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发展最好的三个区(谈谈武汉13个区的来龙去脉)

是历史文化名城

又是百湖之市

武汉发展最好的三个区(谈谈武汉13个区的来龙去脉)(1)

有着九省通衢之称

是华中地区中心城市

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是中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

更是中国铁路运输最大的中转站

武汉

WUHAN

武汉发展最好的三个区(谈谈武汉13个区的来龙去脉)(2)

1949年5月16日,武汉三镇解放;合武昌市、汉口市和汉阳县城为武汉市。1954年改湖北省辖市,为省人民政府驻地。

武汉发展最好的三个区(谈谈武汉13个区的来龙去脉)(3)

2010年3月,武汉被定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武汉发展最好的三个区(谈谈武汉13个区的来龙去脉)(4)

截至2014年底,武汉市有13个辖区,其中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洪山区、青山区7个为中心城区,东西湖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汉南区6个为新城区。

武汉发展最好的三个区(谈谈武汉13个区的来龙去脉)(5)

江岸区

江岸区是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武汉市重要的政治中心。

武汉发展最好的三个区(谈谈武汉13个区的来龙去脉)(6)

1861年以前江岸区是汉口镇下游的一片旷地,自1861年开埠通商,到1943年的80多年间,曾经有英、法、俄、德、日五个国家在江岸区设立租界,各国商人、传教士到江岸开办了众多的洋行、银行、工厂、码头、教堂和学校。

曾经,这里爆发过辛亥革命惨烈的阳夏保卫战以及江岸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

武汉发展最好的三个区(谈谈武汉13个区的来龙去脉)(7)

1926年到1927年,国民政府迁都武汉,使武汉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中共中央更是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八七会议”。

武汉发展最好的三个区(谈谈武汉13个区的来龙去脉)(8)

1953年设江岸区人民委员会,1954年改为街道,1968年曾撤,1980年设为江岸区人民政府。

武汉发展最好的三个区(谈谈武汉13个区的来龙去脉)(9)

江汉区

武汉发展最好的三个区(谈谈武汉13个区的来龙去脉)(10)

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才开始有人在江汉区居住。成化年间(1465-1487年)出现街市雏形。

隆庆六年(1572年),出现居民区——坊。明末,街市向北扩展至今满春、民族、民权、花楼街道等地域。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建汉口城堡后,闹市中心由沿河黄陂街向北移至今六渡桥一带。

武汉发展最好的三个区(谈谈武汉13个区的来龙去脉)(11)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境域再次向北扩展32平方公里,范围包括民意、前进、水塔等9个街道所辖地域。

同时,相继建成五常里(今永康里)、同善里(今积庆里)、福生里(今前进二路)、六合里等街道里巷。

民国元年(1912年),改夏口厅为夏口县,境域隶属夏口县,划为第三区。民国15年(1926年),废夏口县,设汉口市。

武汉发展最好的三个区(谈谈武汉13个区的来龙去脉)(12)

1950年11月,武汉市第三区(即江汉区前身)成立。1952年7月,武汉市第三区更名为武汉市江汉区。

武汉发展最好的三个区(谈谈武汉13个区的来龙去脉)(13)

硚口区

硚口因桥得名。区内有6座桥梁横跨汉江,另有江汉一桥、江汉二桥、晴川桥、月湖桥等纵向启开汉口大门。

武汉发展最好的三个区(谈谈武汉13个区的来龙去脉)(14)

民国元年(1912年)夏口厅改为夏口县,汉口城区划分9个区,建国前又划为14个区。其中一、二、三、十四区在今硚口区境内。

1949年7月,中共武汉市第二区委员会成立,1952年7月,武汉市第二区改为硚口区。

(建于1906年的宗关水厂,现为制水陈列馆)

武汉发展最好的三个区(谈谈武汉13个区的来龙去脉)(15)

在汉口镇发展的过程中,汉口有过3次堤防大修建,并且多在今硚口地区之内。修建袁公堤时,在玉带河、护城河上修有30余座石桥和木桥。

其中有两座石桥架于两河通往汉水处,故而有人称此地域为“硚口”,后分别称为“大硚口”、“小硚口”。

百余年间,历经城拆、堤废、河填、桥毁,但“硚口”之名沿用下来,并成为区名。

(原武汉轻型汽车厂房改建成产业园)

武汉发展最好的三个区(谈谈武汉13个区的来龙去脉)(16)

汉阳区

汉阳是在汉水之南的地区,与汉口连成一片。东濒长江,北依汉水,是京广铁路大动脉与长江黄金水道十字交汇的中心,历来有“九省通衢”之称。

武汉发展最好的三个区(谈谈武汉13个区的来龙去脉)(17)

