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山界课堂笔记(语文教案老山界第二课时)

《老山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领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掌握课文层次脉络,体会本文运用顺叙方法和插叙方法的好处。

3、掌握景物描写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

2、通过研读,掌握本文主要的写作方法。

教学内容:

1、词语学习:

惊惶 矗立 欺侮 篱笆 咀嚼 呜咽 澎湃 搀扶 督促 苛捐杂税 酣然入梦

2、作者介绍:

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3、课文结构层次和主要内容(一):

第一部分:(1)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

第二部分:(2-33)记述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层:(2-11)翻山前在山脚下访瑶民。

第二层:(12-32)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

第三部分:(33)写作者翻山后的感受。

3、课文结构层次和主要内容(二):

第一部分(1):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山高,摆出困难。点题

第二部分(2-33):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层:(2-11)山脚访瑶家。(表现军民关系,既不脱离中心,又展示长征生活侧面)

第二层:(12-23)从天黑以后写到黎明之前,主要内容有:在“之”字拐的路上;山腰露宿(表现登山艰苦和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第三层:(24-30)从次日黎明写到下午两点多钟,主要内容:攀登雷公岩;继续登山,到达山顶;山顶所思。(表现红军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点明翻山长征是为了北上抗日)

第四层:(31)下山的情景。

第五层:(32)小结这次翻山部队形成的习惯。

第三部分:(33)呼应开头,小结全文,回顾了整个长征。

中心思想:本文具体的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语文老山界课堂笔记(语文教案老山界第二课时)(1)

4、课文内容检索:

你对翻越老山界的感受是什么?

总体表现:难。

具体表现在:

走路难(悬崖峭壁,山路险峻);

睡觉难(夜宿峭壁,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红军战士是怎样克服翻越老山界的?

面对走路难,“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没有丝毫的胆怯;

面对睡觉难,“横着心躺下去”,毫无怨言;

面对吃饭难,“鼓着勇气前进”,忍饥爬山;

面对处境难,“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讥笑敌人飞机的无能。

面对种种艰难险阻,凭着乐观的态度,坚强的意志,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大无畏精神。

翻山之前,写与瑶民母女攀谈,这与表现主旨有啥关系?

与瑶民攀谈是翻越老山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瑶民那里了解到了瑶民们的悲苦生活,宣传了红军的主张,把自己本身就很缺乏的粮食送给瑶民,贴标语保护瑶民的篱笆等,

这些说明了红军是一支关心百姓、爱护百姓、为天下穷苦人谋利益的好队伍,说明了红军的走到哪里就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哪里的好作风,这也是红军能够取得人民大众支持、最终夺取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样,虽然看似与翻山关系不大,实际上是从一个侧面表现红军长征的经过及意义,更加丰富了文章的主题。

快到山顶时,作者又写了医务队的女同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医务队也是整个队伍的一个部分,是长征队伍里必不可少的后援支持。

翻越老山界中普通士兵表现出了极大的坚强和勇敢,那么带着伤员翻山的医务队呢?

他们则更需要有着更大的勇气和毅力,表现出更大的坚强和勇敢,何况他们中很多人是女性。这种坚强和勇敢就更让战士们钦佩,她们也是红军长征队伍中的一个特色和写照。

补写敌人的飞机声和枪声,目的是什么?

补写敌人的机枪声和飞机声,就更突出了红军所面临的艰难困苦,他们不单是要翻越一座高山,而是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翻越高山,其艰难的情境可以想见。在敌人飞机的“叹息”声中,我们看到的是红军的战无不胜的高大形象。

体会感悟景物描写的作用。

A.两处“之”字形火把的描写,具体有什么作用?

通过两次“之”字形火把的描写,描绘出了一个星夜行军图,火光与星光相接,

暗示了山势陡峭。而此时战士还有说有笑,互相鼓励,更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险、坚强勇敢的豪迈气概。

B.夜宿半山腰时很险要也很艰苦,但作者描写的夜景却很美,这样写景有什么作用?

这段景物描写,写夜色的美好,突出山势的险峻,特别是写静夜的声音,通过四个形象的比喻写出声响的起伏变换,形象地写出了人在困倦之时,耳边的声音似有非有,朦胧变化的情景。红军战士虽然处境艰苦,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他们前进的动力。这些景物描写,也正是表现了他们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C.下山路上的景物描写,意在表现什么?

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D.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这句话从听觉的角度,从距离、轻重和感觉来写声音,以动写静,折射出声音的不可捉摸。“像春蚕在咀嚼桑叶”时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波涛澎湃”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总之,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体现景色之美,烘托乐观之情。

5、课文采用的写法:

时间顺序(顺叙):典型词语有“下午”“天黑了”“半夜里”“黎明”“下午两点多钟”等。采用这种顺序的好处是:层次清晰,叙事描写合情合理,前后照应,扣人心弦,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还有补叙:补写敌人的飞机声和枪声

地点转换:山沟--山脚--半山腰--山顶--山下。

有视觉的远近,有听觉的声音,有形象的比喻,有人物的语言,有景物的描绘。

作业布置:体会文章中的描写及作用。

体会按时间顺序的写法。

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