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

导读

在城镇化、现代化建设背景下,传统村落正面临着数量急剧下降、传统物质和文化正在消亡、“建设性”破坏和“千村一面”以及难以与现代化生活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发展困境,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传统村落形成的本质缺乏深刻认识和理解,从而使得传统村落在继承发展中呈现“断裂性”创造或“停滞性”模仿状态。

摘要选题来源于团队重大国家社科项目项目“西南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18ZDA161)”。本文跨自然地理学与人居环境规划营建学科(园景、城规、建筑三位一体)领域,在充分论证自然地域环境是影响传统村落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的“定型阶段”根本原因的前提之下,在自然区划基础上,以人类对生产生活三大追求作为切入点,从生存环境、选址环境、人居环境,分别对传统村落的三种类型进行归类,以期分别作为开展传统村落修复保护整治工作前的生存环境评估基础、促进传统村落发展建设工作前的建设空间潜力评估基础、继承发展传统村落及建筑形态工作的形态规律及发展趋势基础。

关键词四川省;中国传统村落;自然地域;村落类型;人类生产生活追求

研究重点与难点

研究重点在于研究传统村落及其所从属自然地域的关系,并进行归类。

从宏观自然环境出发,分别研究生产环境、选址环境、人居环境对应的传统村落的中微观的地域分布与受损程度、空间规模与布局形态、传统建筑结构形式与材质差异及两个层面间关联,从而进行归类。

研究难点在于跨自然地理学科,并从宏观到微观多维度视角相结合研究。

运用自然地理学科工作研究方法和内容,收集宏观自然地理学科及中微观传统村落两个层面的数据与资料,思考分析找出联系并进行归类。

本篇主要分为现阶段研究进展、研究对象与内容、自然地域是传统村落定型的根本影响论证、四川省自然地域及传统村落格局、各区自然地域及传统村落特征[本篇仅以四川盆地大区(I)分析]、四川省传统村落类型归类五个内容简述文中研究工作。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1 研究对象

由于四川省自然灾害频发,具备地势地貌、水文条件、气候条件、土壤植被等自然环境繁杂性的特点,必然使得传统村落呈现更加立体化、地域化、多样化的物质层面形态,也使得四川省传统村落更加具有研究价值。

因此,本次研究选择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于2012-2019年发布的五批“中国传统村落”(以下统称“传统村落”)中分布于四川省的333个传统村落及其从属自然地域环境作为研究对象。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1)

图1 四川省中国传统村落分布及核密度分布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1.2 研究内容框架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2)

图2 研究框架(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二、现阶段相关研究进展

在对四川省传统村落、自然地域与传统村落类型、自然地域区划的进展综述后,发现相关研究呈上升趋势,其中以个案研究为主,缺少地域层面相邻区域的对比研究,使得其缺乏自主性的继承发展方案。另外,自然地域与微观传统村落的关联度层面研究,更加偏向于对传统村落布局、内部空间与建筑形态的总结,缺少实际层面的指导意义。并总结了罗开富、 黄秉维、任美锷等前辈的自然区划方案的特点作为本次区划的基础。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3)

图3 以“四川”和“传统村落”作为主题词检索到的总文献数量变化图(图片来源:知网生成)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4)

图4 以“自然地域”、“自然地理”、“自然环境”与“传统村落类型”作为主题词检索到的总文献数量变化图

三、自然地域是传统村落定型的根本影响论证

在进行综合研究基础上,发现传统村落物质空间形态在早期发展阶段已经“定型”(表1,早期发展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其形成与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受到“自然环境”与“经济文化环境”两方面的差异化影响,其中,相比于“经济文化环境”,“自然环境”是传统村落整体“定型阶段”的根本原因(表2):

在不同“自然地域”影响下——传统村落的生产模式、选址、空间结构和布局、物质形态、功能、空间组合以及建筑形态与材质等比较偏中微观物质层面的分异内容已经基本定型;

而“经济文化环境”——更加偏向于对村落数量集聚及村落和建筑装饰细节、风俗习俗等更加微观物质和非物质方面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发现传统村落“定型阶段”的直接原因主要是由于——围绕不同自然环境中,人类为了追求更易稳定生存的环境、更利建设发展的选址、更适宜居住的环境等所进行的物质建设(图5)。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5)

表1 村落起源到早期发展及人类追求的四个阶段(表格来源:笔者自绘)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6)

表2 自然环境与经济文化环境对村落的主要影响(表格来源:笔者自绘)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7)

图5 人类对生活生产的五大追求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由于本文界定为自然地域下的传统村落类型研究,因此,从自然地域视角,在生存环境、选址环境、人居环境三个方面,研究传统村落及与其所从属自然地域环境的关系,从而进行类型归纳,使得研究更加实用。

四、四川省自然地域及传统村落格局

4.1 四川省自然地域格局

结合自然地理学科所涉及的研究内容,对四川省自然地域10个小项进行综合分析(图6),以及现有经典自然区划的四川省方案及研究方法(图7),得出本次研究的自然地域区划格局(图8)。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8)

图6 本文四川省自然环境的研究内容汇总(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9)

