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钟带你读懂水浒传(宣讲家网文稿刘世德)

1分钟带你读懂水浒传(宣讲家网文稿刘世德)(1)

刘世德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各位上午好!在古代小说里边,有些内容在当时看起来没什么,可是在我们今天让大众看起来以后,就有一些不那么符合今天的心理、今天的价值观。就包括《水浒传》里边的一些暴力的场面,当然色情的场面更不要说了,所以不久以前有大学教授提议在中学课本里删掉“鲁智深打死镇关西”的描写。这是我要说的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现在拍《水浒传》,大家很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描写潘金莲。用现在的观点来看,有很多文人、有很多编剧都尝试着要给潘金莲翻案。对这件事情我不想多说什么,我只给大家提供一个我所知道的事情,以供大家参考:戏剧大师欧阳予倩在解放以前写过一部话剧《潘金莲》,是给潘金莲翻案的。这个话剧在解放以后没有上演,曾经要上演但是没有成功。为什么?有人向当时的周恩来总理请示,欧阳予倩的话剧《潘金莲》可不可以上演?周总理说:“不可以,不能给潘金莲翻案,因为潘金莲杀害了一个劳动人民而投向了恶霸地主的怀抱。”这是周总理当时的话。我不知道大家知道不知道这个背景,就是告诉大家。这是我要说的第二件事。

第三个是题外话,武大郎卖的炊饼究竟是什么?现在的电视剧、电影都把它搞错了。是由于我们的编剧在这方面缺乏历史知识。我还看过一个电视剧,上海拍的,叫《卖烧饼的姑娘》。这里边有一句台词说:卖烧饼我们的祖师是武大郎。那么,明明《水浒传》写的武大郎卖的是炊饼,炊事员的炊,不是烧饼。什么叫炊饼?炊饼在宋朝以前叫做蒸饼,蒸馒头的蒸。因为宋朝有一个皇帝叫赵祯,为了避讳就把蒸饼改成了炊饼。不管你怎么改,它是蒸饼,是蒸的。所以你看武大郎挑的担子是蒸笼,并不是像我们现在马路上所看到的烤白薯,它是一个桶,是烤的。也就是说,炊饼是蒸出来的,不是烤出来的。武大郎挑的担子不是现在卖烤白薯挑的那个桶。饼是古时候对于面食的一个总称。因此所谓炊饼是蒸出来的,并不一定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饼。它应该相近或者相等于我们今天所知道的馒头。那么现在很多编剧都把这点搞错了。这是我要说的第三点。

因为《水浒传》是大家关心的,我下边讲的都是些老生常谈。所以在这之前,我先讲这么几句题外话,供大家参考。现在开始,我预备讲四个问题,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这四个问题就都讲。时间不允许,也许我们就只能讲三个问题,因为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第一个问题,作者问题;第二个问题,版本问题;第三个问题,性质问题;第四个问题,内容问题。我预备讲这么四个问题,这四个问题都是些基本常识,不涉及到目前有争论的问题。

一、《水浒传》的作者是谁?

首先我们谈作者问题。作者问题有很多说法,有些稀奇古怪的说法我们可以不必理会。像现在我举出来的,有个藜光堂刊本,它认为《水浒传》的作者是一个姓姚的,这是不可靠的,没有任何根据,是那个书商随便乱题的。我们知道,明朝出版界有一个很不好的现象,就是乱题作者。这个藜光堂刻本说是姚宗镇写的《水浒》就属于这其中的一个例子。这种说法我们完全可以抛开不计。《水浒传》的作者一种说法是罗贯中写的;第二种说法是罗贯中、施耐庵两个人合写的;第三种说法是施耐庵写的。这是关于《水浒传》作者的三种说法。这三种说法怎么看?我们介绍一下。

最早的认为《水浒传》的作者是罗贯中,明朝很多书里边都是这么说的。那么我这里就列举这几种明朝人写的笔记,也是很流行的、比较有名这些文人写的,他们都说《水浒传》的作者是罗贯中。这里边有《七修类稿》《西湖游览志馀》《续文献通考》《稗史汇编》《茶馀客话》《也是园书目》,这是第一种说法。

第二种说法是施耐庵跟罗贯中两个人合写的,名次的排列,施耐庵在前,罗贯中在后。这个不是见于那些笔记,而是见于明朝人所著录的书目里。还有就是有些明刻本的《水浒传》里边的题名写的是两个人。再有就是有些《水浒传》版本的序文里面说是施罗二公所写的。这是第二种说法。这里边值得注意的、最早的,是明朝人嘉靖年间一本书叫《百川书志》。它里边是这么说的,这个作者叫做“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再有就是有两个刻本,这两个刻本里说“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这个是在现在认为比较早的,不是第一早也是第二早的,一个所谓的“嘉靖”残本,这个“嘉靖”两个字要打引号。下边我们再举三种本子,这三种本子里边有序言,这序言里边都说是施耐庵和罗贯中两人写的。这就是我前面所讲的,在一些明刻本的序言里边或者是明刻本的题书里边,讲的是这两个人合作写的。这第二种写法就有缺点,缺点就是没有交代清楚他们两个人究竟是怎么个关系。光从这两个人的名字来看,施耐庵在前,罗贯中在后,两个人谁是主谁是次,没有讲清楚,但是我们猜测,写在前面的人、排列在前的人,应该是主要的作者。排列在后边的人,应该是次要的作者。次要的作者也许起的就是一个编辑、订正、校刊、整理的作用。至于他是次要的作者,有没有参与创作?参与创作又是怎么个情况?光从这两个人的题名看不出来。

清朝有一个叫徐渭仁的人,他说前七十回是施耐庵写的,后五十回是罗贯中写的,这个说法不可靠。不可靠的原因在于,它是金圣叹的七十回本出来以后才可能产生的。在这个之前,不可能把《水浒传》一分为二,前边是七十回,后边是五十回。在金圣叹之前不可能产生这种说法,所以这个说法也是很晚的,也是不可靠的。

