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和电视剧里还有哪些穿帮镜头(我在电影频道修电影)

几年前,李冉看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时,感动之余颇有共鸣,因为她的工作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处——李冉在电影频道修复老电影。每天,她坐在电脑前一帧一帧地给那些有损伤的老电影们拭去岁月斑驳,进行美颜驻容,除了技术之外,比拼的也是那样一份耐力与坚守。

修复老片本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行当,但从事电影修复工作7年的高级工程师李冉没想到自己和团队突然被推到了众人面前。原来,电影频道五一期间播出的“修复老电影”的专题节目让外界的目光聚焦于电影频道技术部电影修复团队,他们的勤恳奉献,被观众们纷纷点赞。

在2007年到2019年之间,这个团队已经修复了千余部影片,这些年轻人的“妙手仁心”让受伤的电影完好如初。当流畅的画面从观众的眼前如梦境一般滑过时,人们不会意识到,那些颜色和光亮曾经被一帧一帧地凝视和守护过。

电影和电视剧里还有哪些穿帮镜头(我在电影频道修电影)(1)

从事电影修复工作7年的高级工程师李冉

老电影主要六大病症:脏点、划痕、噪波、零斑、抖动、闪烁

岁月流逝,老电影愈显珍贵,每年的电影节上,经典影片的修复上映已经成为最让影迷期待的环节之一。

老电影都是用胶片拍摄的,可谓是脆弱娇嫩,保存条件要求极高,需要恒温恒湿,一点点灰尘也会对其造成严重伤害,更别提每次的播放造成的巨大磨损了,所以,老电影们普遍是伤痕累累,大约六大病症:脏点划痕、噪波、零斑、抖动、闪烁。

而对于老电影的修复则分为“物理修复”和“数字修复”,物理修复就是修复原始胶片;而“数字修复”则借助数字技术,将胶片转为磁盘再转为数字模式,就可以在电脑上进行操作修复了,这也是电影频道目前的老片修复方式。

2007年,电影频道首次展开了老电影修复工作,2013年频道迎来CCTV6标清转高清播出的关键时期,修复工作变得刻不容缓,因为高清频道播出需要高清片源,为了顺利完成标清转高清播出,要提前做大量的片源储备,有很多胶片问题在标清版上还不是特别明显,在高清版上问题就被放大了。

李冉介绍说,从修复的工艺和效率来说,数字修复更加符合电视播出的特点,它听上去似乎比物理修复简单,但要让坐在高清屏幕前的观众有舒适的观影享受,工序可能比影院版的修复更为强调手工感。

电影和电视剧里还有哪些穿帮镜头(我在电影频道修电影)(2)

每人每天也只能修复4-5分钟 电影修复不可能完全依赖计算机自动识别修复

修复电影的流程是怎样的?李冉介绍,首先要提前一个月以上的时间,根据频道排片和技审入库信息筛选出那些需要修复的片源,根据不同的问题来进行修复。

一部90分钟的影片,约为12~14万帧,对于每一帧都要细细审视的修复者来说,这个工作量可谓浩大,因此,一部电影都是几个人合力方能完成。李冉告诉记者:“如果遇到修复难度很大的影片,一个人一天的时间,也只能修复二三十秒。一般难度的话,每人每天也只能修复4-5分钟。”

修复也有几层境界,最初级的是修复不厉害的斑点、噪波等,遇到划痕就麻烦了一些,更高一点的层次则是在调色这个部分。电影在拍摄的时候都是非常讲究的,需要光影之间的和谐来表达出导演的创作意图,这就需要修复人员对影片的艺术性有一定的理解和把握,恢复色彩美感,尽量让影片的“语汇”丰富展现,不被淹没。

电影和电视剧里还有哪些穿帮镜头(我在电影频道修电影)(3)

而按照程序,修复时首先进行粗修,粗修是采用电脑实时修复,预处理一部分画面问题,使修复效率提升30%以上;然后再精修,依赖电影数字修复技术,人工手动逐帧修复视频图像。

也因此,李冉认为电影修复不可能完全依赖依赖计算机自动识别修复,人工必不可少:“现在智能化在电影修复行业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电脑可以自动计算一部分,但是,电影修复不会全智能化,因为电脑毕竟不懂艺术,当依赖计算机自动识别修复修复划痕时,如果后面有一个门框,或者远景之中有一根天线,机器就有可能把门框和天线当作瑕疵自动处理,因为在计算机自动识别过程中,划道和天线是一样的数据,会造成误判,所以,最后还是需要人工把关。这种美学上的偏差很难避免,机器修复还是偏于生硬。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AI会助力电影修复,提升修复效率和效果,这是肯定的。”

