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先进典型培训 基层建设标兵中队

消防先进典型培训 基层建设标兵中队(1)

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19年获评全省“基层建设标兵中队”……在肇庆消防支队四会市救援消防中队60平米的荣誉室里,三面墙挂满了各种奖状。

自建队以来,四会消防中队荣立集体三等功1次,2人次荣立个人二等功,46人次荣立个人三等功,1人被评为“南粤十佳消防卫士”,32名队员考学提干,成为广东消防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这支“荣誉之师”的秘诀是什么呢?请跟随南方 记者的脚步,一起走进四会市救援消防中队。

消防先进典型培训 基层建设标兵中队(2)

全年零伤亡,四会消防“雕琢”先进“玉军”

中队三班的伊特格乐,背负空气呼吸器,冒着细雨,以第一名的成绩顺利跑完了5000米。来自内蒙古的伊特格乐坦言,他刚来报道的时候,对广东的气候以及训练的任务都极其不适应。

“大家都对我很照顾,特别是班长总会手把手地教我。” 经过两年的训练,伊特格乐从什么都不懂“菜鸟”,蜕变成负重跑冠军、“比武”大王。如今,他正在努力地准备着军校考试。在今年春节前,四会中队更是将伊特格乐的父母请到他身边,“爸妈让我要珍惜这个集体,好好干。”

“玉琢成器,芳华绽放”四会市救援消防中队将团队建设与四会的“玉文化”有机结合。“每一位队员都是一块璞玉,需要不断地雕琢才能成才。” 四会市公安消防大队政治教导员王海洲说。

据悉,消防救援站除了要开展背负空气呼吸器5000米跑、400米救人疏散物资、100米负重跑、60米肩梯跑、负重上10楼、单杠卷身上、双杠臂屈伸、搬运重物折返、绳索攀爬9个课目体能训练以外,还会开展装备、技能、作战环节、战术操法、组织指挥等达标训练。而全省“基层建设标兵中队”的第一标准就是全员达标。

四会市救援消防中队曾17次获评总队“执勤岗位练兵先进中队”,冬训9项体能优秀率达90%、夏训抽考的4项操法全部优秀,在总队比武竞赛中,2名同志取得液压破拆工具组剪扩操作项目第1名,1名同志取得负重登楼比武第3名,3名同志参加总队特勤比武获得优秀奖。

“逢战即决战、一切为打赢。”2018年,全年共接警655宗,抢救疏散被困群众763人,保护财产6100多万元,成功处置了马田建设路“3.8”金品香蒸饭快餐店火灾、大沙镇富溪工业园“5.31”宏欣纸箱厂火灾、抗击台风“艾云尼”、“8.27”骏马水泥厂火灾、“10.20”同宇化工厂火灾等各种急难险重任务。王海洲介绍说:“去年四会中队灭火救援成功率100%,没有发生人员伤亡。”

消防先进典型培训 基层建设标兵中队(3)

后方也是前线、保障就是战斗

1931年,当时四会县政府开始设立消防队,并购置了柜式救火车。2019年,四会市救援消防中队已配备了54米登高平台消防车、“悟2”大疆无人机、进口破拆工具组、水域救援救生服等专业装备。

“当前‘单一灾种’有转向‘全灾种’‘大应急’的趋势,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后方也是前线、保障就是战斗’的理念。” 王海洲介绍,根据四会的区位特点,中队在消防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了针对地震与水域救援等特色训练项目。2018年共派出10人次参加IRIA国际专业水域救援、国际高空绳索救援、总队中级地震救援、危化品泄漏处置培训,队伍专业素质明显提升。

消防先进典型培训 基层建设标兵中队(4)

除了提高自身的战斗力以外,四会市救援消防中队还致力于整合社会资源,不断壮大四会消防力量。2017年11月,肇庆市首支消防战勤保障志愿服务队在四会市公安消防大队正式成立,四会市57700多名志愿者按照10个镇、3个街道分别成立消防战勤保障志愿服务分队,制作旗帜、统一服装,为消防官兵在进入二级以上等级战备、时间跨度长的执勤灭火救援期间义务提供后勤保障。该队伍在去年抗击超强台风“山竹”的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消防先进典型培训 基层建设标兵中队(5)

来了就是四会人

“晚来的新年快乐!所有努力都是有回报的!加油!”

今年春节期间,四会市救援消防中队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两位陌生的女孩为坚守岗位的消防员们送上了奶茶与节日的祝福。事件被各大媒体转载,四会中队成为了“网红”中队。

“尽管队员来自五湖四海,但来了就是四会人。消防队伍都应该竭诚服务驻地,加深对驻地的感情。” 王海洲说。据统计,2018年,中队共为群众送水23车,为城东、贞山、罗源、大沙等镇街打扫冲洗街道80多公里。开放消防站17次,累计近2000人。累计开展消防宣传、保卫活动23次,植树600余株,逢年过节上门慰问孤儿院、敬老院,延续了四会消防长期以来的拥政爱民形象。

与群众打成一片的同时,中队也严格落实指战员强制休假、探视慰问官兵及家属、协调子女入学入托、建立医疗绿色通道、搭建生日祝福平台、协调家属就业安置,营造拴心留人的温馨环境。

王海洲介绍说,每年都会有超过百名“老队员”回来参加中队的活动。“有一位70岁的老同志,特意带着孙子来感受消防文化。”

【见习记者】施亮

【通讯员】曾兰兰

【作者】 施亮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