第三种说法,也是现在我们最流行的说法,大家都认为《水浒传》的作者就是施耐庵。这种说法也是明清两代的笔记小说里边讲的。明末清初的刻本,主要是金圣叹的平本。也就是说把《水浒传》的作者归为施耐庵一个人主要是金圣叹的影响。因为金圣叹的版本就是这么题的,所以现在搞的妇孺皆知。

实际上,根据我们看到的比较早的《水浒传》版本,它的作者应该是两个人,一个是施耐庵,一个是罗贯中。这两个版本,一个雄飞馆刻本,一个贯华堂刻本,都是明末清初的本子。就解释一下,明朝人最早的本子上头两个题名,一个是说施耐庵的本,一个说是罗贯中编次,一个是说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的本”这个“的”,就是的的确确的“的”,也就是真的意思。“集撰”就是撰写的意思,因为这当中有一个撰字,也就是写作。那么从这两种说法看起来,我们认为,可能主要的执笔者、主要的作者是施耐庵,罗贯中只是一个编者,是一个整理者,而不是一个主要的创作者,有部分内容也可能是他写的,但是他是次要的作者,主要的还是施耐庵。不能够像金圣叹那样,把这个作者全部归功为施耐庵一个人。这也是现在的一个流行看法,我们要对这个看法,进行一点小的更正、小的补正。所以我是说了这么两句话,施耐庵的著作权应该得到不含糊的承认,罗贯中参与了创作,是施耐庵的合作者,应该得到公正的对待,现在一般是抹杀了罗贯中对《水浒传》的贡献。所以我的说法分为狭义的说法和广义的说法两种。从狭义的说法上讲,《水浒传》的作者就是施耐庵;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应该说《水浒传》是施耐庵和罗贯中两个人合作的产物。

下边我就介绍一下施耐庵,施耐庵的生平事迹不可考,但是根据我们所看到的,明朝人的记载,绝大多数都说施耐庵是杭州人,是钱塘人。他不是兴化人,兴化是在今天的江苏省北部,一直到现在,有些兴化的同志、兴化的文史研究者,还在坚持说施耐庵是兴化人,不可靠!因为是民间传说,如果说有记载的也都是很晚的,在清朝也是很晚的,更不要说是明朝。我想这些地方民间传说应该是不可靠的,做学问,做严肃的学术工作者,对于民间传说一定要仔细地甄别,不能够盲目地信从。民间传说不能成为信史,我们学术工作者应该坚持。现在的兴化有一座施耐庵的墓,是省一级的文物。我曾经跟他们说,我说你们有了这个就可以了,不要再去争施耐庵是你们这里的人。要知道,这座墓是抗战时期,兴化当时属于我们的民主政府,是解放区民主政府的一个县长所立的墓,是我们当代人立的墓。现在已经成为省一级的文物,那么就应该珍惜它。尽管我们知道这个墓是假的,不可靠的,但是已经成了这样子的客观事实,也就只好默认。所以,我对兴化的同志说,你们有这个就已经够了,你们兴化的名人很多,郑板桥等等都是你们兴化的,何必争这么一个施耐庵呢?兴化当时一些文史研究者接受了我的意见,但是最近又冒出来了,兴化有个别的文史工作者还在争施耐庵是他们人。

施耐庵也不是大丰人,大丰这个县是1949年以后成立的。现在这个县很有名,就是因为有一个四不象这种动物,那是养在大丰。它在海边,这是一个新成立的县,从兴化分出来的。由于传说施耐庵是兴化白驹镇的人,而这个现在是归了大丰了,所以大丰在争这个。几十年前,大丰开了一个专家学者的座谈会,会后整理了一份会议纪要,确认施耐庵是大丰人。为什么?因为在大丰出土了一个墓志铭,这个墓志铭的主人叫做施彦端。另外大丰出现了一个施彦端的家谱,这个家谱里边说,施彦端就是施耐庵,唯一的根据就在这一点。这个家谱是一个抄本,如果只是抄写还不重要,有很多家谱是抄本,但是很珍贵。重要的是这个家谱能够和《水浒传》的作者联系起来,就是说他字耐庵,而“字耐庵”这三个字,不是在正文里边,是在正文的旁边加上去的。大丰的同志经过辛勤的努力,还请了公安部门做鉴定,说这三个字不是后加的。大家想一想,家谱里边的名字是多么重要,你如果看到很多家谱,哪有家谱把这最重要的姓名在旁边加上去的,那不明明是假冒吗?明明是伪造吗?所以这个是一点也没有说服力的。

当年我奉命到江苏大丰、兴化去调查这件事情,我去亲眼看了这个出土的墓志铭,也看了这个家谱。那么,为什么去呢?其中有这么一个背景,当时的胡乔木同志,他是江苏盐城人。江苏盐城和江苏大丰是临县,他看了以后说,“我是盐城人,我《水浒传》也读得很熟,我从里边一点也看不出来,这是一个苏北人写的书,里边反映的生活,反映的语言都没有”。因此他叫我们文学研究所派一个同志到大丰去调查,结果这个任务落到了我的头上,我就去了。去了以后我回来写了份汇报,我建议在北京召集文物界、考古界、历史界、文学界的专家学者来开会鉴定。另外请大丰把这些墓志铭、家谱全部带到北京,当场请专家学者鉴定。鉴定完后,会议的结论是绝大多数专家认为不可靠。这是关于他的籍贯,他不是兴化人,不是大丰人,他真正的籍贯应该是钱唐人。

