想要在家乡颐养天年。

玄宗皇帝最初没答应,因为实在不舍。

贺知章的家人也劝,已经在长安居住了近五十年,家乡的事情早已不甚了解,加之老人身体不大康健,何苦折腾回去?

也许这场病,让他突然明白“树高千丈,落叶归根”。背井离乡的人,年纪越大,越深切地明白“故乡”的含义,“老家”在心中的重量,只有故乡,才能让他的灵魂有了归宿感。

于是贺知章多次上书请辞,并希望把自己在长安的房子捐为道观,对此,玄宗皇帝也是十分无奈了。

也许是君王的无奈,也许是对86岁老人的不忍拒绝,总之,玄宗皇帝允了贺知章的请辞,并亲自给道观赐名“千秋观”。

“天宝二年,太子宾客贺知章,……志期入道。朕以其年在迟暮,用循挂冠之事,俾遂赤松之游。正月五日,将归会稽。遂饯东路,……乃赋诗赠行。”

他还乡那天,玄宗皇帝在京城东门设立帐幕,与百官一同,设宴为贺知章饯行。

送行的人群中,除了玄宗李隆基,还有太子李亨,左相李适之,右相李林甫,以及三十多位“六卿庶尹大夫”。

为了表达不舍,玄宗皇帝还写诗来赞扬贺知章:

送贺知章归四明

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

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

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

独有青门饯,群僚怅别深。

也许玄宗皇帝是真的爱才吧,在写完这首《送贺知章归四明》后,李隆基仍为贺知章的辞官离开而感到意难平,于是仍不住又写了第二首诗:

筵开百壶饯,诏许二疏归。

仙记题金箓,朝章拔羽衣。

悄然承睿藻,行路满光辉。

有了皇帝的带头,当时随行的文人们,纷纷写诗为贺知章践行,玄宗皇帝还当场让人整理并合编成册,亲自作序,再题上卷名,算是给贺知章的一份送别礼物。

人生仿佛一场大梦,梦里繁花锦绣,醒来只剩自己……

有人说:“我渐渐明白,我步履匆匆,脚步不停,其实不是为了走多远,而是为了回家。”

大概在贺知章看来,一场病,一梦醒,忙碌了一辈子,临到老了,只想回到生命开始的地方,回归心灵的宁静乡。

回到故乡,回到他一生的起点,也是他一生的终点。

关于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诗配图(贺知章回乡偶书)(4)

04

人一旦过了中年,

最深的执念,是回家

现在每当人们想起贺知章,总会先想起《回乡偶书》和《咏柳》,虽然是著名大诗人,但他的诗歌今存共十九题二十首,包括断句一则。而真正让人们记住贺知章这个诗人的,却是那首家喻户晓的《回乡偶书·其一》。

唐天宝三年,久客异乡的游子,沿着记忆中的道路,重返故乡江南。

一别五十载,几多沧桑迟暮,唯有乡音不敢忘,却不曾想,村口几个孩童笑望着自己,问是哪里来的客人。

那一个瞬间,诗人是悲伤和苍凉的,自己竟成了故乡的客人……百感交集之下,他写了这首《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陆游曾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正是经典在此:这首诗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在不知不觉之中把读者引入了诗的意境。

就连历代名家对这首《回乡偶书》亦是赞扬极高:

刘宏煦《唐诗真趣编》说:人皆知气象开展、音节宏亮为盛唐,不知盛唐中有如此淡瘦一种,却未尝不是高调。

王尧衢《古唐诗合解》说:此作一气浑成,不假雕琢,兴之偶至,举笔疾书者。

唐汝询在《唐诗解》道:摹写久客之感,最为真切。

宋宗元也在《网师园唐诗笺》里赞扬道:情景宛然,纯乎天籁。

但对于贺知章来说,这些生前身后名,都已是飘渺云烟,他最惦念的依旧是故乡……

也许在很多时候,人一旦过了中年,在历经生活的种种之后,难免会有一种深深的疲惫感,可能在某个瞬间,想要放下一切,想要回家,回到故乡,记忆深处的那个家。

可惜,贺知章在这个他念了一辈子,迟暮之年终于归来的故乡,没有真正颐养天年,因为就在他回到故乡的这一年又病了,这一次,这个在外漂泊大半生的游子没有熬过去,终究长眠在了故乡的青山绿水里,实现了落叶归根……

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在镜湖故居过着安宁的生活,我想,他这一生是无憾了吧,因为《回乡偶书·其二》中他说: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作者简介】黎遇之,愿在充满忙碌的生活里,寻一隅静处,清茶一盏,闲书一本,读一首诗给自己,聆听万物的声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