图7 自然地理学科前辈的四川省自然地域区划方案及研究方案(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10)

图8 本文所用四川省自然地域区划方案(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分成5个自然地域大区及17个小区(图8),相邻自然地域各区间拥有较为明显的自然环境差异性,区内用于相似自然环境,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4.2 四川省传统村落格局

(1)传统村落受损情况

四川省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自然灾害对于传统村落的影响时刻威胁着其生存环境的稳定。主要分为全村损毁性破坏、房屋积累性损坏、村落基建破坏、基本完好四种受损类型(图9依次从左到右)。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11)

图9 传统村落受损情况概况(图片来源:笔者自摄)

(2)传统村落布局形态及空间规模

①分布密度

分布密度(图10)是指村落建筑在空间中的分布的疏密程度,分为稀疏布局和紧凑布局两种模式,会因为村落的生产模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特征,如以畜牧业为主的村落,分布密度较为稀疏(如甘孜州白玉县边坝村),以农业为主的村落,分布密度较为紧凑,并且根据土壤的肥力,稀疏和紧凑程度会有所区别。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12)

图10 四川省传统村落分布密度特征(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②集散状态

集散状态(图11)是指村落建筑布局的集中和分散布局的状态,分为分散布局、集中布局两种模式,其产生的原因,主要受到水文地貌组合所产生的适建用地和土壤植被中生产资源的影响,其中,坡度是决定村落分散还是集中布局的最主要因素。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13)

图11 四川省传统村落集散状态特征(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③平面形态

平面形态(图12)是指村落整体在平面空间中所呈现出来的形态。按规模从小到大分为点状布局、块状布局、团状布局、面状布局、片状布局、线状布局、带状布局七种模式,不仅反映了空间布局形态还反映了村落空间规模大小,其产生差异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水文地貌组合下所生成的适建用地的面积、坡度、形态,一般而言,适建用地面积越大、坡度越平缓,村落的平面形态越大,适建面积形态有一定程度决定了村落布局形态。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14)

图12 四川省传统村落平面形态特征(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3)传统村落建筑形式及材质

四川省随自然地域差异传统建筑主要为10种传统建筑,即穿斗式、夯土式、锅庄式、碉房式、崩科式、垒土式、闪片式、瓦板式、土掌房式、 井干式传统建筑(图13)。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15)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16)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17)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18)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19)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20)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21)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22)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23)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24)

图13 四川省传统村落建筑形式及材质特征(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4.3 自然地域、人类追求、传统村落三者关系

(1)传统村落地域分布与建筑受损程度受到生存环境的影响

生存环境主要表现为自然灾害环境,影响传统村落地域分布与建筑受损程度,主要为滑坡灾害、泥石流灾害、地震灾害、洪涝灾害等自然环境的影响。

(2)传统村落布局形态与空间规模受到选址环境的影响

选址环境主要表现为水文地貌与土壤植被环境,影响传统村落布局形态与空间规模,主要为大地构造、水文条件、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生产资源)等自然环境的影响。

(3)传统村落建筑结构形式与建筑材质受到人居环境的影响

人居环境主要表现为气候条件与土壤植被环境,影响传统村落建筑结构形式与建筑材质,主要为气候、降水量、气温、土壤植被(建材资源)等自然环境的影响。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25)

图14 自然地域、人类追求、传统村落三者关系(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五、各区自然地域及传统村落特征

选取本文分析中的四川盆地大区(I)为例。

5.1 生存环境与传统村落——大地构造、自然灾害与村落地域分布、受损情况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26)

图15 四川盆地大区(I)地震(左上)、洪涝(右上)、泥石流(左下)、滑坡(右下)灾害与传统村落分布图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27)

表3 近些年四川盆地大区(I)中遭受自然灾害的中国传统村落(表格来源:笔者自绘)

5.2 选址环境与传统村落——水文地貌、土壤植被和村落布局形态、空间规模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28)

图16 四川盆地大区(I)水文(左下)、地貌(右下)与传统村落分布图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29)

图17 四川盆地大区(I)土壤(左)、植被(右)与传统村落分布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30)

表4 盆北低山丘陵小区(I1)传统村落适建用地与水文地貌特征(图片来源:谷歌地图,笔者自绘)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31)

表5 盆中南丘陵小区(I2)传统村落适建用地与水文地貌特征(图片来源:谷歌地图,笔者自绘)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32)

表6 盆西平原小区(I3)传统村落适建用地与水文地貌特征(图片来源:谷歌地图,笔者自绘)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33)

表7 盆西平原小区(I3)传统村落适建用地与水文地貌特征(图片来源:谷歌地图,笔者自绘)

5.3 人居环境与传统村落——土壤植被、气候条件与建筑形式、材质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34)

图18 四川盆地大区(I)气候(左)、年降水(中)、年气温(右)与传统村落分布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35)

表8 盆北低山丘陵小区(I1)气候条件与建筑结构形式及建筑材质特征(表格来源:笔者自绘)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36)

表9 盆中南丘陵小区(I2)气候条件与建筑结构形式及建筑材质特征(表格来源:笔者自绘)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37)

