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需要同情心(共情还是同情)

善意的话语简单易说,但其回响却永不停歇。 ——特蕾莎修女

很多时候,我们会对一些行为问题采用零容忍管教,而不愿意用共情来进行人际交流。但事实证明,共情可以加强与他人的联系,有助于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关系。

共情,就是理解和认同他人感受和情感的能力。

共情,意味着与他人建立联系,感受他们所感受的,不要作评价。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试着从他人的角度来看问题。

有时候我们会将共情与同情混为一谈。明明想共情他人,最后却变成了同情。

替别人去感受是同情,与对方一起感受才是共情。

共情让自己深陷其中,与当事人一同感受,不做出评判。同情是盯着深陷泥泞的人,未经允许,主动提出建议,而不是爱和支持。

比如,一个学生在一次很努力准备的考试中没有及格。

同情反应是:“还好不是期末考试。努力点,下次你会考的更好的。”

共情反应是:“已经这么努力了还没有及格,感觉一定糟糕透了。可以聊聊下次这样的考试,我们该如何准备呢?”

一个学生在课间被另一个学生取笑,然后就这个事情告状。

同情反应是:“很遗憾你受伤了,找个别的地方,不要跟他玩。”

共情反应是:“被别人取笑真让人伤心。如果你准备好了,何不做个计划,以免类似事情再次发生呢?”

凯文的祖母去世了,

同情是这样的:“知道吗?你祖母是个战士,她与癌症作了一年的斗争。我很遗憾,但至少现在她不需要痛苦地活着了。你将拥有许多美好的回忆。”

共情是这样的:“失去一个我们爱的人是件艰难又悲伤的事情,我知道你现在心里很痛,如果你想找个人说说话,我在这儿等着,随叫随到。”

你get到了吗?

如果我们习惯了评判,习惯了代入自己的感受去看待他人,那么让我们共情会觉得很难。但如果我们每天都努力改变自己的语言,在细微之处练习共情,那么,这种行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成习惯,我们会从“表演“共情变成发自内心表示共情。

与成长型思维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是学习者。有意识的努力会将共情行为变成一种理所应当,一个你看世界的全新视角。

共情需要同情心(共情还是同情)(1)

来自网络,侵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