电影修复之后,会有技审老师再把关,从观众的角度来审视一部修复电影的语音画面是否合格,有时候会把遗漏之处进行“返工”。每当看到电视里播出的电影画面是自己参与修复的,李冉心里还是很有成就感、很开心。

电影和电视剧里还有哪些穿帮镜头(我在电影频道修电影)(4)

老片子不一定是最难修的 动作片修复难度大

李冉所在的修复团队一共五个人,每天早晚两个班,以达到人歇而机器不歇。每部影片通常经过粗修、精修和校色,其中核心的精修环节,需要将一部片子按二十分钟分段,一个人负责一段,逐帧逐点用心细致地修复。遇到非常复杂的问题,几个人也会进行“会诊”,提出个综合修复意见。

而其修复原则听起来也与古建和文物保护相通,李冉说: “我们尽力恢复影片原有的本真样子,而非在画面上进行二度创作,不会把画面色调调整的太过鲜艳、抢眼等。以旧修旧、恢复原貌,是我们的基本诉求。”

李冉介绍说,目前团队修复的最老的电影是1947年的《太太万岁》,修复过程很有挑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年头越老的影片越难修,像1997年的《甲方乙方》,修复难度也很大,因为它的胶片划伤特别严重,很多画面中都会长时间出现一个划痕,但是,这个划痕是非典型性的划痕,而是一个弯曲的褶皱,需要一帧一帧地摸索数据来改动,并且前后帧也没法借鉴修复,只能一点点靠工夫磨出来。

还有一些动作片的难度也很大,例如1994年的《斩虎屠龙》, 画面动感太强,不仅有很多打斗场景,还有很多树林、雪地里的情节,画面中树叶和雪花密布,背景繁杂和需要被修复的脏点融在一起,修复起来真的是需要火眼金睛。

李冉说:“外人可能觉得画面损坏特别多的影片最难修。但是,对我们工作人员而言,那种七零八碎、似有若无,你能感觉得到不对劲但是一下子又捉摸不到的琐碎问题,才是最棘手的。”

电影和电视剧里还有哪些穿帮镜头(我在电影频道修电影)(5)

会发现穿帮镜头,有时还会帮着处理掉威亚

电影修复是个要“沉得住”的工作,李冉的“小伙伴”中有两位85后、两位90后,李冉笑说他们也不是像大家想的那么“宅”,就她个人而言,开始做这份工作时,也确实有些“坐不住”,但慢慢地喜欢上了,自然也就能沉浸其中了。

一帧一帧地修复电影,看似枯燥,但是,也有乐趣,比如,会发现电影中的穿帮镜头,李冉笑说在修复一些香港老的武打片时,会发现开始明明是女演员,可是有的镜头却突然变了“男身”,原来其替身演员是个男的,这会在同事之间成为“幕后花絮”,给大家日常枯燥的工作提供一些乐趣;还有的时候,他们会发现片中还有威亚的痕迹,这时候,他们就会替“剧组”悄悄擦去。

因为需要长时间的“伏案工作”,团队的小伙伴们都难免有颈椎、腰椎等“办公室病”,而他们的用眼强度相当大,团队的人都是近视眼,也因此,修复四十分钟后就要稍微休息一下,否则眼睛过于疲劳。

据电影频道总编室主任董瑞峰介绍,目前,类似电影频道这种老片修复的专业人员,在全国范围内也没有几百人。他们长年在幕后修电影的时间,有的都超出了拍一部电影的时间。

电影和电视剧里还有哪些穿帮镜头(我在电影频道修电影)(6)

谢芳老师在看修复后的《早春二月》

那么,什么样的人适合来做电影修复工作呢?李冉介绍说,目前都是视频领域、对图像有一定知识储备的相关专业人员,一般在“师傅“的传授下,三个月能掌握基本功,但需要6个月左右才能更娴熟。而这项工作,确实需要耐心和细心,因为修复工作非常繁琐、工作量巨大;修复者还需要有责任心,一部影片修复到什么程度与所消耗的时间、付出的精力成正比;其实,这项工作更需要工匠之心,修复影片就像一件艺术品一样,同样需要淡泊宁静、精雕细琢。

而在修复工作中,李冉所欣赏到的电影之美,感受到的胶片的丰富层次,则是另外一份“厚礼”,李冉会叹服经典影片拍得真好,让她在修复时心生敬畏,她希望能把电影修复得完好如初,让更多的观众能够享受到老电影的不朽魅力。 (供图/电影频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