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逢时未逢君(时不待君一生仕途坎坷老年受召引得君臣嗟叹)

还记得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有过一句感叹自己壮志难酬的诗句,其为"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句诗,当时只是背诵没有过多深究,如今我们就来看看这位用来送信的"冯唐"是何许人也,为什么苏轼老年不得志之作中会用他来展现自己渴望受到朝廷重用的迫切心理而这位冯唐又是何许人物,有过哪些功绩呢?,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生不逢时未逢君?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生不逢时未逢君(时不待君一生仕途坎坷老年受召引得君臣嗟叹)

生不逢时未逢君

引语

还记得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有过一句感叹自己壮志难酬的诗句,其为"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句诗,当时只是背诵没有过多深究,如今我们就来看看这位用来送信的"冯唐"是何许人也,为什么苏轼老年不得志之作中会用他来展现自己渴望受到朝廷重用的迫切心理。而这位冯唐又是何许人物,有过哪些功绩呢?

因孝出仕,受性格影响许久不升任

冯唐者,东汉初期人士,其祖父战国时期居于赵国且官居高位,后秦一统天下赵国被灭,其父迁徙族人于代地,汉朝初建又迁徙至安陵地界。期间冯唐在祖父身边研习典籍,谈论治国之事。冯唐幼时受祖父影响过多,生性旷达,直言不讳。

在安陵期间,冯唐因为在家中为父亲尽孝而被邻里称颂,在地方也得到传扬,因东汉初期选官制度为察举制,冯唐就因为德行高尚被举荐为中郎署长,负责辅佐汉文帝。一经几年也算是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不过因为人直率,不懂奉承,也就一直没有大发展。本以为自己

(图一、冯唐)

会在这个位置上离职还乡,直到汉文帝的一次突然到访。

这一天,汉文帝乘车出巡,途径冯唐的任职的郎属官邸,便进到这个日夜服侍自己的地方巡视一番,此时冯唐出来接见汉文帝,汉文帝发现来接见自己的竟然是一位老年人,便问起冯唐的家室,冯唐如实作答。此时汉家边境屡受匈奴袭扰苦不堪言,前段时间因云中郡郡守魏尚虚报战功而被律法严处。

汉文帝惊叹其祖父于赵国的任职经历,便感慨道:"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袪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於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本想是问一问这位老者,知不知道赵国李齐这位名将,不料冯唐祖父曾经跟他谈及过赵国将领的为人其中就包括李牧和李齐,冯唐答曰"李齐可比不过廉颇、李牧这样的名将。"汉文帝问其原因,冯唐将祖父告知自己的事情全数讲于汉文帝。

直言不讳触逆龙颜,蕞尔之官得见君

汉文帝此时正在忧心匈奴隐患,此时正想拥有一位如同廉颇、李牧般的旷世名将,来为之平定边患。他听完冯唐对于李牧和李齐的描述之后,十分欣喜不禁拍着大腿对冯唐说:"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本来这个时候只要冯唐说几句如此名将一定会投靠君上般的好话,他的官位至少会升一个阶层,不过冯唐的那个本性,直言不讳又发作了,他不顾四下臣属的众目睽睽对汉文帝说"即便您得到这般名将也是不会重用的。"这简直就是在骂人不配做君主吗。

(图二、汉文帝)

此话一出,汉文帝的脸就挂不住了,转身就乘车回了宫殿,如果是一般小心眼的君王,冯唐这般忤逆的话语都足够让他喝一壶了,不过汉文帝并没有处置他,只是召他到自己身边责备他不给自己留点颜面并私下询问冯唐此般话语的原因。冯唐表示自己不懂忌讳回避的行事方法,并没有多说什么。

边关告急,汉文帝情急之下召冯唐

过了一段时间,边境传来匈奴大举进攻的边境的战报,边塞守军不敌,北地都尉孙卬战死。汉文帝为此忧虑异常,想起昔日冯唐对他的直言讥讽,便再次召见冯唐问起昔日那番话的真正原因。

冯唐回复道,昔日君王对待边塞将领时,都是跪而推毂,授予大将全权处置之权,军中的封赏事宜全由主军将领处置,等到凯旋再上报朝廷。并非虚言,我祖父曾经对我说,李牧统帅赵国边军之时,就曾经将地方的税金征用来犒赏自己的部下。赏赐事宜朝廷绝不干预,