西汉时期,汉阳就已经是江夏郡沙羡县的县治所在地,东汉末年,荆州刺史刘表部下黄祖在龟山北麓筑了却月城(今汉阳月湖附近),汉阳因此成为江夏郡的郡治所在地。

从三国到南北朝时期,这里曾陆续被命名为石阳县、曲阳县、曲陵县、沌阳县,基本上是一次朝代更替就换一次名。

武汉发展最好的三个区(谈谈武汉13个区的来龙去脉)(18)

隋文帝开皇17年(597年),沌阳县改称汉津县(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城头山),属沔州(后更名为复州),公元605年,隋炀帝把汉津县改为汉阳县。从这时开始,汉阳这一地名开始出现。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沔州下辖汉阳、汉川两个县。汉阳城于唐代唐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才建立。

这里流传着大禹治水、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关羽洗马、李白夜游的传说,还有许多不可多得的名胜古迹和历史地名:古琴台、归元禅寺、钟子期墓、晴川阁等。

武汉发展最好的三个区(谈谈武汉13个区的来龙去脉)(19)

武昌区

武昌自古而今都是县、州、府、郡和省治所在地。始建于1800年前的战国时期,现为湖北省委、省政府所在地,是湖北省的政治、文化、信息中心。

武汉发展最好的三个区(谈谈武汉13个区的来龙去脉)(20)

武昌最早有城,始于三国时期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吴主孙权在江夏山(今蛇山)东北筑土石城,取名夏口城。该城方圆仅二、三里,实为地形险要的军事堡垒。

历史上的古夏口城亦几经变迁。汉代设有沙羡(音夷)县,治涂口(今江夏区金口)。至晋武帝以后,沙羡县治移至夏口城,故武昌一度称为沙羡县。后来因辖区扩大又改称汝南县。

武汉发展最好的三个区(谈谈武汉13个区的来龙去脉)(21)

南朝宋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孝武帝在夏口设置郢州,这就是古郢州城,至今遗址尚存。武昌在那时又称为郢城。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文帝改郢州称鄂州,改汝南县为江夏县。自此武昌又有鄂州、江夏县之称。

武汉发展最好的三个区(谈谈武汉13个区的来龙去脉)(22)

武昌是首义之地。近代中国进步的闸门从武昌开启。在新文化运动、国内北伐战争和抗战初等时期,武昌曾成为革命中心。

1949年5月17日,武昌解放。5月24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成立。同日,市政府发布政字第一号布告,宣布“划前汉口市、武昌市及汉阳城区所辖地区成立武汉市人民政府”。

武汉发展最好的三个区(谈谈武汉13个区的来龙去脉)(23)

洪山区

洪山地域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起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均属武昌县管辖。

武汉发展最好的三个区(谈谈武汉13个区的来龙去脉)(24)

清朝末年,武昌县下辖乡,乡下辖里,里下设保,保下设甲。再现洪山区境内设南乡和北乡。

在民国初期,沿用清末旧制。1927年武昌县进行区划调整,在今洪山区境内设10个乡。

武汉发展最好的三个区(谈谈武汉13个区的来龙去脉)(25)

1934年武昌县进行区划调整,在今洪山区境内设第六区和第七区。其中第六区设26个乡,第七区所设的乡在今洪山区境内的有鲁家乡、驼子店乡、福寿乡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即从1949年10月至2000年,洪山区在武汉市城市化进程中,区划建置不断变化。现在的洪山区,下辖关山、珞南、狮子山等。

1986年以前,洪山区是武汉市的郊区,区域经济以农业为主,1986年武汉市实行新的区划,洪山区定位为以城带郊的新型城区,后又成为中心城区,使洪山区旧貌变新颜,成为全省"两基"工作先进单位。

武汉发展最好的三个区(谈谈武汉13个区的来龙去脉)(26)

青山区

青山位处武汉市中环与外环交通环线圈内,是武汉市东南部交通枢纽中心。同时也是华中地区工业重镇,“国家环保产业基地核心区”。

武汉发展最好的三个区(谈谈武汉13个区的来龙去脉)(27)

历史上青山境域隶属变迁频繁。西周时期为鄂国领地,周夷王时一度属楚,秦统一中国后为南郡辖地。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属江夏郡沙羡县;东晋太元三年(公元378年)改沙羡县为汝南县,属之;隋开皇九年(公元589 年)改汝南县为江夏县。

清康熙《江夏县志·疆土篇》记载: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尾亘长湖,首枕大山,山下有矶,曰青山,又有青山口、青山铺、青山矶之称。

武汉发展最好的三个区(谈谈武汉13个区的来龙去脉)(28)

民国元年(1912年)改江夏县为武昌县,青山境域先后为其第八区、六区、五区。

民国38年(1949年)6月,武昌县全境解放,青山境域为县辖二区、九区。

1951年12月,首建武汉市青山区,1952年6月因故撤区;1955年2月再次建区至今。

武汉发展最好的三个区(谈谈武汉13个区的来龙去脉)(29)

