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哪个正确(唯物论与唯心论)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分为两种,一元论和二元论一元论唯物主义只承认物质一个本原,也称为机械的唯物主义二元论唯物主义承认物质和运动两个本原,也称为辩证的唯物主义辩证的唯物主义没有区分自然的运动和人的运动,对人的运动也不作生产、实践、思辨的区分,认为它们在本质上一样的物质是客观实在的,是人通过感知的,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投影,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型,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者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意识就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有机统一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哪个正确?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哪个正确(唯物论与唯心论)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哪个正确

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分为两种,一元论和二元论。一元论唯物主义只承认物质一个本原,也称为机械的唯物主义。二元论唯物主义承认物质和运动两个本原,也称为辩证的唯物主义。辩证的唯物主义没有区分自然的运动和人的运动,对人的运动也不作生产、实践、思辨的区分,认为它们在本质上一样的。物质是客观实在的,是人通过感知的,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投影,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型,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者。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意识就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有机统一。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试图从中找到无限多样的自然现象的统一。古代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的原子唯物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不能再分的微粒原子组成的,开始从物质结构上研究世界的本原。朴素唯物主义是依据直观经验和粗浅的自然知识所作的理论概括,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带有猜测的成分,在说明社会历史现象时还是唯心主义的。因此后来就抵挡不住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辨进攻。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16~18世纪的唯物主义,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霍布斯曾写道,运动就是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他把人的心脏比作钟表上的发条,把神经和关节比作其中的油丝和齿轮。霍布斯认为,哲学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物体是不依赖于人们思想的东西,是世界上一切变化的基础,世界上除了具有广延的物体之外,不存在其它任何东西。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其代表人物有拉美特里、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既有明显的机械性,又有一些辩证法思想,在理论上继承并发展了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19世纪中叶在德国还曾流行过庸俗唯物主义,用纯生理学观点解释思维和精神现象,把意识直接归结为物质,或人的精神活动能力只不过是脑物质的分泌物,或思想就是脑髓质的位移,从而抹煞了思想和物质的区别。把复杂的思维过程简单地归结为生理过程,认为大脑产生思想如同肝脏分泌胆汁一样。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在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完善真理,只是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同时又是朴素的辩证法,它看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客观世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消失。古代的自发的辩证法,虽然正确地把握了现象的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足以说明构成这幅总画面的各个细节,而不知道这些细节就看不清总的画面。15世纪后半叶开始,自然科学进入了以实验为基础的阶段,科学家们把自然界分解成各个部分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这种分门别类研究的方法是以后人类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这种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孤立地、静止地考察事物的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移到哲学领域后,形成了形而上学的长期统治,造成了几个世纪在思维方式上特有的局限性。

万事万物都处在相互作用的普遍联系之中,都处在不断产生、不断消亡的运动、变化、发展的永恒过程之中。统一物分裂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质与量是事物的两个相互联系的属性,一定的量规定一定的质,一定的质也规定一定的量。质变和量变是事物运动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事物在肯定自身存在的同时,又包含着促使自身消亡的否定的方面,辩证的否定是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它是包含着肯定因素的否定,肯定与否定的统一和斗争构成事物的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的诞生,结束了从原则出发构造体系、建立凌驾于一切专门科学之上并包括一切专门科学的哲学。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各门具体科学为哲学提供坚实的客观基础,哲学则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辩证唯物主义不把唯心主义看做纯粹胡说和凭空捏造,它也是基于客观世界产生的不同纬度的思想。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所做出的不同回答。承认矛盾,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属于辩证法;否认矛盾,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则属于形而上学。

马克思说,黑格尔的辩证法是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辩证唯物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就要防止主观主义。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对立统一,就要反对形而上学。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唯物论是基础,辩证法是核心,认识论是灵魂。