(图三、李牧)

所以李牧才能指挥部队如臂使指,号召起一支能征善战的常胜之师啊。

昔日,赵国君臣相疑,赵国在成为霸主之际听信谗言,斩杀李牧,任用颜聚才使得赵军大败,被秦国灭国。如今云中郡郡守魏尚,就如同昔日的主军之将,征用税金用于犒赏士兵,并且拿出自己的财产为宾客、军吏、左右设宴,如此做法才震慑匈奴,使之不敢靠近。

曾经匈奴进攻云中郡,就是魏尚领兵御敌,大败匈奴部队。其中抵御匈奴人的部队都是一些平凡子弟,从不知道法令律例,他们知道的就是杀敌领功,如果战功不符自有法官处理他们。而应得的赏赐没有得到也会有法官为之处置。臣下愚钝,但还是认为君上的法令过于严明,赏赐不多,但是惩罚却是严厉。如今魏尚因为错报了多杀六人的战功而获罪,陛下就让法官剥削魏尚的爵位,并判处一年的刑罚。由此看来陛下得此名将,也不会重用这样的人。如今我犯下了如此忌讳,该当死罪。

一语惊醒梦中人,戍边大将终得保

汉文帝听到冯唐的答复,先是感觉到自己能够得到冯唐这样的人十分高兴,并且冯唐还能提出抵御匈奴的主军之将自是不凡,虽然昔日冯唐直言冒犯了自己还是当即任命冯唐为使臣,拿着汉节前往云中郡边塞赦免魏尚,并重新任命魏尚为云中郡郡守抵御匈奴,另一方面升任冯唐为车骑都尉,负责掌管中尉和各地的军战车士兵。

(图四、汉景帝)

冯唐的高光时刻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最为明显,汉文帝的任用让其感受到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君臣之谊,不过也仅限于汉文帝时期,汉文帝驾崩之后,汉景帝即位,先是派遣冯唐到楚国做相,不过冯唐的性格无法处理好与楚王和楚国朝野的关系,不久就因为一些原因被免职了,此后冯唐一直赋闲在家,一直到了九十多岁,汉武帝即位。

冯唐已老,武帝虽渴贤却终不能用

汉武帝即位初期,广招天下贤明之士,众人为汉武帝举荐冯唐,汉武帝听言,召见冯唐,不过冯唐已是年逾古稀,无法入朝为官,只能改任冯唐之子冯随为郎官。此后冯唐在家中离世。

(图五、汉武帝)

冯唐的主要经历就是劝谏汉文帝释放因虚报六人战功而获罪的云中郡郡守,为汉文帝保下了一位能够抵御匈奴的实用型人才,虽然行为过于直接,但是也是符合冯唐不善舞袖的为人,而苏轼之所以拿冯唐为例,来介绍自己的才能,应该就是源自于冯唐就魏尚的典故吧。

苏轼说自己:"会挽雕弓如满月。"也就是自比魏尚,可惜苏轼也跟冯唐一样生不逢时,冯唐是直言不讳,不擅交际,而苏轼则是文人情怀,显露漏洞,使得这位宋朝的百年第一人有了和冯唐一样不受重用的境遇,只可惜他所处的那个时期可没有冯唐这般的有识之士为其开脱,为其美言啊。

(图六、苏轼)

结语

说回冯唐,此生孝廉举于世,因自己的言行而得到汉文帝的重用,又因为自己的言行而失去官职,虽到了汉武帝时期又有人举荐他,可惜冯唐已经年老无法为汉武帝效力,也是心中有沟壑身体力不行。冯唐也注定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典故,冯唐易老也是在告诉我们行事风格之上直言不讳不能说是坏处,但是直言不讳到让自己失去人脉和人际关系,就真的是孔子口中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了。也是希望每个人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有冯唐的品性,有冯唐一般的朋友,也能避开冯唐一生的境遇。

愿世间冯唐奔走于世,为天下选贤与能,愿冯唐奔走于世,为众人传来好事,持节云中,冯唐在路上,终有见面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