那么,除了明朝人的记载,还有没有别的证据?对这个问题,我有什么看法?我有一个看法,当年曲学大师吴梅写了一本书,在这本书里边他第一次说出来《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就是施惠。那么这个说法出来很多人不相信,说你吴梅你讲了这么一个结论,大家都不知道,而且你没说明你的出处,所以大家不相信。后来我们经过进一步的查考,发现吴梅的说法是有根据的。这就是我这里列的两点,一个是《三家村老委谈》,说《水浒传》的作者是施君美,施君美就是施惠。然后在一个无名氏的《传奇汇考标目》,这部很重要的抄本中,它里边讲施耐庵名惠字君承。施耐庵就是施惠,他的字有的说是君美,有的说是君承,不管怎么样反正他是施惠。我认为这个说法比较靠谱,施惠是杭州人,他是元末明初的戏曲家,他写了《拜月亭》《芙蓉城》。关于他的生平,在《录鬼簿》里边有记载,《录鬼簿》里说这个施惠眼睛很大,胡子很长,喜欢谈笑,一直住在吴山这个地方,诗酒之暇以填词和曲为事。我认为这个比较可靠,施耐庵很可能就是施惠。为什么呢?因为罗贯中是山西太原人,他后来经过运河,元代的后期他到了杭州,正好杭州是罗贯中和施耐庵两个人会合的地方,这样子两个人才有合作写作出版《水浒传》的机会。所以我认为这个说法是比较靠谱的,那么是不是能够得到大家一致的认可,这个还有待于大家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总之这三种说法当中,我认为,杭州的说法比较可靠。这是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 ,作者问题。

1分钟带你读懂水浒传(宣讲家网文稿刘世德)(2)

二、《水浒传》有哪些版本?

现在我要讲第二个问题版本问题,因为《水浒传》的版本比较复杂。《水浒传》《三国志演义》《西游记》《金瓶梅》都有版本问题,而且这个版本问题都很复杂,其中《水浒传》尤其复杂。关于《水浒传》的版本,我准备讲五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介绍一下现在保存下来的最早的《水浒传》刻本是什么;第二个问题,过去最流行的《水浒传》版本是什么;第三个问题,《水浒传》的版本可以划分为几个系统或者是几种类型;第四个问题,《水浒传》有繁本和简本的区别,怎么区别它是繁本或者是简本,标准在什么地方;第五个问题,也是一个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是繁本先有还是简本先有。有的学者,比如鲁迅,他认为先有简本,由简本发展到繁本;有的学者,像郑振铎、孙楷第认为是先有繁本,后来是才产生了简本。我想讲一下这个,能不能够举出一些证据来证明究竟是谁在前谁在后?因为鲁迅也好、孙楷第也好、郑振铎也好,他们或者是没有举出任何证据,或者举的证据只是个别的,证据的说服力也还不是很强,还不是很够,所以这个问题还需要重新来谈一下。

最早的《水浒传》版本是什么?

现在就讲第一个问题,现在保存下来的最早的《水浒传》版本是什么呢?现在保存下来的最早版本是两个,一个叫《京本忠义传》,非常可惜,它是一个残页,只保存下来两页。还有一个是所谓的嘉靖本,它保存下来是五回和八回。

我们先介绍《京本忠义传》残页。它只残存了两页,这两页是卷十的第十七页,相当于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水浒传》的第四十七回,还有一页是卷十的第三十六页,相当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第五十回。这两个残页都保存在上海图书馆。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发现的。我在这里附带要讲一下,为什么经常《水浒传》《三国志演义》有残页保存下来,而不是完整的书保存下来呢?残页保存下来主要是两个地方,一个是我们国内,一个是欧洲。日本保存的完整的古典小说比较多,很少听说他们保存了古典小说的残页,为什么?原因有两个,在我们国内来说,过去对小说不重视,经史子集那才是正统的文学,小说那是茶余酒后的消遣品,因此那个书不被重视。随便一看,看完了随便一扔,你看我看,那个书全磨损了,磨损了以后就认为没什么保存价值。那个时候的人,收藏经史子集诸多版本是风气,很少听说有收藏小说戏曲的。我们知道,这个线装书装裱起来每一页里边要衬一张纸,因此这个小说散开来的的残页,就衬到这些经史子集里边去了。那么这些书只要保存下来,里面的残页就随同保存下来了。这些残页过去不被重视,认为只是一个残页,不很重要的,可是今天被我们发现了。

我举个例子,有一个《三国演义》的残页,它保存在什么书里面呢?《陶渊明集》,《陶渊明集》的这部书里边有很多衬页,其中就有两页是《三国演义》。《水浒传》也是这样,也是在衬页里发现的。

那么,保存在欧洲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注意到有这么一个特点,保存在欧洲的都是福建刻本,都是简本,都是下边我要讲的那个简本,不是繁本。简本有什么特点呢?绝大多数的简本是上图下文,图大概是占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的篇幅,底下是文字。那么为什么在欧洲流行,因为欧洲看不懂中国的文字,但是那个图他能看懂,于是有人就收藏。把它作为一种古代中国的木版版画,美术作品来收藏。因为这种画的风格作风完全跟西洋画不一样,在他们看起来觉得这很珍贵。那么既然是把它看作是画,不考虑这个文字前后的连续,所以有的就拆散了。我们在欧洲的《水浒传》保存的本子里,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残本。譬如说在法国它保存的残本是第几页到第几页残的,另外我们在德国发现了它也有一个《水浒传》的残本,它也保存了第几页到第几页,正好和法国保存的这个可以衔接起来。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还有好多例子都说明这一点。也就是说,简本流传到欧洲,有的就被他们当成了美术品保存下来了,有的为什么会拆开来呢?这里面有这么一个背景。在明代中叶,欧洲的金融中心、交通中心是在荷兰,在荷兰的一个港口城市阿姆斯特丹,是当时世界金融、文化、交通的中心。有很多传教士或者是外国商人到中国来传教或者是做商人,他们就买了读了《水浒传》。因为《水浒传》有一个特点,它是用白话文写的,这些人用来学习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中国的语言。那么这些商人传教士手里就有不少《水浒传》,而且这个《水浒传》是简本,为什么?上边有图,底下有文字,对于当时的欧洲人来说,他们觉得这个是很容易看得懂的。当他们回国时,有的他就不要了,有的他就带回去了。因为有的是商人,他有商人的头脑,他带回去以后并不想保存。那么就有两种办法,一个是送或捐赠给欧洲的几个图书馆。还有一种办法是拍卖,当时他们出国回国的途径是在港口是坐船,当时不是坐飞机,也不是坐火车。他们开始出发到最后回国,都经过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阿姆斯特丹有几个拍卖场,他们就把这些书拍卖。商人嘛,这个对我已经没有用了,我把它卖钱也是一笔收入。他们也很巧妙,一本书他不是整个的一本拿去拍卖,把它拆开来,拆成两三个,作为三种书两种书去卖,这样子赚的钱可能多一些。这个就是在丹麦、法国、德国、挪威等地存有《水浒传》版本的原因。这些都是简本,都有图而且都是残的,而且不是残一页两页。在中国残的是一页两页,因为它要做衬页用。在欧洲不是,他们是作为书拍卖,作为美术品。所以残本分在几个国家的图书馆,而且可以互相合并起来,衔接起来的,就是这个原因。