东西湖区

东西湖区,地处长江左岸,是古云梦泽的一部分。距今五千多年前,就有人类聚居,从事渔猎和耕耘。

武汉发展最好的三个区(谈谈武汉13个区的来龙去脉)(30)

历史上的东西湖区大部分原属汉阳县地区,在夏初(约公元前2070年间),属荆州。周共和五年(公元前837年),区境属楚。周赧王三十七年(公元前278年),区境属南郡。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区境分属荆州江夏郡沙羡、安陆两县。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区境属江夏石阳。

武汉发展最好的三个区(谈谈武汉13个区的来龙去脉)(31)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区境属曲阳县。西晋永兴二年(305年),境内大部分属沌阳、滠阳两县。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区境并入安陆县。

隋开皇十七年(597年),区境大部分属汉津县。大业二年(606年),炀帝将汉津改为汉阳。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沔州,分汉阳县为汉阳、汊川两县,区境大部分属之。

武汉发展最好的三个区(谈谈武汉13个区的来龙去脉)(32)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境域大部分属夏口厅。民国元年(1912年),夏口厅改称夏口县,辖区属夏口县。

1958年10月,武汉市增设东西湖区行政建制,实行区、局合一的体制。

武汉发展最好的三个区(谈谈武汉13个区的来龙去脉)(33)

蔡甸区

蔡甸区,原名汉阳县,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武汉发展最好的三个区(谈谈武汉13个区的来龙去脉)(34)

商末周初,先隶南国,后属郧国。春秋战国时期,隶属楚国。

秦统一中原时,属南郡。西汉时,北部属安陆县,南部滨长江一带属沙羡县,同属江夏郡。南北朝时,属郢州江夏郡、司州汉阳郡。

唐朝时,先后隶沔州汉阳郡、鄂州江夏郡。十国时,先后属吴和南唐,仍隶鄂州,为汉阳军(领汉阳、汉川)治所。宋初,属荆湖北路汉阳军。

武汉发展最好的三个区(谈谈武汉13个区的来龙去脉)(35)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汉阳府为汉阳县,属湖北省江汉道。1948年,与沔阳、汉川建立中共川汉沔县委、县政府。

1949年8月,改为汉阳县人民政府, 隶属沔阳专区。1951年,汉阳县改属孝感专区。1959年,划属武汉市。1960年,复属孝感专区。1975年,被划归武汉市为武汉市四个郊县之一。

1992年9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汉阳县,设立武汉市蔡甸区,其行政区域不变,区治仍设蔡甸街。

武汉发展最好的三个区(谈谈武汉13个区的来龙去脉)(36)

江夏区

江夏区原属武昌县,是武汉市的南大门,素有“楚天首县”之美誉。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区,现为武汉市新型城区。

武汉发展最好的三个区(谈谈武汉13个区的来龙去脉)(37)

公元前350年周显王十九年楚置沙羡于涂口(今金口)。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分天下为36郡,沙羡属南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始置沙羡县,为武昌县建县之始,治涂口(今金口)隶江夏郡。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献帝分江夏为两郡,南郡六县,治夏口(今武昌)属吴,以程普为太守。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孙权自公安迁鄂称吴王,将南江夏郡改名为武昌郡。

武汉发展最好的三个区(谈谈武汉13个区的来龙去脉)(38)

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2月,晋灭吴,以武昌郡隶江州。南朝宋朝时期,永初三年(公元422年),以汝南置江夏郡隶郢洲。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汝南县为江夏县,移江夏县治于鄂州城(武昌)。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鄂州为江夏郡治,隶山南道(全国十道)。江夏郡和江夏县同一治地。至德元年(公元756年),恢复鄂州名,隶江南西道。后梁龙德三年(公元923年),江夏县隶属鄂州武昌郡。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改鄂州为武昌郡。

武汉发展最好的三个区(谈谈武汉13个区的来龙去脉)(39)

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改武昌郡伟为清郡,江夏县仍属鄂州。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改鄂州路为武昌路。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陈友谅杀徐寿辉,建国武昌,号”大汉”。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江夏县属湖北武昌府。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李自成过武昌,改江夏县为瑞符县。

武汉发展最好的三个区(谈谈武汉13个区的来龙去脉)(40)

中华民国(公元1912年),为纪念辛亥革命改江夏县为武昌县,寓”因武而昌”之意。

1949年6月10日隶属于大冶专署,1952年5月改属孝感专署,1959年11月划归武汉市郊县。1960年县治移于纸坊镇。1961年4月,复归孝感专署。1965年8月,改属咸宁专署。1975年11月划归武汉市至今。

