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尸和僵尸一起咬人(丧尸赶走僵尸之)

2017年2月14《生化危机6:终章》上映,座无虚席,去年《釜山行》大热,又引起了亚洲丧尸话题。丧尸和僵尸都是恐怖电影的宠儿,看过不少外国丧尸片,回过头看,那些曾经极具中国特色的香港僵尸片也丝毫不落下风。

正值清明节,借此机会追悼一下英叔和已经逝去的充满中国风的僵尸片。

提起香港僵尸片,就不得不提这部开山之作——《僵尸先生》。

也许现在的九五后、零零后对这部非常传统的僵尸片没有什么印象,甚至不知道那个一字眉、腹黑慈爱、一身正气的“九叔”是谁,但是说”正英之后,再无道长”那一刻的情结和现在年轻人说“无胡歌,不仙剑”是一样的。经典占据了我们年华中最好的时光,我的生命中也再也没有更美的时光,配得上那一段经典。

丧尸和僵尸一起咬人(丧尸赶走僵尸之)(1)

除去僵尸这个元素,《僵尸先生》沿袭了功夫片的传统,施展武功、师徒关系、耍宝斗趣,所以常常被分类在“灵幻功夫片”里,也因此有人说 “香港的僵尸电影只是功夫片的借尸还魂”。

丧尸和僵尸一起咬人(丧尸赶走僵尸之)(2)

“用糯米、墨线、桃木剑、黄纸符降制僵尸的民俗传奇手法都被《僵尸先生》统统吸收,并被九叔林正英用极其专业的茅山手法一一施展开来。”

纸、笔、墨、刀、剑意为黄纸、红笔、黑墨、真刀、木剑。

“茅山术”乃中国传说中神秘的道术,施展开来能够驱鬼、降魔,令人心生敬畏。茅山术初时又称“玉女喜神术”,乃巫术,如今早已无此类者。

茅山术发展至今,已颇为成熟,有其自己的教义。 茅山术演变至今,已将佛,道两教许多部分融合为一体,不似初时主要以道派道术为主。茅山术主要将民间中原地区以及苗区流传的黑,白巫术一并纳为己用。修习此派法术者,多以符,咒以及一些佛教密宗法器,借灵异灵力助己行事。

丧尸和僵尸一起咬人(丧尸赶走僵尸之)(3)

黑墨

丧尸和僵尸一起咬人(丧尸赶走僵尸之)(4)

鸡血

丧尸和僵尸一起咬人(丧尸赶走僵尸之)(5)

糯米

《僵尸先生》还吸收了民间传奇风俗,加入了“湘西赶尸”的场景。赶尸也称移灵,俗称吆死人,是中国湘西地区的一种运送在他乡死去的本地人遗体回乡的技法。

法师在尸前带路,不打灯笼,因为他是一面敲打着手中的小阴锣,一面领着这群尸体往前走的,手中摇着一个摄魂铃,让夜行人避开,通知有狗的人家把狗关起来。尸体若两个以上,赶尸匠就用草绳将尸体一个一个串起来,每隔七、八尺远一个,黑夜行走时,尸体头上戴上一个高筒毯帽,额上压着几张书着符的黄纸垂在脸上。

丧尸和僵尸一起咬人(丧尸赶走僵尸之)(6)

赶尸出义庄

《僵尸先生》里的灵异怪类并非全是僵尸,还有一只色诱秋生的女鬼(王小凤饰),女鬼一袭红衣,美艳妩媚,坐轿出场。配乐里清悠悠地唱着“她的眼光,她的眼光,好似好似星星发光,睇见睇见睇见睇见心慌慌。”

丧尸和僵尸一起咬人(丧尸赶走僵尸之)(7)

四小鬼抬轿

尽管当时《僵尸先生》最初是向国外吸血鬼的模仿和借鉴,但是却完全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然而最令我感动的是《僵尸先生》有了自己的世界观。

根据麦克斯在《世界末日求生指南》中的论述,丧尸分为两种,即病毒丧尸和巫毒丧尸。病毒丧尸的理论基础是索拉难病毒侵入人体大脑,使大脑失去思考能力。这就明白了为什么外国丧尸电影通常是爆头,切断联系。巫毒丧尸则是被一种人为的法术召唤的尸体,根据法术的不同其思考能力和行为能力也不同。

无论是丧尸还是僵尸都被都被翻译成“ZOMBIE”,然而丧尸和僵尸并不相同,“僵尸”这个具有中国神秘色彩的传说概念也从未进入主流概念中,外国文化中并没有我们所说的僵尸。

有人简单的区分为“活人变成的是丧尸,死人变的是僵尸”。

然而这只是一种非常粗暴的分法,实际上在《僵尸先生》里,僵尸咬了活人之后,活人也会变成僵尸(这时候需要用糯米驱毒),这就是中国僵尸片里所形成的自己的世界观。《僵尸先生》里九叔曾经简单的说过僵尸的来源。

“人变成坏人是因为他不争气,尸变成僵尸是因为多啖气,但凡人死之前谷气,顶气,翳气到死,他都会留一口气在喉咙那儿。”所以人生前要争气,人死后要断气,否则就会害人害己。