《京本忠义传》残页保存在上海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另外还保存了一个《三国演义》的残页,同样的道理,是作为书的衬页保存下来的。说到书的衬页,也有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就是《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它是残页因为不受重视的,所以作为残页弄在经史子集,什么陶渊明的诗集里边做衬页。但有一个《红楼梦》的版本的抄本,它在嘉庆年间,被一个学生带回到俄罗斯去的,这个书里边也发现了衬页。这个衬页在中国不可能发生,但是在俄国发生了,衬的是乾隆皇帝的诗集,把皇帝诗集的残页,衬到一个小说里边去,正好和我们国内情况相反。在国内哪有人大胆敢这样子做。

《京本忠义传》根据它的版口、字体墨色、纸张判断,它大概是刻在十六世纪的上半叶,十六世纪上半叶五十年间。就相当于正德、嘉靖年间。也就是说这个《京本忠义传》是现在保存下来的,最早的《水浒传》的刻本。这个刻本是在福建刻的,它的底本是在南京,所以它叫京本。有很多福建刻的本子都叫京本,它是冒充的。或者说我本身就是在南京刻的,或者说我的底本就是南京的,这样来抬高自己的身价。我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谈这个,《京本忠义传》的时代、性质和地位,大家有兴趣可以去参考,这是在台湾发表的比较长的一篇论文,有四万多字。这就证明了《水浒传》不可能是明代中叶才产生的,因为现在有很多学者认为《水浒传》不是元末明初的作品,而是明代中叶的作品。那么这个《京本忠义传》就可以反驳这一点,根据对《京本忠义传》的文字研究,它是介于繁本和简本之间,比繁本简,比简本又繁,所以我把它叫做早期的简本,而且它是一种由繁本到简本当中的一个过渡性质的本子。

《京本忠义传》是第一个最早的本子。第二个最早的本子是现在保存在国家图书馆的所谓的嘉靖本。嘉靖本现在保存下来八回,是由两部分拼成的。最早发现它的是郑振铎,他保存了五十一到五十五回,五回。后来又收购了收藏了另外一个残本,这个残本有三回 ,是五十六到五十八。但是这个本子在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郑振铎的鉴定认为它是嘉靖本。你要知道,这个嘉靖本是他收藏的,他又是一个大学者,他说它是嘉靖本,但他没举出任何的证据,也没经过论证,所以有人说他这是英雄欺人,不一定可靠。这学术界还是有不同的看法,如果它的的确确是嘉靖本的话,那么它是第二个现在保存下来最早的《水浒传》的刻本。郑振铎的话见于这部书,我们注意到他只有结论,没有提供证据,所以有些学者不相信。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什么呢?我认为它是不是嘉靖本,这个事情值得怀疑,但是它是万历以前的本子,应该没有问题。它要比《京本忠义传》晚。

过去最流行的《水浒传》版本是什么?

现在讲第二个问题,过去最流行的《水浒传》的版本是什么。过去最流行的是金圣叹本。在清代三百多年以来,它独霸了《水浒传》的图书销售市场,所以说它是最流行的。以至于很多人只知道有金圣叹本子,不知道有其他的本子。金圣叹本子保留了七十回,加了一个尾巴,把七十回以后的全删掉了。那么他还做了很多修改,这些修改都是根据他对农民起义的理解认识,他对宋江这个人的认识和理解,进行了比较多的、或大或小的修改。金圣叹的评本有功有过,他的功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于他的评语有很多独到精辟的见解,这个对于广大的读者怎么阅读《水浒传》,怎么理解《水浒传》的内容,怎么欣赏《水浒传》的艺术有启发和引导作用。另外,《水浒传》最精彩最动人的内容和情节保存在前七十回当中,我们也要客观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金圣叹本子保留了《水浒传》当中最精彩最动人的那些部分,也是这一部分打动了读者,使得读者对《水浒传》有一个正确深刻的认识,所以我们说他是有功的。同时,他也是有过的,过就在于他不尊重原著,他进行了修改。而且有些修改是别有用心的,就是他对农民起义的看法,他对宋江这个人的看法,有些故意的修改应该说是有问题的。这是我讲的第二个问题,《水浒传》过去。

《水浒传》的版本分为几种系统?

