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的县城没有电影院(家乡的电影院)

家在的县城没有电影院(家乡的电影院)(1)

整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楠木林业局还没有电影院,放映电影当然是露天观看,不过家乡这个露天的所谓电影院和别的地方有所不同,有自己的特色。 它是由两栋房子的房山头组成,两个房山头相对,一头开有窗户里面是放映室,另一头是洁白的墙壁当做银幕,中间相隔大约三,四十米,人们就在这个中间地段面向白墙,小孩在前面坐在地上,仰脖观看,大人们则站在后面,面向所谓的银幕观看。墙壁凸凹不平,射在上面的人物画面有时也扭扭曲曲。夏天蚊蝇叮咬,看到一半时如果遇到下大雨就立即散场。冬天冒着凛冽的寒风和飘飞的雪花,冷了就跺跺脚,跑一圈,一直坚持到看完。看一场电影异常的辛苦,即使是这样,当地的人们也乐此不疲。在那个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看电影成了我生活中最快乐的一件事。 那时候放映电影是不定期的,说不上哪天晚上就演上一场,如果第二天听说昨天晚上演电影了,因为不知道而没能看上,就非常的懊恼和后悔。不过我是有经验的就是到了天黑,如果开有窗户的那个房山头就是所谓的放映室的窗户亮了,那今晚上十有八九就要放电影了。而我家的后院子恰巧在晚上能看见这个窗户所发出的灯光,到了晚上这迷人的黄晕灯光一亮,我就老早的吃完饭,跑到所谓的“银幕”下面抢占一个好位置,搬一块石头坐在上面静静的等待。

家在的县城没有电影院(家乡的电影院)(2)

家在的县城没有电影院(家乡的电影院)(3)

进入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楠木的鄂伦春乡和林业局相继建起了电影院。楠木人才结束了在外边观看电影的历史,人们可以进入电影院舒舒服服地坐着看电影了。不仅晚上就连白天也可以观看,不过那时候我还在上学,白天看的机会非常少,偶尔在礼拜天的时候白天能看上一次半次的,大部分是晚上观看。看完电影后,回到家在被窝里回味着电影中的故事和精彩的情节,渐渐的就进入了梦乡。至今想起这些,还快乐无比。 八十年代是我国电影业非常繁荣的时期,刚打到“四人帮”,百废待兴,压抑了十多年的文化如火山喷发般的爆发,每个月都有很多新拍摄的影片上映。像《小花》、《庐山恋》、《知音》、《小街》、《等到满山红叶时》、《城南旧事》。这些电影不仅拍的好看,里面的歌曲也好听,看得我如醉如痴。不过那时候一张电影票虽然现在看来就一两毛钱,非常的便宜,但是在当时父母挣的工资也很少,还要养活一大家子人,所以看上一场电影也是很奢侈的事。父母当时给我的零花钱少的可怜,每个月我只能挑选其中一部分电影去购买电影票,一个月下来也就只能看上6,7场电影。没能看上的影片就只能眼巴巴的望影兴叹了。有时候憋急了也到电影院去混场,即使看上一小会就被管理人员清场出来也非常的开心。 在鄂伦春乡电影院刚建成的头几年,即使是有钱买电影票也很困难。那时候一部新电影上映就演一两天,观看电影的人又非常的多,去晚了根本就买不到。记得电影快开演前,售票口常被挤得水泄不通。那时人们根本就不排队,大家乱挤一团,只有个高力气大的那些大人们才能挤到前面去,甚至有的人竟然从众人头顶上爬过去买票。我那时候是个刚10多岁的小孩,人单力薄,被挤的进进出出,根本就靠不上前。只能眼睁睁的在后面看别人买票。当看见那些大人们把票买到手走进电影院的时候,我非常地羡慕,恨不得自己快些长大。后来我们班从外地转来一位同学,他妈妈认识卖电影票的,于是我就把每个月要看的电影告诉他,让这位同学把钱交给他妈,提前预定,等到电影放映的当天下午在到他家里去取电影票。这以后我再也不用和那些力气大的人们去挤着买电影票了。大约一直持续到林业局电影院建成以后,这种买电影票难的情况才得到了缓解。 那一段时间我对看电影超乎寻常的痴迷,记得有一次扎兰屯上映电影《少林寺》,扎兰屯是离楠木最近的一个城市,从楠木坐火车半个多小时就能到达。一般好电影都是扎兰屯先放映,过好几个月以后才能轮到我们这里上演。我为了先睹为快,偷偷地坐火车去了扎兰屯,看完电影半夜回家时,结果挨了父亲一顿胖揍,即使这样,我心里也美滋滋的。

家在的县城没有电影院(家乡的电影院)(4)

80年代初电影院除了每个月有大量的新电影上映外,还有大量的外国译制片播放。这些电影都是当时各个国家最优秀的影片,像日本的《追捕》、《远山的呼唤》、《人证》、《望乡》》法国的《虎口脱险》、《佐罗》、《老枪》南斯拉夫的《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还有《三十九级台阶》、《卡桑德拉大桥》、《叶塞尼亚》、《大篷车》、《尼罗河上的惨案》等等太多太多的好电影(请允许我在这里罗列这么长的电影名单,当时电影制片厂译制的好看的外国电影太多了,我真是无法割舍),这些外国电影给我童年带来了无比的快乐,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至今我还经常把这些电影在网站上下载下来,不时的反复观看,乐此不疲,津津乐道。 现在回想起来我小时候那么愿意看电影,除了影片的故事情节吸引人,当时的生活比较单调,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外,那时候作为10多岁的我正是人生中求知若渴的时期,通过电影这个窗口让我了解到了楠木以外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样的,特别是那些外国影片让我看到了外国人的文化生活和风土人情。每次当我从电影院里走出来的时候,都感觉到我所居住的楠木是那么的渺小,贫瘠,和荒芜。可以说电影是启蒙我向往大都市,想走出家乡去外面看看的一个重要的发端。 不知道什么原因,现在的我却很少去电影院观看电影了。这些年来,牙克石电影院我就去过两次,去年到北京过年,在姑娘的鼓动下我才又去电影院看了一场。按理说现在的电影院观看的环境要比我小时候在楠木看电影时的条件不知道要好上多少倍,可是进入电影院以后,观看时的心情一点也不像小时候那样的激动和兴奋。到如今我还是一直留恋着小时候无论是盛夏酷暑,还是飞雪严冬时,在家乡楠木观看露天电影时的那种心情和感觉。 据家乡的同学说,鄂伦春乡电影院现在已经被推掉在上面盖成了乡政府大楼了。林业局电影院虽然还在,不过早已不再放映电影而变成了老年活动中心。今年回楠木时我路过林业局电影院,望着这座现如今起看来非常矮小的楼房,童年时的那种亲切感,早已荡然无存。一点想进去看看的心情都没有。那天我在楼下凝视很久,一种惆怅感向我袭来,我好像丢失了一件什么重要的东西,怀着郁郁之情离开了那座童年时曾经给我带来过无比快乐的电影院。

家在的县城没有电影院(家乡的电影院)(5)

家在的县城没有电影院(家乡的电影院)(6)

鄂伦春乡电影院旧址

家在的县城没有电影院(家乡的电影院)(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