表10 盆东平行岭谷小区(I4)气候条件与建筑结构形式及建筑材质特征(表格来源:笔者自绘)

六、四川省传统村落类型归类

6.1 基于对生存稳定性追求的传统村落自然地域类型

传统村落生存环境是保障其是否可以长期稳定存在的最根本条件。

——对该类型归纳从两层面出发进行:

一是从自然地域层面中的生存环境出发,从自然灾害层面对灾害发生类型进行归纳;

二是从传统村落层面中出发,归纳四川省传统村落的受损程度类型。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38)

图19 基于生存稳定性追求的传统村落自然地域类型归纳技术路线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1)自然地域层面:灾害发生类型归纳

在前述自然地域区划基础上,根据对四川省灾害类型综合分析,得出彼此之间的联系,并按破坏程度从强到弱划分灾害类型。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39)

图20 四川省自然灾害主要灾害及其与不同伴生灾害关系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40)

图21 四川省自然灾害类型分布(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2)传统村落层面:受损程度类型归纳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41)

图22 四川省传统村落受损程度类型分布(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3)灾害发生类型与传统村落受损程度类型关系及归类

按着自然灾害对于传统村落的影响程度及性质,叠合统一,得出基于对生存稳定性追求的三种传统村落类型。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42)

图23自然灾害与传统村落受损程度关系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43)

图24 四川省传统村落生存稳定自然地域类型分布(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6.2 基于对选址适建性追求的传统村落自然地域类型

传统村落选址环境是影响其未来在空间上是否具有发展潜力的根本条件。

——对该类型归纳从两层面出发进行:

一是从自然地域层面中的选址环境出发,从水文地貌层面对适建用地类型进行归纳,从土壤植被层面对生产资源类型进行归纳;

二是从传统村落层面的空间规模与布局形态出发,从传统村落分布密度、平面形态、集散状态三个维度出发,对传统村落布局形态类型进行归纳。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44)

图25基于选址适建性追求的传统村落自然地域类型归纳技术路线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1)自然地域层面:适建用地-生产资源类型归纳

根据水文与地貌之间所组合成的适建用地,以及土壤植被中的生产资源的综合,最后得出自然地域层面的8种适建用地-生产资源类型。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45)

图26 水文与地貌组合及作用下的适建用地关系(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46)

表11 水文地貌组合与适建用地位置、面积、坡度、形态关系(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47)

图27 四川省适建用地类型分布(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48)

图28 四川省生产资源类型分布(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49)

图29 四川省适建用地-生产资源类型分布(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2)传统村落层面:布局形态-空间规模类型归纳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50)

表12四川省传统村落布局形态类型分布(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51)

图30四川省传统村落布局形态类型分布(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3)适建用地-生产资源类型与传统村落空间规模-布局形态类型关系及归类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52)

图31 适建用地-生产资源类型与传统村落空间规模-布局形态类型关系(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53)

图32 四川省传统村落选址适建自然地域类型分布(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6.3 基于对人居适宜性追求的传统村落自然地域类型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是决定其未来物质形态继承性发展方向的直接条件。

——对该类型归纳从两层面出发进行:

一是从自然地域层面中的人居环境出发,从气候条件层面对气候降水类型进行归纳,从土壤植被对建材资源类型进行归纳;

二是从传统村落层面的建筑形式与建筑材质出发,从传统建筑整体形式、建筑组合、墙体厚度、平斜屋顶、开窗设置五个维度出发,对传统村落建筑形式类型进行归纳,从墙体材质、屋顶材质两个维度出发,对传统村落建筑类型进行归纳。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54)

图33 基于人居适宜性追求的传统村落类型归纳技术路线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1)自然地域层面:气候降水-建材资源类型归纳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55)

图34 四川省气候降水类型分布(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56)

图35 四川省建材资源类型分布(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57)

图36 四川省气候降水-建材资源类型分布(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2)传统村落层面:建筑形式-建筑材质类型归纳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58)

图37 四川省传统村落建筑整体形式类型分布(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59)

图38 四川省藏区人文类型分布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60)

图39 四川省传统村落建筑组合类型(左上)、墙体厚度(右上)、平坡屋顶(左下)、开窗设置(右下)

(3)灾害发生类型与传统村落受损程度类型关系及归类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61)

图40 气候降水-建材资源类型与传统村落建筑形式-材质类型关系示意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62)

图41 四川省传统村落建筑对炎热气候的应对策略(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63)

图42 四川省传统村落建筑对潮湿气候的应对策略(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64)

图43 四川省传统村落建筑对寒冷气候的应对策略(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四川第四批传统村落(第59期毕业纪)(65)

图44 四川省基于人居适宜性追求的传统村落自然地域类型分布(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研究工作价值

·可作为开展传统村落修复保护工作前的生存环境评估基础;

·可作为促进传统村落发展建设工作前的建设空间潜力评估基础;

·可作为继承发展传统村落及建筑形态工作的形态规律发展趋势基础。


图片来源及原文信息:

[1]席若溪.自然地域视角下四川省传统村落类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21.

文案:席若溪

编辑:杨明兴

校核:何思亮、朱知麟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城市形态学研究团队所有,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