下面我讲第三个问题。《水浒传》的版本究竟分为几种类型、几种系统,它的版本的复杂就首先表现在这一点上。分回就是林林总总好几个,五花八门。我们看,拿“回数”来分,现在保存下来的,我们所能够看到的《水浒传》有一百回的、一百二十回的、七十回的、一百零四回的、一百一十回的、一百零六回的、一百一十五回的,包括一百一十三回和一百一十四回,还有一百二十四回的,光是用“回数”来说就这么复杂。另外还有不分回的,或者是分卷的。说了这么多,有些是不重要的,有些是重要的。拿重要的来说,就是几种一百回本,我认为一百回本是最早的。也就是说施耐庵和罗贯中原来所写的,就是一百回本。除此以外,全是后人修改、后人增加的。一百回本是最原来的、最原始的,首先就是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刚才我说的那五回加三回,八回的那个残本,除了残页以外,完整的以这个为最早。其余的有《天都外臣序本》保存在北京大学,《容与堂刻本》,还有日本的《林九兵卫刻本》,这个刻本也很重要,它只保存了二十回,它也是比较早的。而且里边有批语,它的批语和现在保存下来的,李卓吾的批语不一样,李卓吾的批语,现在保存下来的有三个版本,一个是一百二十回本,一个是一百回的《容与堂本》。为什么两个本子都保存了李卓吾的批语而彼此不同?这其中一定有一真一假,或者甚至于两个都是假的。那么现在我们知道有第三种,李卓吾的批语和前两种都不一样,就是这个《林九兵卫刻本》。那两种李卓吾的批语大家都知道,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只有这个《林九兵卫刻本》二十回,是很多学者不知道或者是没有看到的。

再有就是钟伯敬的评本,钟伯敬的评本现在保存在日本,是《四知馆评本》。还有就是《大涤馀人序本》《芥子园刻本》。《芥子园刻本》也保存在日本。我们有很多小说的刻本,没有保存在我们中国,保存在日本,还有保存在法国的最多,使得现在我们有很多学者没有条件研究。最近条件好了,和日本来往多了,可以看到它的复印本,可以托日本学者给我们复印,在以前是不可能看到的。

那么什么叫简本,什么叫繁本呢?繁本和简本分别的唯一的标准是看文字,不是看情节,这一点连很多学者都没有搞清楚。简本情节要比繁本多,那就是不能看情节,但是它的文字比繁本少,所以必须以这个唯一的标准,来判断它是简本还是繁本。以文字的繁简多少来判断它是繁本还是简本,而不是以情节的多少,故事的多少来判断,这一点很重要。繁本就是一百回,一百二十回和七十回,你别看七十回,回数很少,它的文字是繁本,除了金圣叹修改的个别的地方以外。简本就包括那些奇奇怪怪的回数,什么一百零四回本、一百一十回本、一百一十五回本、一百二十四回本,这些奇奇怪怪的回数都是简本。那么里边最接近于施耐庵和罗贯中的是一百回本。我们说它是最接近于原本的原貌,而不敢说它是最接近于原本,因为原本究竟怎么样,现在我们还没有办法告诉大家,现在还没有发现它们的原本,只能发现刻印的最早的本子。

这一百回本里边最重要的就是《容与堂本》和《天都外臣序本》,《容与堂本》已经有影印本了,《容与堂本》是现在保存下来刻印最早的刻本,是万历三十八年。因为在这个本子的序后边有这么一行字,杭州一个姓孙的所写的,他的署年是万历三十八年,这是最早的。现在我要给大家介绍《天都外臣序本》。天都外臣的序写在万历十七年。那么“天都外臣”是什么人?沈德符说这个人就是汪道昆,安徽人,著名的戏曲家。但是现在我们还找不到其他的更直接的证据证明这一点,如果我们相信沈德符的话,那么就是汪道昆。因为安徽有天都山,我没去过安徽,我不知道这个山究竟在什么地方,反正是安徽有一个天都山,所以这个汪道昆是安徽人。他起的笔名叫天都外臣,这个书有一点要向大家特别介绍的,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本书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那它是不是万历十七年的原貌呢?不是的!郑振铎已经指出这个问题,说这里边有很多是补刻的,补刻的这些书页是康熙年间的,也就是说这部书不完全是万历十七年,里边有很多康熙年间补刻的那个页,那个页的版线底下写了“石渠阁补刻”。那么为什么我们说它是万历十七年不可靠呢?聂绀弩在解放以后研究《水浒传》的版本,他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过去郑振铎以及其他人没有提到的。什么问题呢?就是这个本子的序言最后一行和后面的那行被人家残掉了,最后的一行只留了几个笔划,这个笔划让你能够看出来是万历十七年,万历年间。那么这就使人怀疑。聂绀弩就指出来,怀疑这是书商做的手脚,他想用清代的刻本来冒充明代的刻本,来卖一个好价钱,那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这个书是万历十七年的刻本,因为序是那样写的,但是有清代石渠阁的补刻。另外这个万历十七年还可以值得怀疑,因为那几个字被残了一半,留下来的痕迹让你联想到是万历十七年。为什么要把这么重要的年月残掉一半呢?这里边就是有人在做手脚?这一点也很重要,所以不能够完全地相信是万历十七年的刻本。

以上讲的都是繁本,现在我们接着讲简本。现在的简本是残页也好,是完整的也好,绝大多数都收藏在海外。所以学术界对于简本的研究很不够,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机会在海外看到这些个简本。所以有关于简本的问题,简本和简本之间的关系,简本和繁本之间的关系,我们都没有办法进行深入的研究。但是有人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条件,我们知道美国夏威夷大学有一个教授叫马幼垣,他现在已经退休,他是华人,研究《水浒传》。据我所知,他是收集《水浒传》版本在全世界范围里边来说最全的一个权威学者。那么他把其中一部分收藏在欧洲的简本的残本,排印出来了,自费出版了一个本子,汇校本在内部流传。他有这么个条件,但是他印的这个本子,也很少有人能够有机会看到。他发表过一篇文章呼吁大家研究简本,认为学术界对简本的研究不够。不够的原因,就是我刚才所讲的客观原因,大家看不到。西欧就有很多国家如:挪威、丹麦、德国、荷兰、梵蒂冈等,都有《水浒传》的残本,谁有机会能够把这几个国家都跑全了,而且去了以后还把它复印出来?一般的学者做不到。所以这个研究还不够深入。那么简本刻印最早的就是《水浒志传评林》,它是万历二十二年的,这部书收藏在日本。当年有一个学者叫王古鲁,他从日本带回来了照片,那个时候还不是缩微胶卷,就是照片。带回来了以后,由于当时文化部副部长是郑振铎,在郑振铎的努力之下,王古鲁把这部照片捐献出来,捐献给文化部。所以在五十年代文学古籍刊行社就把这部书影印出来了,这是我们在国内有机会能够看到的一个比较完整的简本。

区别简本和繁本的标准是什么?

