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道法第二单元复习目标(最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增加船的载重量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3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体验了造船是一个不断优化和改进的过程,知道了把材料做成中空的形状,可以增大体积,更容易漂浮在水面上。本节课学生要向实际船只靠近,思考如何设计并且制造出这样的船,它能增加船的载重量。

聚焦板块通过提示学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需要越来越大的船,满足交通和运输货物的需要”,与引入部分现代运输用的货运船图片相呼应,初步了解本节课的任务---“造船的技术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引发学生的思考,造的船如何增加载重量的,我们可以怎么设计、制作。调动学生的前认知,解决新的问题。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前一课的学习活动,已经知道“把铝箔做成船型,容易漂浮在水面上”。这节课增加了比较船的载重量的要求。教材给出了边长是12厘米的铝箔,要求学生思考、运用材料进行有计划地设计和制作不同底面积的船,比较它们的载重量。将小组的作品进行实践尝试、有效记录。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船的载重量和什么有关?”以及“怎样提高船的载重量?”这2个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探讨中思考,如果根据其他组的实践进行改进自己组制作的船,增加其载重量。

拓展板块,从“弹珠会滚动,容易导致船侧翻”入手,引出船舱分格结构,可以结合课堂实际情况,视频观看或者交流探讨这个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船舱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上节课中将橡皮泥和铝箔做成船的形状,能使原本沉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那怎么做更容易使橡皮泥和铝箔船浮、更容易使船平稳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经验。但是怎么可以在此基础上发现增加这些船的载重量的方法呢?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的体验不多。

五年级学生刚刚学习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如果让他们去计算生活中常见船型的体积显然是有难度的。所以,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设计制作的船模是方形的,这样的操作,一方面便于学生结合所学学科,能实际计算船只体积的大小,另一方面方形船模也是实际指向船舱的雏形概念,可以为本课后面拓展、研讨船舱做一个铺垫。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使学生了解技术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推动着船的发展。

2. 通过对船进行分格,让学生了解船舱的作用,合理放置重物有利于增加船的载重量。

3. 知道船的载重量与船只体积大小有关,相同重量和相同大小的材料,制作的船型体积越大,船的载重量也越大。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够运用具体尺寸进行设计和制作不同底面积的铝箔船。

2. 根据计算和测试结果,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和结构,提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科学态度目标

1. 乐于对铝箔船载重实验进行探究。

2. 真实记录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并根据载重数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人类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发现船的载重量不仅与船的材料、结构、货物放置的位置等多种因素相关,还和船的体积大小相关。当材料相同时,船型体积越大,载重量越大。

难点:根据计算和测试结果,解决实际问题,增加船的载重量。

【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等。

小组:三张12×12厘米的铝箔(厚度70微米以上更易操作)、水槽、水、垫圈、弹珠、刻度尺、记号笔、科学作业本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预设3分钟)

1.出示课件(上节课制作的橡皮泥和铝箔船),交流: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制作的橡皮泥船和铝箔船吗?通过我们的设计、制作,使它们漂浮在了水面上。

2.提问:我们小组制作的船,它们能承载多少个垫圈呢?

学生回答。(说明我们制作的橡皮泥船和铝箔船有一定的承载能力。)

3. 出示课件(现代货轮),如果我们需要增加船的承载能力,造船的技术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4.揭示课题:我们今天来研究的是《增加船的载重量》。(板书)

二、探索(预设28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三张12×12厘米的铝箔、水槽、水、垫圈、刻度尺、记号笔、科学作业本]

(一)制作三只铝箔船

1.出示三张12×12厘米的铝箔,提问:老师手里有三张边长都是12×12厘米的铝箔,通过前一节课,我们知道把铝箔纸做成船可以使它漂浮在水面上,并且有一定的承载能力。现在需要把它们做成3只大小不同的铝箔船,要怎样做,才能增加它的载重量呢?

2.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怎样思考的。(根据学生的思考,能想到同样的材料,设计制作三艘底面积不同的铝箔船)

3.从书本中的设计图一为例,指导学生在所给的铝箔上明确船的底面边长和船舷的高度。 同时可以在科学作业本第24页第一题上,做好相关的记录。继续完成另两只铝箔船设计,建议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节约时间。

4. 根据船底面积和船舷高度的标识,教师指导每个小组分头开展制作铝箔船。(实际制作很考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可制作微课讲解)

注意点:

a. 制作船的过程中不能裁剪铝箔,保证材料总量不变。

b. 铝箔是金属,制作中小心锋利的边缘。

c. 小组内分工合作,齐头并进。

d. 控制好时间,时间到立即停下活动。

5.小组制作中,教师巡视指导。

(二)测量三只铝箔船的体积

1. 教师引导学生在制作完成后,以一只铝箔船为例,和学生一起计算铝箔船的体积,并出示体积计算公式:体积=底面积×高。

2.让学生继续计算另两只铝箔船的体积。

3. 按照铝箔船体积从大到小摆放在水槽前。

(三)比较三只铝箔船的载重量

1. 铝箔船按照体积从大到小已经摆放在水槽前,各小组逐只进行测试,建议同一位同学操作,轻轻地放入垫圈、放平稳,均匀分散地摆放在船底部,最后一个使船沉底的垫圈不能算。

2. 明确实验要求后, 实验并记录结果。

3. 各小组汇报,教师汇总数据。

【说明:这个环节非常考验学生和老师,主要是时间安排、学生的动手制作,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处理。】

三、研讨(预设6分钟)

1. 请同学们观察教师汇总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2. 提问:船的载重量和什么因素有关?

3. 提问:怎样提高船的载重量?

总结:用相同重量和相同大小的材料制作的船,船型体积越大,载重量越大。

四、拓展(预设3分钟)

[材料准备:水槽、水、铝箔船、弹珠等]

1.教师实验,在铝箔船上摆放弹珠。发现,弹珠容易滚动,会导致铝箔船侧翻,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2.听取学生思考。

3.出示课件,船舱的分格设计。

4.小结:我们船舱的分格结构,小船模型越来越趋向现代所见的船只,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了造船技术的发展历程及进步。

【板书设计】

4.增加船的载重量

三只铝箔船

五年级下册道法第二单元复习目标(最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增加船的载重量教学设计)(1)

体积大 体积中等 体积小

我们的发现:同样材料制作的船,体积越大,载重量越大。

【作业设计】

1.观察下面的铝箔船,( A )的选项正确。

五年级下册道法第二单元复习目标(最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增加船的载重量教学设计)(2)

1 号 2 号 3号

A.1号铝箔船体积最大

B.2号铝箔船体积最大

C.3号铝箔船体积最大

D.3只铝箔船的体积一样大

2.在测试铝箔船的载重量时,重物摆放应该( C )

A.集中摆放在船的中间

B.集中摆放在船的其中一侧

C.均匀摆放在船底部的各个位置

D.随意摆放

3.用同样材料制作的小船,小明的船能装20个垫圈,小东的船能装30个垫圈,小来的船能装50个垫圈。下列关于船的体积的说法,( C )是正确的。

A.小明的大 B.小东的大 C.小来的大 D.他们的一样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