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发源地(古老的仡佬族)

古老的仡佬族

仡佬族发源地(古老的仡佬族)(1)

仡佬族即中国古代“僚人”聚居在贵州省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散居在贵州省西部的织金、黔西、六枝、关岭等20多个县,少数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文山、富宁、马关等县。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仡佬族人口57.94万。仡佬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节庆、礼仪食俗、传统节日大体与汉族相同。

一族源迁徙

仡佬族是贵州的古老民族。与古代的“濮”、“像僚”人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商、周、西汉时期,始有“百濮”或“濮”的称谓,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称“濮”“僚”或“夷僚”。隋、唐以后,则称“仡僚”、“葛僚”、“革僚”等,解放以后统称仡佬族。

毕节境内的仡佬族,多是在清代中叶以后因躲避灾荒或经商等原因陆续由邻县迁入。有高、刘、陈、张、赵、余、李、龙、杨、金、王等11个姓氏。分布在普宜、朱昌、阴底、鸭池、燕子口、龙场营等乡(镇)及毕节城区。

二、语言文字

仡佬语属汉藏语系。作词头,“把”(ba )没有独立的单一文字。作词尾,由于长期与其它民族交错杂居毕节境内仡佬语的特点,现在能讲本民族语言人已经很少,日常生活中均通用汉语。

三、居住环境

境内仡佬族居住之地,多在边远高寒山坡地带。住房的结构和建筑材料,大体与邻近的汉族族相仿。住房一般分三间,中间为堂屋,不住人,两边为卧室和厨房。山地以茅草土墙居多。少数在坝区的,为木板结构的瓦房。个别特别贫困的,住的是树条、树枝等编织成的“篱笆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仡佬族的生活条件也随着不断改善,砖墙平房代替土墙茅草的逐年多起来了。

四、饮食嗜食

仡佬族主要从事农业。农作物以玉米为主。也种植水稻、小麦及其它作物。饮食以玉米为主,辅之以大米、小麦及蔬菜类。仡佬族对糍粑特别爱好,逢年过节,走亲串戚,婚丧嫁聚以及追荐祖先等场合,都要打上糯米糍粑。

仡佬族爱饮酒,有宾客来家,必置酒盛情招待,无酒则觉得脸上不光彩。清《大定府志 文微五》“……古……传至把幕腊,男女好饮,饮必酩弗已,一卧数日方起”的记载。古代,仡佬族盛行饮咂酒,所制咂酒,是将粮食蒸熟后,拌上药曲放入坛内,严加密封,待年节喜庆日款待宾客时,去封开坛,用泡木筒或空心细竹杆插入坛中,先宾后主,先长后幼,一一吸饮,边饮边掺水,使酒水与坛口保持一样齐。

仡佬族发源地(古老的仡佬族)(2)

五、服饰

古代的仡佬族,男女皆穿裙,用布一幅围于腰际,无褶皱,有如桶状,谓之“桶裙”。原料有布的,有羊毛的,各地桶裙长短不一,颜色各异。妇女上衣短仅及腰,袖背上绣鳞状花纹,也有穿长衣的,有的在短衣外罩前短后长的无袖长袍,质料有葛、麻、羊毛、棉布、丝等,脚穿勾尖鞋。男子多穿对襟短衣,无论男女皆“科头”,即不戴冠巾,但有些女子“以青线扎发而束之,青布为袋以括发,加海巴(即海贝)其上火饰”。近代以后,男女服饰皆同于汉族。

六、婚姻

仡佬族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旧时多为父母包办婚姻,以姑表或姨表亲占多数,一般不与外族通婚,同宗不开亲。

仡佬族说亲,由男家委托一亲戚带上礼物到女方家去做媒,如果男女双方“八字”相投,则可订亲。婚期由男方择定。结婚之日,新娘要步行到夫家,但不与新郎同宿。三天后,新娘与送亲人一道返回娘家,住上两三个月,再由男方请人将新娘接回,这才正式建立夫妻关系。

解放后,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深人人心,仡佬族的婚姻观念和状况有了很大改变,自由择偶的越来越多,与其它民族联姻的也不少。

七、丧葬

仡佬族的丧葬习俗颇具民族特色。当老人病危时,要请本民族“道士”祷祝,扎一个纸糊老虎头,用五色线装饰好放人簸箕中,道士不停念咒祈告,求病人“还魂”早脱病魔。老人弥留之际,由长子扶坐在床上落气。一般办丧事都要跳“踩堂”,富裕人家还要打戛杀牛大肆操办。跳踩堂时,男女各列一行,男的手中拿碗,女的一手拿火把,手拿瓢,在笙鼓伴奏下,绕棺边跳边唱,用脚蹉地,还不时发出“啊呵,啊呵”的呼喊。女子边用瓢舀甜酒倒入男子碗中,并不时撮泥土撒入碗内,男子则将碗内带泥土的酒一齐喝下。