下边我要讲第四个问题,什么叫简本?什么叫繁本?刚才我已经讲了,区别简本和繁本唯一的标准是看文字的多少,文字的繁简,而不是看情节的多少。这一点非常重要。这还是很多青年学者到目前还说不清楚的一个问题。什么叫看文字的多少,不看情节的多少,那么到底有些什么情节,哪个本子情节多,哪个本子情节少?我们就看六个部分。大体上来说,这六个部分的情节就是聚义、招安、征辽、征田虎、征王庆、征方腊,我们看哪一个本子有这六种,哪一个本子只有这六种当中的几种,这就看出来了谁是简本谁是繁本。从第一部分到第六部分全部都有的,是一百二十回本和各种简本,各种简本都有这六部分。一百二十回本有这六部分,一百回本没有,一百回本没有第四部分,也没有第五部分,七十回本只有第一部分。你看,一百回本和七十回本都是繁本,但是它的故事内容少,繁本的情节比简本少,简本的情节反而比繁本多,这就说明了繁本也好简本也好,它们的区别不能够拿情节的多少作为一个标尺,这是我讲的怎么区分繁本和简本。

先有繁本,还是先有简本?

下边我讲一个学术界有争论的问题,先有繁本还是先有简本,这是第五个问题。我举两个例子,一个例子是孙楷第过去举过的,另一个是很有趣味的一个例子。大家如果手上有《水浒志传评林》这部书,可以去查,这里边出版者居然把其中的一个人名改了。我们就要指出来他怎么改的,他为什么要改,这是一个很有趣味的问题。这个例子见于第三十回,就是武松大闹飞云浦这一回。下边就是这个情节,武松被押在大牢,施恩拿了一二百两银子,求康节级解救。康节级说蒋门神已经买通了官吏,要结果武松的性命,只有当案一个叶孔目不肯,因此这个县官知府还不敢害武松。叶孔目这个人忠直仗义,也不贪爱金宝,只有他不肯要钱,因此武松还不吃亏。大家记住叶孔目,这个孔目姓叶。之后施恩相别出门回到营里,又找一个跟叶孔目相好的人送了一百两银子给他,只求早早紧急决断,那叶孔目已经知道武松是个好汉,也有心周全他,就把那文案做得很活。只是这知府受了张都监的贿赂,不肯从轻判断,武松窃取人财,用这个罪名不能够判为死罪,因此互相拖延,就想在牢里面把武松谋害。现在叶孔目又得了这一百两银子,也知道这事情是诬陷了武松,就把这个文案做得轻了,尽量出脱武松。

完了有四句诗,最后两句:西厅孔目心如水, 海内清廉播德音。这个孔目指的是叶孔目,歌颂他的。我们看看怎么改的,万历二十二年双峰堂刻本《水浒志传评林》,余象斗刻的,他把叶孔目改成了余孔目。把姓叶的人改成姓余的人,为什么要把姓叶的人改为姓余的人?因为他本人姓余,这个刻印的人编辑的人姓余。好像这个好人不应该姓叶,要姓他们的这个余,除此以外,你还可能有其他的解释吗?应该这就是解释。后面在这个简本里边出现了一个人叫余呈。这个余呈后来投降了宋江,在宋江底下是一个将军,后来在战场上战死了。这好几个简本都是这么描写的,但是这个余象斗他的这本书里边改了,改成他没有死,死的是别人。后来他继续打仗还立了功,最后还得到了升官和封赠,那么也是姓余的。可见,余象斗这个人作为一个出版家,在这方面没有道德的!把书里边的好事好人,都变成了他姓余的,姓余的不让他饿死,要让他升官发财,这是这个出版商余象斗所干的事。

那么,这个就证明这个简本是繁本以后的事,是很晚的事情,是万历二十二年才发生的事情。那么有没有旁证?旁证是有的。1963年,我在北京图书馆读书查书,我读到了一本书,张凤翼所著的《处实堂集》。张凤翼是明代的戏曲名家。这个集子里居然有这么一篇文章,叫做《水浒传序》。以往的记载,所有的学者从来没有提到过张凤翼曾经写过一篇《水浒传序》,而且现在所保存下来的《水浒传》里边都没有这篇序。我当时非常高兴,就仔细地阅读这篇序。这篇序里边有这么几句话,说最近几年,出版商把征田虎、征王庆的情节加到《水浒传》里边去,讲了这么几句。问题是最近几年究竟是哪几年?这篇序是一个散文,没有编年。我就又费了很大的劲,把这个《处实堂集》从头读到尾,把所有的散文按年代编,结果发现它所收的文章,就是按年代编次的。这本序之前之后的年代都考察得出来。就是说这篇序写于万历十七年前后,写于万历十几年。那也就证明了在明代万历十几年左右,这个简本才开始把征田虎、征王庆的故事加到《水浒传》里边去了。那么,征田虎、征王庆的故事是简本才有的,这就证明在万历十几年的时候才有这个简本,那个时候繁本早就有了。所以,这是证明先有繁本,后有简本非常有力的例子。这篇序我在光明日报写了一个读书札记,然后就把这件事情公布出来了,现在这篇文章在一些资料书里边如:朱一玄的《水浒传资料汇编》,马蹄疾的《水浒书录》里边都收了,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一下。这个是以往各种记载,各个学者的论述里边,都没有提到的一件事情。第三个例子我只是举出来,不预备细讲了。这个例子孙楷第过去举过,就是说这一段文字里边有很多缺点,有很多错误,这个错误都是由于删节搞错的。譬如说父亲母亲,他没有母亲只有父亲,可是书中说是父母都在,这种是由于删节而造成的错误,这个例子我就不细讲了。这个例子对比繁本的文字通顺流畅,简本的文字不通顺 不流畅,而且有的地方删得不知所云,所以证明简本是从繁本删节而来。

《水浒传》是不是“积累型”的集体创作?

