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鸿清认为教育中什么最重要(茅卫东真正的教育)

吴鸿清认为教育中什么最重要(茅卫东真正的教育)(1)

今天,真正的教学相长,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一起,通过平等对话、独立思考,共同以批判性眼光看待所学知识、看待自己和社会,在相互的思维碰撞中完成对自己的启蒙。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八个字估计每一个上过学的人都耳熟能详。如果再加上“授之以渔、导之以行”,可能许多人会认为,这就是对教育最简洁的概述。其实不然。

个人以为,这十六个字只是对传统教育的概括。

我所理解的中国传统教育,是指通过学校和社会的引导,让人——不仅仅是学生——知晓社会通行的规范,顺从社会既定的秩序。说白了,就是让大家都成为一个“听话”的人。在此前提下,每个人又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现实社会中谋取个人利益乃至家族利益的最大化。

这种传统教育,肇始于秦朝,全面推行的时间可以追溯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代,延续千年,至今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曾与不少同仁交流此话题,大多数人一开始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教育,可不就是这样子吗?”

传统教育是这个样子,而现代教育真的不只是这个样子。

现代教育,自然不否认教育的社会属性,即把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但是,当社会由集权专制形态进步为民主自由状态时,教育就多了一个属性,即教育的个人属性。这几年,不少家长和老师讲的“让孩子成为他自己”“遇见最好的自己”其实已经包含了教育的个人属性这层意思,只是许多人并不十分清楚。

对比来说,教育的社会属性强调的是个体对社会规范的遵从,教育的个人属性强调的是个体对自我的认知;传统教育强调的是个体与社会的一致,现代教育则直面个体与社会的冲突;传统教育通过引导甚至强迫个体服从来达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现代教育则引导个体批判性地看待自己与社会,鼓励个体通过自己的理性思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与社会共处的模式。

说得更直白些,传统教育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

它告诉学生:这个社会就是这个样子的,所以你必须如何如何。现代教育告诉学生:这个社会是这个样子的,你愿意选择以什么样的方式和它共处?你能够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吗?为此,你要做哪些准备?

传统教育还是一种“思考”缺位的教育。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授之以渔、导之以行”这些做法都没有错,但所有的这些做法,都只是告诉学生已有的东西,然后让学生理解接受进而身体力行。传统教育缺少对社会的反思与批判,缺少对个体存在意义和价值的省察,甚至不希望个体有明确的自我主张。

吴鸿清认为教育中什么最重要(茅卫东真正的教育)(2)

由此观之,教育虽被称为“百年大计”,却一直缺少批判性思维训练、缺少哲学启蒙实在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此所谓“现实的都是合理的”。

但,事出有因不等于这件事情就一定有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有些事情已经让人们深恶痛绝但还能够继续存在,也不等于它们就获得了永久豁免权。

“存在即合理”在黑格尔那里的完整表述是:“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这里有“存在即合理”的意思,同样还有合理的东西终会成为现实的意思。

比如,让学生在知晓社会规范的同时学会思考,学会批判性地看待这个社会,看待自己的存在与发展。这,应该是现代教育的应有之义,因为这是“合理的”。

回望过去,即使在以顺从为最高追求的传统教育中,也还是有人坚持仰望星空,甚至不惜为此丢掉思考的武器——那颗高贵的头颅。现代教育,理当保护这些火种,并激发出更多的思维火花,最终将孩子们从学习机器这一不幸状态中解放出来。

换个角度说,人之为人,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人会思考。

荀子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人能群而彼不能群。”这个解释是错误的。自然界中,和人一样选择群居的动物很多,但唯独人进化出如此发达的思维能力。

与很多动物相比,人又很脆弱。有人因此说,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此言甚是绝妙。人之思考,不仅仅是知道如何获取食物,如何建造安全的藏身之处,如何制造工具和武器,人之思考,还在于人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意识到思维与肉身的分离。这种物我两分意识的产生带给人的首先不是快乐而是惊慌,但这正是人摆脱动物性本能对自身绝对控制的开始。

认真想一想,人真是一个奇妙的物种,既能探究包括自身在内的宇宙万物的起源,又总是以自身利益为中心对万物作出是非善恶的判断,还要为自己必将终结的生活赋予意义。

那么,不会思考,没有思考的习惯,以自身物质利益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其实就是没有脱离动物状态。这样的人,很容易选择“有奶便是娘”。为了活下去,有的人什么都可以干。活下去又是为了什么?没有为什么,就是要活着。这种状态,余华的小说《活着》有非常生动的刻画。

从这个角度说,经常使用“存在即合理”来解释生活的不如意,然后选择无所作为的人,或许可以被理解为自我终结者——他们自动选择了停止思考,只为了让肉身安心活下去。

遗憾的是,“想那么多干嘛”恰恰是许多教育者的口头禅。相比应试技巧,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对许多老师和家长来说是如此陌生和遥远。

吴鸿清认为教育中什么最重要(茅卫东真正的教育)(3)

怎么办?

过去,有句教育名言“教是为了不教”。

这两年,这句话被改成了:“再好的教育也比不过受教育者的自我觉醒。”而我一直在思考,为人父母、为人师者,大家真的完成了自我觉醒吗?

我的结论是悲观的,因为我从太多的为人父母、为人师者那里听到了这样的话:“考试怎么办?”“想那么多干嘛?”甚至于,太多的人只愿意“知其然”——这是生活需要,而无心“知其所以然”。他们把深层次思考看成是“吃饱了撑的”。

所以,在我看来,当务之急,与其说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哲学启蒙或者说世界观、人生观的引导,不如说是为人师者、为人父母者自己如何完成自我启蒙。

历史上的所谓启蒙运动,是指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上面这段文字是对启蒙运动的一个经典解释。我同意“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但不十分赞成人的不成熟状态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这样的分析。我认为,长期浸淫于传统教育的人,如果没有新的思想资源介入和刺激,很难自我启蒙。这不只是没有勇气,更是没有意识运用自己的理智。

传统教育有三大绝招:

第一招,你不行,打掉受教育的自信!想想从小到大我们学习的那些榜样和楷模,不就是拐着弯说我们不如人家吗?

第二招,听我的,剥夺受教育者独立思考的权利!“听话教育”大家非常熟悉了。

第三招,别做梦,树立自己的权威,不允许受教育者越出雷池一步去探索去尝试。

可以说,传统教育是一场系统高效的清醒催眠,它成功地摧毁了受教育者的自信力与思考力。更可怕的是,部分受教育者又会成为教育者,将这套“毁人大法”发扬光大。受害者成为加害者,小脚女孩变成小脚女孩的妈妈,多么残酷的事情。这,不仅仅是历史。

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所谓的教学相长,无非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增长了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了技能。或许,现在才是真正到了教学相长的时候,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一起,通过平等对话、独立思考,共同以批判性眼光看待所学知识、看待自己和社会,在相互的思维碰撞中完成对自己的启蒙。

来源:教育自由谈,版权属作者所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