仡佬族有岩穴葬、悬棺葬的习俗传说,清末以后,全都改为棺殓土葬。埋葬有“横埋”与“倒埋”两种方式,倒埋即头朝山麓,脚向山顶;还有一种倒埋方式,即头朝下脚朝天,其原由是说,仡佬族的先民是这里开荒辟草的创始人,倒埋后,死者可以永远看到这块土地,横埋的意思则是使鬼魔不能回家,保佑后人平安。埋葬时不丢买路钱。安葬后一般不立碑,而在坟墓旁栽树作纪念。

八、传统节日

仡佬族的传统节日很多,有过年节、元宵节、三月三、五月十三敬马王菩萨、七月初六过小年、八月十三祭山神、十月初一、吃新节等。还有在某些特殊日子也要举行过节仪式。这当中,要数过年节和吃新节最为隆重。

过年节

除夕之夜,家中要备办丰盛的酒肴祭供祖先。用十二根楠木或肤盐木扎成四方形篱笆垫作为“供台”,放在后边二檁檐上或卧室门口,上面放酒肉、糯米糍粑。糍粑的个数,有的在大粑上叠九个小粑,有的小粑个数照三代内祖先人数计算,有的大供大粑两个(称为雌雄二粑)。装糍粑的工具,主要用木方盘,要在大糍粑四角各捏上小耳粑,三天后把四角小耳粑取下丢地上让小孩们争抢,表示祖人已经回去。然后把大粑切碎煮甜酒吃,外人和媳妇不能吃。有的地方要杀鸡在屋后右檐柱下,俗称供“明沟菩萨”,祈保一年平安及生产丰收。正月初一黎明前要到井边挑鲜水做饭敬祖人,正月初二日全家喝甜出酒水,喝完后背起糍粑、腊肉送祖人出门。初一到十五,男女青年组织进行打《蔑鸡蛋”、玩磨磨秋、踢毽子等体育游戏活动。人口较多的村寨还要唱“地戏”(跳神)。正月间的头一个申(猴)日。由一个小孩背一缸酒和六七斤熟豆芽,放到村外的大树下,由大人喝酒,小孩吃豆芽,表示敬奉开天辟地祖先。

三月三

敬山神土地或寨门土地,要准备酒、肉、饭和公鸡、香蜡纸烛等物,由村寨中长者率众祭祀。

吃新节

七月或八月的头一个巳(蛇)日,秋收在望之时,是仡佬族的吃新节。届时,男女穿上盛装,由寨老率领到村寨附近的田地中去摘谷,将六穗谷子挂在神龛两侧,神龛中央放一个直径为1尺5寸的大糍粑,在粑左侧放包谷,右侧放粑捏成的犁、耙,粑上放酒,包谷上放肉。由寨老主祭五谷六神。祈求保护五谷丰登,然后集体会餐。有的地方由各家摘新谷炒干春米煮饭连同酒、肉上供,用马匙献饭。有的地方吃新节为三天,第一天各家自己祭食,第二天集体食用大家共同摘谷春米做成的新米饭,第三天将剩余食物再次会餐。吃新节期间,所用谷物可以随意到任何一家田中去采摘。

十月初一

家家都要打糍粑敬牛王菩萨。用糍粑捏成两个圈套在牛角上,再将“野菊花”(野生草本植物)花套在上面,牵牛喝水后再取糍粑给牛吃。这一天要让牛休息。

九、民间文学

仡佬族民间文学都是用口头形式流传下来的。有传说、故事、诗歌、神话等。如世代相传的《洪水朝天》、《竹王的传说》等故事,多与其它民族同类神话传说类似。其它如歌颂仡佬族人民智慧、勤劳,揭露统治阶级凶残奸邪等内容,长期为人们津津乐道。诗歌有古歌、打闹歌、哭嫁歌、情歌等类,比较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不同时期仡佬族人民的生活状况。

十、信仰与禁忌

仡佬族信鬼信巫,《周书.异城志》说:“....俗畏鬼神,尤尚淫祀(对祭祀很喜欢),祀巫祝,至有卖其妻孥尽者,乃自卖以祭祀焉”。人若生病,则请本民族道士祷祝。

过年时忌扫地、下生(蒸或煮生的食物);春节三天内,媳妇不能上楼;过年时不能把脏水泼在门外、不准动土等。

仡佬族发源地(古老的仡佬族)(3)

来源于《毕节县志》,图片来自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