下边我讲第三个问题,性质问题。所谓性质问题就是说《水浒传》是不是累积型的创作?是不是集体创作?我认为它不是累积型的,而是独创型的。积累型、集体型的说法,我认为是错误的。这是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说法,说作者在创作过程当中曾经参考、吸收过很多素材,这素材有各种来源。但是素材甲加乙加丙加丁不等于《水浒传》。我曾经打过一个比喻:我们有好多零散的布料,摆在桌子上东一块西一块的,把这些布料拼缝起来、剪合起来需要裁缝。只有裁缝把这些破碎的一块一块的布料连接起来,才做成了一件成衣。或者说一件漂亮的衣服,没有这个裁缝拼裁那就都是布料,不是衣服。所以《水浒传》的素材等于是那零碎的布料。把这些东西集合起来,是经过罗贯中、施耐庵这两位伟大作家,才把它们变成了一部伟大的作品。我觉得这个比喻能够说明这个问题。

我举例子说明下,第一个例子,林冲是很重要的一个人物,他是除了鲁智深以外出场最早的一个角色,他的遭遇最集中地、最突出地、最强烈地、最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边的一个现实,就是官逼民反。而官逼民反是恰恰是《水浒传》需要表达的一个重要主题思想。官逼民反,逼上梁山这件事情,最集中地体现到林冲的身上,最准确地体现在林冲身上,也就是说《水浒传》因为有了林冲这个人物的故事生色不少。但是在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书面文献资料、文学的资料、非文学的资料当中,包括宋元话本、宋元笔记、宋元南戏、金元杂剧等等在内,我们只能找到林冲的名字,找不到林冲的故事情节,尤其是《水浒传》里所写的那些故事情节是没有的。我曾经说有谁能够举出,在宋元时代的文字记载当中有《水浒传》里所写的林冲故事情节,我愿意服输,我愿意收回我的结论。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学者能够举出来,那么你就应该承认林冲的故事情节就是《水浒传》里那些所写的,是作者独创性的,是他经过创造性劳动付出而写作出来的情节、人物,我们不能不承认这一点。这就是对于积累型创作的一个反批评。所以我这么说,这从侧面说明林冲的形象,林冲的故事情节,都是作者自己创造的,没有现成的素材作为依傍,更增添了写作劳动的艰辛。林冲形象具有立体感,林冲故事具有憾人的力量,充分反映了施耐庵和罗贯中非同凡响的艺术功力。这就是从林冲这个故事情节,林冲这个形象,来说明作者的创造性劳动。怎么可以用积累性的作品来说呢?林冲那个积累又在什么地方呢?这是关于林冲的。

第二个例子,是宋江杀阎婆惜的情节。因为林冲的故事没有积累,但是宋江的故事有积累,这就给了我们一个比较。这些积累和《水浒传》所写的有什么区别?是有量的不同还是有质的不同?我们可以考察这个问题。宋江杀阎婆惜的情节,见于第二十一回和第二十二回。这两回是写得非常成功的。我写过一篇文章,我认为这两回当中《水浒传》的描写非常突出,它写出了日常生活的场面,用的是白描的手法,细腻的刻画,甚至于一一地列举出宋江上了楼,到了阎婆惜住的地方,阎婆惜房间里边有什么摆设,床是怎么样的,桌子是怎么样的,椅子是怎么样的,描写得非常具体。这在《水浒传》其他的章回里边很少见到,对于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些细节做这样子的描写,用的是白描的手法。大家不妨细读这两回,因为在《水浒传》,尤其是在《三国志演义》这些作品里边很少描写日常的家庭生活。《红楼梦》当然是这样了,《三国》《水浒》不是这样。可是,阎婆惜住的那个地方,一些生活场面的描写是很突出的,是很例外的,是写得很好的。宋江杀阎婆惜,从忍气吞声到了忍无可忍,然后是怒火中烧,最后是手起刀落,性格转变过程写得非常清楚,衔接得非常好,一步比一步紧逼。阎婆惜的得寸进尺、狠毒都写得淋漓尽致,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些都表现了施耐庵和罗贯中塑造人物形象和编织故事情节的功力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我们看一看《水浒传》以前的作品是怎么写宋江杀阎婆惜的。我们一比较就可以看出同和不同,谁高谁低,量怎么样,质又怎么样,我们比较一下。我们先看元人杂剧,元人杂剧这六个戏曲里边都写到了宋江杀阎婆惜,高文秀、李文蔚、康进之、李致远,两个是无名氏,这六个戏曲里边都写到了这个情节,但不是写这个情节本身,而是在宋江的自白里边,讲这个故事是怎么回事。我们看看他是怎么讲的,我们举高文秀的作品做例子,我们看看宋江自己是怎么说的:幼年他曾经做一个把笔司吏,因为带酒杀了阎婆惜,一脚踢翻了蜡烛台,沿烧了官房,致伤了人命,被官军捕盗,捉拿的某紧,我自首到官,脊杖六十,迭配江州牢去。这是宋江自己讲的,把这个前后的过程说清楚的一个自白。和《水浒传》里的描写一比较,分歧的地方、不同地方很多,主要我们要注意这是两点。第一点,宋江为什么要杀阎婆惜,这二者是不同的。第二点,宋江杀了阎婆惜以后,得的是什么罪名,这二者也是不同的。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两点,宋江为什么要杀阎婆惜?两个字“带酒”。喝酒喝醉了误杀了人,如此而已。这是元曲里边所讲的宋江杀阎婆惜,是因为喝醉了酒就把她杀了。所以这里边没有是非,没有善恶,也没有美丑,没有这种区别。他只是普普通通的喝醉了酒杀错了人,如此而已。宋江的罪名据他说是四条,第一条他杀了人,第二条烧了房子,第三条不但烧了房子还烧死了人,第四条他逃亡,这四条罪名。这四条罪名我们应该承认,他罪有应得,没有冤枉他,也没人诬陷他,也没人逼迫他。他起码有两条人命,所以打六十棍发配江州,应该说这个刑罚不重。

