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货币体系演变的历程(世界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

世界货币体系演变的历程(世界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1)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之前,世界货币锚定“金本位”,各国货币与黄金大致维持一定的兑换比例,而黄金的不可大幅开采引导着世界货币保持一定的规模,实现了世界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和低通胀。整体上全世界货币发行都处于良好有序的状态中。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之后,美元成为全世界的“锚”,全世界的货币跟住美元,形成了与“联系汇率制”大致类似的货币发行制度安排。这个时期,由于美元被黄金储量约束,货币发行也处于有纪律的状态之中。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各国以美元为货币“名义锚”的强制性随之弱化,但在自由选择条件下,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然选择美元为“名义锚”,实行了锚定美元,允许一定浮动的货币调控制度。另有一些发展中国家选择锚定原来的宗主国,以德国马克、法国法郎和英镑等货币为“名义锚”。而主要的发达国家在货币寻锚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些波折之后,大多选择以“利率、货币发行量、通货膨胀率”等指标作为货币发行中间目标,实际上锚定的是国内资产。总之,从当前来看,世界的货币大致形成了两类发行制度:以“其他货币”为名义锚的货币发行体制和以“本国资产”为名义锚的货币发行体系,也称为主权信用货币制度。

世界货币体系演变的历程(世界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2)

1、以“其他货币”为名义锚的货币制度

这种货币发行制度,主要存在于弱小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较弱的小国,要想保持货币的稳定,只有保持经常项目平衡,且与大国货币汇率保持稳定,才能避免损失,因此必然会成为其他强国的附庸。因此,这些国家选择锚定信用度较强的货币。这个过程中,附庸国就会丧失货币政策的主导权,只能被动地根据外汇储备、国际收支的变化调整货币发行量。部分国家尝试在锚定其他国家货币的同时,通过一些货币工具,对国内的货币发行量进行微调,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本质上看,货币发行制度仍然缺乏自主权。

2、主权信用货币制度

以国家信用为锚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大部分欧美国家货币政策的共同选择。金本位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由于美元与黄金的脱钩,再锚定美元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意义。因此,大部分经济实力较高的国家选择国家信用作为货币锚。

世界货币体系演变的历程(世界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3)

主权信用货币制度是货币发行制度的新的进化,但在应用过程中对货币纪律和“间接锚”的调控要求较高。由于国民经济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为了实现政策目标,大部分国家的货币锚都经历了调整。

以美国为例,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经济开始出现滞涨,美联储抛弃凯恩斯主义,开始采用货币主义作为货币政策的理论依据,将货币目标由“稳定物价和促进经济增长”转变为“完全就业、物价稳定和中长期利率稳定”,货币锚为联邦基金利率。20世纪90年代,美国彻底摆脱滞涨,此时需要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所以美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由“完全就业、物价稳定和中长期利率稳定”转变为“保持低通货膨胀率和适度的经济增长”。此时货币锚变成了以控制联邦基金利率为核心,综合参考货币供给量、消费价格指数、汇率和国际收支差额等变量。这一货币锚延续至今。

在这一“间接锚”的管控下,美国货币供给与GDP保持大致相同的增速,主权信用货币制度体现了良好的流通、价值尺度、财富储藏等功能。

IMF公布数据显示,从规模来看,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储备规模均有回落。人民币国际化正稳步向前,除人民币外汇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占比靠前外,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体系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反映了全球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趋势和人民币资产回报前景的信心,同时也将对人民币汇率提供有力支持,而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也有助于增强人民币资产流动性。

世界货币体系演变的历程(世界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4)

图片来源:IMF

世界货币体系演变的历程(世界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5)

图片来源:IMF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