丧尸和僵尸一起咬人(丧尸赶走僵尸之)(8)

除了具有传统僵尸指四肢僵硬,头不低,眼不斜,腿不分,不腐烂的特点外,《僵尸先生》还自创了以呼吸辨别方位(所以要憋气),年头稍微久一点的僵尸眼睛则可接受光线图像。可以说《僵尸先生》里的世界观是不同与西方的却十分珍贵而完整。

电影之外,《僵尸先生》的大获成功,使得港台片商觉得有利可图,掀起了争拍僵尸片的热潮。

“仅1986年下半年就有近10部跟风之作上映,其中较有名气的有袁和平导演的《僵尸怕怕》、黄鹰导演的《茅山学堂》等。严格来说,这些影片虽然故事情节有所变化,但皆未跳出《僵尸先生》和《僵尸翻生》设定的茅山术斗恶僵尸的套路,尽管个别搞笑吓人桥段袭自西方吸血僵尸片,整体却仍是中国传统民俗趣味的体现。

1987年是僵尸题材风头正劲之时,引领僵尸电影潮流的宝禾影业虽然狠尝了几次“僵尸”的甜头,却没有接着抢市,而是拍了一部《灵幻先生》。影片在大玩功夫法术鬼怪魂精之余,惟独没和僵尸沾边,只涉及了另一类民间传说中活人被术士施法控制的所谓“行尸”。

同样在1987年,邓光荣的“影之杰”电影公司制作了一部完全不同于宝禾公司开创的茅山道士施法的新型僵尸片:《猛鬼差馆》。

在香港的僵尸电影中,许多影星都扮演过降妖伏魔的“茅山道长”,比如钟发、陈友,郑则仕、吴耀汉,甚至玩票的名作家倪匡等人。但若论最受欢迎、拍得最多,则当属林正英开篇者“一字眉、冷幽默、身手敏捷、连画符念咒都有款有型”的茅山道长形象最是深入人心。

而作为香港僵尸电影的代表人物,林正英对僵尸片这种令自己声名鹊起的题材确实也情有独钟,为它付出了不少心血。因此,当香港传统的茅山僵尸片由于被众多跟风之作反复模仿毫无创新,以至渐渐失去观众时,林正英为避免香港僵尸电影黔驴技穷、自断生路,拍摄的此类影片在力保不失本土民俗趣味之余,亦开始积极将西方吸血鬼及僵尸融入香港僵尸片中,他于1989年自导自演的《一眉道人》便是其“土洋结合”的最佳范本,该片不仅将民间“养鬼”之说改成“养小僵尸”,道长与小僵尸居然情同父子、共同对敌!

而且大胆引出西洋吸血僵尸,来一场中西大战,影片最热闹新奇之处便是茅山术降不住西洋僵尸,一眉道人无奈之下用炸药爆破,却仍然不能奏效,最终竟是用泥沼困住西洋僵尸,方才大功告成。整部《一眉道人》搞笑刺激,茅山道长与基督教徒的“鸡同鸭讲”、茅山术与西方僵尸斗在一起的新奇效果皆令观众大为受落。影片上映后票房过千万,虽因林正英不计成本、精益求精未能盈利,却打开了香港电影人重新审视本土僵尸电影的思路。之后的1990年,本已山穷水尽的香港僵尸电影再度掀起创作热潮,西风东渐之势亦愈演愈烈。

打响1990年僵尸电影第一炮的,是与林正英共同出身洪家家班的钱月笙、陈会毅,两人合作的《捉鬼合家欢》名为“捉鬼”,实为“收藏僵尸”,鬼倒是有一个,却是忠心耿耿的“鬼仆”。影片最有创意的地方是开篇用现代科学仪器给僵尸做实验,本来很有搞头,可惜没有深入,最终只沦为一个小噱头而已。

林正英在这年也拍出一部《驱魔警察》,从民初走向现代,沿袭了刘镇伟《猛鬼差馆》中警察拍档与尸魔斗法的模式,不过玩的仍是茅山术,算是茅山僵尸片与警察搭档破案两大类型片的综合体。至于擅长中西混合的刘镇伟,在稍后的《尸家重地》中,表面看来似乎向本土传统僵尸片取经,并夹以盗宝情节,实质上却是借僵尸题材调侃政治。影片中的千年僵尸居然是秦始皇,而且仍如生前一般桀傲张狂。一群人在舞台上假扮荆轲、王昭君胡搞乱唱、意图接近秦尸然后灭之的桥段,充满戏谑,实是刘镇伟喜剧风格的最佳体现!

