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因读华严合论开悟)

宋朝年间,有一位高僧,人称普庵禅师,他是袁州宜春人士,俗家姓余,名叫余印肃。

余印肃出生于宋徽宗政和乙未年十一月廿七日,史料记载,他出生时屋内光明照耀,隐隐有莲花香气,他的母亲黄氏觉得这个孩子日后必定不是凡人。

十五那年,余印肃拜寿隆寺贤公大师为师,贤公大师给他起了个法号“普庵”,然后交给他一本《法华经》,让他拿回去苦心钻研,日后自有益处。

华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因读华严合论开悟)(1)

普庵和尚年轻气盛,回答说:“诸佛玄旨,贵悟自心。数墨循行,何益於道。”意思是说,求佛之道,在于自己内心的开悟,而不是靠读这些佛经。

贤公大师听了,认为普庵和尚见识不凡,很有慧根,就留他在身边,亲自指教他。七年之后,普庵才得以剃度受具足戒,成了一个真正的和尚。

这七年,普庵和尚觉得自己已经青出于蓝,不再需要贤公大师的教诲,他准备到外面看一看,见一见其他的高僧大德。

华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因读华严合论开悟)(2)

于是他来到沩山参见牧庵大师,普庵和尚对牧庵大师行礼之后,问了牧庵大师一个问题:“敢问大师,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牧庵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举起了手中的拂尘让普庵和尚看。普庵和尚一见明白了牧庵大师的用意,转身出寺,又回到了师父贤公大师身边。

这一次,他深知佛法无边,自己还差得远,一直在贤公大师身边修行了十年之久。到了宋高宗绍兴癸酉年,他应邀请前往慈化寺做主持方丈,这才真正自立门户。

华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因读华严合论开悟)(3)

在慈化寺,普庵和尚以精深佛法,崇高道德,使得“缁素翕然向风,诸缘毕集。” 数年之间善男信女纷纷布施,普庵和尚将这些钱全部用于修缮寺庙和救济贫困,使得慈化寺“雄壮妙丽,甲於湖南。”

普庵和尚虽然做了主持,却并不自满,他认为自己的造诣未足,为了更加精进,每日参禅打坐,修行勤苦,“胁不沾席者十有二年。”

华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因读华严合论开悟)(4)

有一天,他阅读《华严合论》,看到“达本情忘,知心体合”这一句时,有感于心,豁然开悟。

随后,他提笔写了一首证道偈子:

捏不成团拨不开,何须南岳又天台。

六根门首无人用,惹得胡僧特地来。

宋孝宗乾道己丑年七月廿一日,普庵和尚忽然向弟子索要笔墨,然后提笔在禅房西边的墙壁上,写了一首辞世偈子:

乍雨乍晴宝象明,东南西北乱云深。

失珠无限人遭劫,幻应权机为汝清。

写完之后,普庵和尚沐浴更衣,跏趺端坐,安然圆寂。 这一年,普庵和尚世寿五十五岁,僧腊二十八年。弟子们将普庵和尚的遗体“全身塔於本山”,纪念供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