1995年3月,撤销武昌县,设立武汉市江夏区。

武汉发展最好的三个区(谈谈武汉13个区的来龙去脉)(41)

黄陂区

黄陂是一座有4400年筑城史、1800余年建置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无陂不成镇”的深厚文化积淀,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始称黄陂至今。

黄陂是长江文明和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素有“千年古郡、木兰故里、江北花都、孝信之城”的美誉,拥有盘龙城文化,木兰文化,二程文化、辛亥首义文化四大文化名片。

武汉发展最好的三个区(谈谈武汉13个区的来龙去脉)(42)

距今6000余年的新石器时期,就已有人类在黄陂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

距今4400年的张西湾城址为武汉市迄今发现最早的城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型城址聚落。

距今3500年的商代的盘龙城遗址,是长江流域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古城,被称为“华夏文化南方之源,九省通衢武汉之根”。

武汉发展最好的三个区(谈谈武汉13个区的来龙去脉)(43)

汉属荆州江夏郡西陵县。汉末大将黄祖于此筑城,名黄城。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魏王曹操在黄陂黄花涝置石阳县,为荆州江夏郡驻地,为建置之始。

北周大象元年(579年),以黄城置黄陂县,系合黄城与武湖得名,为南司州驻地。唐初属南司州,为安昌郡郡府驻地。后属淮南道黄州。五代初属吴,后属南唐。

宋属淮南西路黄州齐安郡。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属湖广行省黄州路。明属湖广布政使司黄州府。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属湖北布政使司汉黄德道汉阳府。

武汉发展最好的三个区(谈谈武汉13个区的来龙去脉)(44)

1949年,黄陂属孝感专区管辖。1959年,划归武汉市,1961年划入孝感地区,1983年,黄陂再次划归武汉市管辖。

1998年,国务院同意撤销黄陂县,设立武汉市黄陂区,行政级别为副厅级,享有地级市经济权限,以原黄陂县的行政区域为黄陂区的行政区域。

武汉发展最好的三个区(谈谈武汉13个区的来龙去脉)(45)

新洲区

新洲区,为武汉东部水陆门户。是全国闻名的“双孢蘑菇之乡”“建筑之乡”,享誉荆楚的“教育之乡”和“民间艺术之乡”。

武汉发展最好的三个区(谈谈武汉13个区的来龙去脉)(46)

新洲古为邾城,早在殷商时期就有人群聚居,迄今3000余年。公元前206年,项羽封吴芮在此置衡山国。公元前196年汉高祖以其次子刘长为衡山王,后来刘长叛乱被赐死,衡山国废除,改为邾县。

南北朝时废邾县置齐安郡。隋文帝开皇5年(公元585年),废齐安郡改为黄州,至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改黄州为永安郡,设黄冈县。唐高祖武德3年(公元620年),改永安郡为黄州。

武汉发展最好的三个区(谈谈武汉13个区的来龙去脉)(47)

唐末,由于战乱,纷争割据,黄州城即废,州、府、县衙迁至禹王城,并沿用了黄州之名,因此,才有了今黄州、黄冈之名。黄州故城则被称之为“旧州”。后民间约定俗成称“旧州”为“新州”,一个“新”字期盼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1951年6月建立新洲县,隶于黄冈地区。1983年8月划归武汉市管辖,1998年9月撤县设区,成为武汉市的一个新型城区。

武汉发展最好的三个区(谈谈武汉13个区的来龙去脉)(48)

汉南区

汉南区地处武汉市西南部,三面环水,2012年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并且获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区”、“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

武汉发展最好的三个区(谈谈武汉13个区的来龙去脉)(49)

汉南区古属云梦泽,为楚地。公元前206年后,先后受制于江夏郡的沙羡县、石阳县、沌阳县。

公元606年划归汉阳县。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境内后属湖广布政司武昌府汉阳县。明代洪武九年(1376年)后属湖广布政司武昌府汉阳县。

清代,境内属湖北布政司汉阳府汉阳县。

武汉发展最好的三个区(谈谈武汉13个区的来龙去脉)(50)

中华民国初年(1911年),废汉阳府,置湖北江汉道、政府建道,境内属湖北江汉道汉阳县。中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废道设行政督察区,境内属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蒲圻专员公署汉阳县。

1949年5月前,汉南地区为国民政府汉阳县所辖新滩乡和合成乡,新中国成立后将两乡合并,成立汉阳县新滩区。1956年12月新滩区改称邓南区。

1984年政社分开,设立汉南区(1985年2月18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

武汉发展最好的三个区(谈谈武汉13个区的来龙去脉)(51)

这就是武汉

到处都是历史

哪儿哪儿都是故事

一座充满历史文化

富含底蕴的城市

----------------------------------------------------------------

素材来源:搜狐网

素材整理:汉阳贱三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