《水浒传》则完全不同,宋江为什么杀阎婆惜,最后获得什么罪名,写得完全不同。第一因为阎婆惜掌握着宋江所拿到的晁盖送给他的金子和书信,阎婆惜认为这是私通梁山的罪证。实际上,金子宋江没有接受,信是有的。那么这一点在以前的资料里边没有提到,这是第一点不同。第二点不同,阎婆惜向宋江发出威胁,提出了三个条件,条件非常苛刻。第一允许她改嫁,改嫁张三。张三是宋江的徒弟,最起码也是同事,已经私通了,宋江也发现了,允许她改嫁。第二点是家里边所有的东西不许宋江拿回去,要全归阎婆惜所有。第三点晁盖送给他的一百两金子要交给阎婆惜,否则她就要去告发他,告发的罪名是私通梁山。提了这么三个苛刻的条件,尤其第三个条件要那一百两金子,实际上宋江并没有接下来,是让刘唐拿回去了,所以宋江在这层层紧逼之下无可奈何,只能够一刀了事把她杀死了。一步一步的紧逼,所以宋江杀死阎婆惜是情有可原,这个和元曲里边所讲的不一样。梁山的事业是正义的,宋江是正面的英雄形象,阎婆惜站在对立面,她一方面和张文远通奸,背叛了宋江。另一方面她捏住了宋江的把柄,步步紧逼威吓勒索 ,无所不用其极。所以我们读者自然而然地同情宋江,谴责阎婆惜。这就是我们的爱憎,这是《水浒传》里所描写的。

我们再看除了元曲以外,《大宋宣和遗事》里边写到了宋江杀阎婆惜,我们看看它是怎么写的,它和《水浒传》有什么不同。“有一天,晁盖想到了宋江当初曾经救过他,所以就派刘唐带了金钗一对去谢宋江。宋江接了金钗,不合把这金钗交给了阎婆惜收。可是事机不密,被阎婆惜知道了这个金钗是谁送的——是梁山的强盗。”这是一段,另外一段这么说。“宋江回家把父亲的病看好了,再去上班时看到了吴伟,不是张三。看到了吴伟和阎婆惜打暖。打暖无非讲两个人可能抱在一块调情啊这么个意思。更不理睬宋江,这是公开的,公然如此。宋江一见两个人正好抱在一起,一下子就把两个人杀了。这是《大宋宣和遗事》,他要杀阎婆惜就是这么简单,看见她跟一个情人两个人亲亲热热,一下子就去把她杀了。这两个地方的描写叙述都非常简单,也就是说只有骨头没有肉,故事也没有什么吸引力,人物形象也很干瘪很苍白。

《大宋宣和遗事》和《水浒传》一比,马上显出来它有很多缺点。问题还是为什么要杀死阎婆惜,这个原因在哪里。如果没有写晁盖给宋江写了信,没有写给他金子,就没有私通梁山的物证,也就没有把柄被阎婆惜拿住。在这样的情况下,宋江要杀阎婆惜就没有理由,他是一个情杀。既然是情杀,这就唤不起我们对宋江的同情,这只不过是男女私情,男女私情也没有什么进一步的行动,也没有其他的罪行,怎么她就被你杀掉呢?所以这个罪名也是不怎么样的。《水浒传》虽然看到了《大宋宣和遗事》以及元曲里边的宋江自白,提到了阎婆惜,提到了这个情节,但它改变了,而且加进去很多非常生动、紧张、合理的情节。它安排了宋江施恩给阎婆惜和阎婆,增添了阎婆这个人物。阎婆这个人物写得非常好,她要报恩宋江。但是她更爱惜自己的女儿,毕竟被杀的是自己的女儿。同时她又很机智,她表面说不要紧,劝宋江安心,实际上等到半路上,就把宋江抓住了,大喊宋江杀人。这是一个很有心机,在旧社会里边混得很熟的,一个很有生活经验、处事经验的老太太。这是写得非常生动的。《水浒传》写的阎婆惜除了找情人,有个第三者之外,还有另外两个特点:一个是贪婪,非要这一百两金子不可;一个是狠毒,这一点才使得宋江杀死她,有了合理性。这样子也能够得到读者的一点同情。

所以,《水浒传》和《大宋宣和遗事》相比,人物形象也好,故事情节也好,都起了质的变化。这个变化是质的,不是量的。《水浒传》从《大宋宣和遗事》继承下来的就是两个人名,宋江和阎婆惜,还有杀阎婆惜这件事情。而诸多生动的细节全部都是施耐庵和罗贯中的创造。所以我说,把《水浒传》归入“累积型集体创作”作品的行列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对这样一部伟大作品,这样两位伟大的作家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的贬低和轻视。这就是我要讲的性质问题。

下边简要讲内容问题。因为内容问题我也没什么新意见,《水浒传》描写的是封建社会的一场农民起义。它的发起、兴旺、发展到最后被招安是悲剧,所以说它既是农民起义的颂歌,也是农民起义的挽歌。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就是这么一个结局。要么被镇压下去,要么受招安。受招安以后,皇帝就会派你去镇压另外一支农民起义。历史上就是这样子的,《水浒传》写的就是这个。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