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首古诗词秋(一天一首古诗词)

《西江月·秋收起义》

一天一首古诗词秋(一天一首古诗词)(1)

【近现代】毛泽东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一天一首古诗词秋(一天一首古诗词)(2)

一天一首古诗词秋(一天一首古诗词)(3)

译文

一天一首古诗词秋(一天一首古诗词)(4)

它的军队叫做工农革命军,旗帜号称是由镰刀与斧头组成。江西匡庐地区不要停留,要向湖南潇湘一带进发。

地主阶级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敌忾。秋收时节晚间云朵也染上一丝忧愁,霹雳一声,秋收暴动正式开始。

注释

一天一首古诗词秋(一天一首古诗词)(5)

秋收起义: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八七会议决定发动农民在秋收季节举行武装起义。

旗号镰刀斧头:这是当时的军旗。1933年改为镰刀锤子,后演变为八一军旗。

匡庐:首次发表时原作“修铜”,即修水、铜鼓。

潇(xiāo)湘:原为平浏,即平江、浏阳。

同仇:同心合力打击敌人(国民党反动派)。

赏析

一天一首古诗词秋(一天一首古诗词)(6)

不知不觉,“八一建军节”又到了,回想起1927年的“八一•南昌起义”,这中间又经历了多少峥嵘岁月。1933年,“八一建军节”正式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从此,8月1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伟大领袖毛泽东的这首《西江月》,就记录了“八一•南昌起义”之后的一次暴动,成为漫长革命岁月的一次生动写照。《西江月》词牌,在所有词牌中是属于比较难填的一个,两平韵,一叶韵,且全词要求对仗。毛主席敢于填这个词牌,是出于对填词技艺的熟练掌握。

全词读来,极具口语化,文化层次较低的工农兵一样能读得明白,原本婉约典雅的词牌经毛主席填过之后,就焕然一新,变成了另一种豪放风格的词牌。

一天一首古诗词秋(一天一首古诗词)(7)

全词紧紧围绕“秋收起义”展开叙述。

首句,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军”对“旗”,“叫”对“号”,“工农革命”对“镰刀斧头”,非常工稳,明白晓畅。但“刀斧”不符合平仄,因是固定用语,可不算错。它记录了工农革命军最初的军名与党旗旗号,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

工农革命军,现在已经变成人民解放军,镰刀斧头也已经变成镰刀锤子,但不变的是人民对于民主自由富裕的渴望;是人民解放军在灾难面前,始终能够挺身而出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不懈追求。

开头一句,就奠定了全词的语言基调,即用最朴素的语言,记录中国工农革命军的最初的精神气质。

二句,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讲“秋收起义”的暴动地点,即在江西匡庐地区和湖南潇湘地区展开,在两省交界的薄弱地带,发动暴动,把握稍大,最终目标是拿下长沙。显然,在左倾主义思想指导下,军民都错误地低估了敌人的实力,误判了当时的情形,导致了这场暴动的失败。不停留,向前进,都明显打上当时“左倾”思想烙印。

一天一首古诗词秋(一天一首古诗词)(8)

下阕首句,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讲“秋收起义”的原因和背景,即农民们不堪忍受地主阶级的重重压迫,个个同仇敌忾,大有揭竿而起,一呼百应,云集响应,势不可当之意。解决了农民问题,也就解决了中国的根本问题。民本朴素思想,已经深入词人心中,也是其革命的根本目的。

最后二句,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一个“愁”字,点出了词人对于这次暴动并无十足把握生出的一丝担忧。虽然,并没有十足把握,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即便失败了,也要发出这一声声呐喊。因为那时的中国共产党也已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若不起来组织自己的军队,就只能等着国民党来消灭。

即便前路是艰难的,是渺茫的,是充满凶险的,是不可预测的,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但这次暴动,也许正是一块试金石,决定着革命道路何去何从。

果不其然,秋收起义最终失败了。但新的火种,却在井冈山燃烧起来。秋收起义失败后,词人带着残余部队转战井冈山,揭开了中国工农革命军崭新的一页。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样的话语,至今读来,依然豪情万丈,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令人动容。

赏析来源公众号:古诗词日历,作者:严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