其实,若论香港的僵尸片中将民俗传统与西洋吸血僵尸结合得最为荒诞的,应首推陆剑明导演的《僵尸医生》。影片从医生林保怡在英格兰与女吸血鬼陈雅伦在一夜风流时被咬,事后回港逐渐呈现西方吸血僵尸症状:如惧怕阳光、贪食患者鲜血,喜着黑色斗篷、晚上睡觉甚至如蝙蝠倒悬粱上等等,好在那女吸血鬼又运功将他治好。孰料此时吸血鬼伯爵赶到香港,于是众人与其在医院展开血战,眼看不敌之际,林保怡等三名男医生竟然被刘、关、张蜀汉三杰附身,最终战败西洋吸血僵尸!看到此处,不得不佩服编剧信马由缰的超强想象力,但如此单纯为搞笑而搞笑的荒诞不经,观众似乎并不买帐。相比之下,倒是德宝公司制作的完全西洋化的吸血鬼电影《一咬OK》在1990年的几部僵尸片中最受欢迎,林子祥所饰的吸血鬼李伯爵,身处欧洲古堡,身着黑色礼服,如西方哥特文学中的贵族吸血鬼一般优雅,影片情节亦是有吸血、有惊情,有恶斗、有浪漫,颇得西方吸血鬼影片神韵,只是少了些惊恐怖的气氛罢了。这与之前香港的僵尸电影只顾胡乱抄袭和盲目嫁接,却从不理会西方吸血鬼与僵尸原来有本质不同的做法大相径庭,可称得上香港僵尸片向国际化靠拢的一次大胆尝试。

尽管1990年香港僵尸电影的创作呈现出多元化格局,有的甚至完全放弃了本土茅山术的传统套路,但总的来讲,反映并不如人意。太多的粗制滥造使得观众对这类题材已经开始厌倦漠然,再加上王晶的赌片和稍后徐克的武侠片开始大行其道,电影片商闻风而动,都改拍赌片和武侠片去了,一时间当年极受欢迎的僵尸题材竟鲜有人再敢涉及。

而事实上,此时僵尸电影确实已积重难返,可怜只剩下林正英独撑大局,虽然又拍出如《非洲和尚》这等集茅山法术、异域风俗、喜剧名片《上帝也疯狂》的非洲土著,以及善良的僵尸祖宗大战非洲巨人等诸多精彩桥段的创意之作,但最终无力回天。因此,这之后的作品无论是回归本土茅山僵尸片的《僵尸至尊》、《新僵尸先生》、《音乐僵尸》、《湘西尸王》,还是如《一咬OK》一样完全效仿西方吸血鬼电影的《一屋哨牙鬼》都不可避免的接连票房败北——待到1993年,港台跟风武侠片的热潮风起云涌之时,香港的僵尸片却彻底陷入绝境。

不过,俗语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20世纪90年代中期,僵尸题材虽然在香港大银幕上几近绝迹,却在电视荧屏上继续“苟延残喘”,而这依然要归功于“僵尸道长”林正英的不离不弃。1995年至1997年,他与亚视合作拍摄的《僵尸道长》系列剧集,收视率非常理想,令他看到了体现本土民俗趣味的茅山僵尸片还是大有市场的。谁知就在林正英欲再接再厉、准备接拍《僵尸道长》第三部时,却因肝癌于1997年病逝。这位平时素来低调的“老实人”(蔡澜语)的死讯一公布,香港电影界皆惊,痛惜之余,不免哀叹香港自《僵尸先生》以来创立的只用土法特技及功夫杂技便可营造惊人视觉效果、且具有黑色喜剧风格的茅山僵尸片,在林正英仙逝后恐怕真的要失传了。

丧尸和僵尸一起咬人(丧尸赶走僵尸之)(9)

事实似乎正是如此,且看90年代末期至新世纪之初,香港银幕上倒是又出现了类似僵尸电影的《生化寿尸》(叶伟信导演)和《生化特警之丧尸任务》(郑伟文导演)等片,不过它们的主干情节模仿的皆是西方电子游戏《生化危机》,至于什么生化寿尸、丧尸也都是舶来品,主要是靠病毒感染,面目狰狞凶残吓人或可与中国本土僵尸有一拼,但严格来说,其实与僵尸片根本无甚关联。而在电视荧屏上,亚视在林正英死后,放弃制作传统民俗的《僵尸道长》,转而拍摄完全借鉴西方吸血僵尸家族体系的现代灵异剧《我和僵尸有个约会》,剧情则是中西合璧,主题较之以前完全娱乐性的僵尸片更有深意,讲爱与拯救,再加上制作精良,表演出色,结果大受欢迎,连亚视的死对头、无线电视台的老板邵逸夫都大度的夸《我和僵尸有个约会》拍得好看呢。但尽管如此,该剧拍到第二部便开始收视下滑,并且这股“西风东渐”的僵尸题材也并未因此延伸到大银幕上来。”(此大段摘自"香港大尸代"——浅谈香港僵尸片的来龙去脉)

其实说起香港僵尸片的没落,经历过的人自然会有满腹话语,对老港片、对僵尸片、对英叔的怀念也可称得上是对八九十年代的情结。还记得每当遇到怪力乱神之事,只要看见英叔,就会觉得十分安全。我知道这种感觉下一代不会再有了,因为英叔对于他们已经是过去了,除非机缘巧合,他们能够看到那些年的僵尸片,否则这只是留在上一代人心里珍贵的怀念。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宿命,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经典。只是哪一天我们开始以拍出好的舶来品、好的丧尸片为傲的时候,我希望能再看一眼有着浓郁中国风的僵尸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