以分析哲学的观点来看,唯物辩证法内容空洞,言语含混,逻辑不清。所谓的普遍规律,不过是一些分析语言,只说明了特定的语言用法。如“运动是绝对的”,即规定在此语言体系下,要无视“运动”一词的主语所处的参照系,将本来只存在于相对事物间的关系绝对化。反对唯物辩证法的人认为,它所包含的三条“规律”都含糊空泛,既不能精确地描述事实,也不能有效地作出可供验证的预言,因而是无意义的。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的系统与架构与组成社会的各要素,决定了伴随体系架构产生的意识,诉求,思想。历史唯物主义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里所说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和离群索居状态的抽象的人,而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类已经经历了前三个阶段, 正处于第四阶段。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一词若直译便是“理念主义”,应该说“理念论”比“唯心主义”翻译得更为准确。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观,指的是自然界内在非物质的总和,不是简单指人类思维。“现实”在某种程度上与人的感知、理解是无法区分或不可分割的,即“现实”在某种意义上是精神上构成的,或者它在其他方面与思想密切相关。比如遥远的天体,人眼看到的都是那个天体的过去,有时候那颗天体已经死亡了,但是依然可以看到假象,而这个假象就不属于客观物质,同样他也不属于我们内心意识,从而说明了我们看到的未必就是真正的客观物质。宇宙所有事物都是光线到达眼睛时的事物,而宇宙瞬息万变,所以我们看到的都是它的过去。所以我们看到的宇宙都不是客观现实的宇宙。叔本华认为,世界的一切都为着主体而存在 ,世界与人的关系是表象和表象者的关系。而表象的世界是“现象”的世界,在它之外还有一个世界作为“自在之物”的意志。意志的客体化就是理念,理念的显现就是现象,人的认识是生而为意志服务的。

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灵魂,就是说每个自我都有一个世界,每个世界都是平等且相对独立的。每个世界都互相影响,每个世界的发展方向都取决于其意识体本身,而客观世界则是由这些意识世界构成,这样即无客观坐标,只表现个人意志,其认为物质不可以独立于意识之外。主观唯心主义认为,客观物质是主观意识中的共性所产生,比如我们每个人都会产生幻觉,而这个幻觉就属于我们的主观意识,仅存在于产生幻觉的一个意识世界中。而海市蜃楼很多人都可以看到,所处角度不同,有的人会看到,有的人不会看的,因此其属于存在于多个意识世界中的意识体,而物质属于所有意识的共性所产生。

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物质世界和人类产生之前就独立存在着一种客观精神如理念、绝对精神,这种客观精神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物质世界,物质世界或外部世界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所谓客观精神,实际上是把人的意识、一般概念与它们所反映的客观内容,与所依赖的物质实体完全割裂开,把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绝对化、神化,使之变成一个脱离、先于、主宰物质世界而独立存在的东西。例如力与加速度的原理关系F=mA,这条原理是独立于人的,是自然界自身客观具备的原理,而当有一物体受到一个力的作用,从而对外界表现出加速运动这一现象,即F=mA这个原理,控制着现实世界的物体的运动和表现物体是受原理控制的,所以说原理是第一性,而物质是第二性的。柏拉图的“理念”,黑格尔的“绝对观念”,都是这种作为世界本体的客观精神或原则。客观唯心主义强调作为世界本源的“精神本体”,它是内生于客观世界自身的,而且这种“精神本体”又都不约而同地带有“事物规律”的含义。客观精神或原则是通过抽象思维把它们升华或蒸馏为不仅脱离人头脑,并且先于物质世界及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还进一步把它们神化,分支则成为神秘主义的创世说和宗教信仰主义。客观唯心主义的分支是宗教的一种比较精致的形式,而宗教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一种理想形式。

绝对唯心主义

绝对唯心主义是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别称,绝对唯心主义的世界指的是意识世界,如果站在唯物的角度,则会牵强的理解为唯我主义。黑格尔不同意谢林把“绝对”理解为“无差别的同一”的观点,而认为“绝对”是自相矛盾地发展着,绝对不仅应被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时应被理解和表述为“主体”。黑格尔把这种既是实体又是主体的“绝对”称为绝对精神。他认为,绝对精神构成宇宙万物的内在本质。绝对精神不是消极被动或僵死不动的东西,而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处于运动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整个黑格尔哲学就是对这个绝对精神的自我描述。但是在描述“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中,却表述了辩证法思想。

辩证唯心主义

辩证唯心主义的观点是,客观世界是由虚有的“上帝”和人的主观想象在“辩证法”的制约中创造出来,把上帝看作客观存在,是一成不变的,这个一成不变的作为客观存在的上帝所创造的客观事物,只能由上帝和由上帝授权的人在“辩证法”的制约中去随意地加以改造和创造。其认识根源是将认识过程中的某个方面、或某个部分夸大或僵化为绝对,看作为“物质构成体”的主要方面,并夸大“意识”不受客观规律制约的“能动作用”。黑格尔提出了一个典型又著名的主观辩证唯心主义的命题:“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只是黑格尔本人也没有从这个充满着辩证法思想的命题中作出正确的导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