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和伦勃朗自画像的对比(伦勃朗经典之作都收藏于此)

眼界不设限,万千世界里我们邀你一道——摘「人文艺术」的星辰......荷兰画派在整个欧洲古典艺术的发展史上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转折作用,始建于1885年的荷兰国立博物馆(RIJKS MUSEUM)以收藏荷兰“黄金时代”的作品著称,下面就跟着笔者一道深度游览「艺术界的梵蒂冈」荷兰国立博物馆,寻经典「艺术瑰宝」的踪迹。

梵高和伦勃朗自画像的对比(伦勃朗经典之作都收藏于此)(1)

Starry starry night

Paint your palette blue and gray

Look out on a summer's day

With eyes that know the darkness in my soul

Shadows on the hills

笔者我对于荷兰的最初印象来自于这首耳熟能详的《vincent》,悠扬的音乐慢慢吐露着一段故事,就像vincent的画一样,看似朴实,却有着直击心灵的力量。

初见这座城市,感觉非常整洁有序,房屋沿河岸两边排列开来,桥梁、河道、船只比比皆是,似在提醒着人们大航海时代它的光华与富丽。许多世纪以来,阿姆斯特丹的发展一直与水密不可分,自17世纪起,运河及沟渠形成的屏障将城市分成由数百个桥梁连接的小岛,现在的城市结构与景观在那时就已初步建立。由三条大运河围绕市中心区域形成三个同心圆,而每条环状运河又由众多小沟渠连接,各式木桥石桥横跨其上,形成城市独到的景致。

梵高和伦勃朗自画像的对比(伦勃朗经典之作都收藏于此)(2)

与此同时,17世纪的荷兰,也正处在艺术史上的“黄金时代”(Gouden Eeuw),以伦勃朗为代表的画家的风格转变中,日益消减的宗教气息被逐渐清晰的世俗形象所取代,进而转化为表现深刻诚挚的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可以说荷兰画派在整个欧洲古典艺术的发展史上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转折作用。

梵高和伦勃朗自画像的对比(伦勃朗经典之作都收藏于此)(3)

伦勃朗、维米尔的作品中开始展现世俗清新的形象、艺术不再只为宗教服务

始建于1885年的荷兰国立博物馆(RIJKS MUSEUM)便是以收藏荷兰“黄金时代”的作品著称,他是荷兰最大的博物馆,曾被称为“艺术界的梵蒂冈”,也是世界十大博物馆之一。宫殿式的建筑,混合了哥特与文艺复兴风格,气势恢宏。

梵高和伦勃朗自画像的对比(伦勃朗经典之作都收藏于此)(4)

梵高和伦勃朗自画像的对比(伦勃朗经典之作都收藏于此)(5)

荷兰国立博物馆

它是欧洲第一座纯粹用于博物馆展览而建的建筑,本身就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远远望去,绿意融融的花园与红色的砖墙和丰富的浮雕相结合,使博物馆呈现出富丽堂皇的宫殿气派和艺术的气息。

博物馆整体设计及展示对称、稳定之美

荷兰国立博物馆将超过八百年的荷兰艺术和社会发展历史, 以年代为分类标准,展品分布于四个楼层的八十个展厅里,这是一次从中世纪直至二十世纪的艺术社会发展之旅。馆内设260多个陈列室,分绘画、雕刻、装饰工艺、荷兰历史、亚洲艺术、版画等部门展出。其中,绘画部门所占比例最大,收藏超过5000件。是荷兰国立博物馆的核心部门。一楼左侧为1700-1800年间的展品,而右侧则为1800-1900的展品,以此向上行走,观众可从中“黄金时代”盘旋向上,直至二十世纪。伦勃朗《夜巡》、米维尔《倒牛奶的女仆》皆分布于二楼“黄金时代”1650-1700展馆。同时几尊来自中国唐宋时期的木雕彩绘佛像则在0层。

梵高和伦勃朗自画像的对比(伦勃朗经典之作都收藏于此)(6)

荷兰国立博物馆楼层分布图及展品以时间轴为分类依据

梵高和伦勃朗自画像的对比(伦勃朗经典之作都收藏于此)(7)

展馆内整体设计简洁明朗,处处显示出对称及均匀之感。通过点的连结构成线,线的疏密形成不同的面,不同的面的组合形成体。在荷兰国立博物馆的艺术陈列设计中,尤其注意形体与空间的关系,整个建筑内外部展示空间都极其讲究对称、稳定之美。

梵高和伦勃朗自画像的对比(伦勃朗经典之作都收藏于此)(8)

建筑外部及内部展示空间都及其讲究对称、稳定之美

梵高和伦勃朗自画像的对比(伦勃朗经典之作都收藏于此)(9)

此外,这个建筑本身是教堂式的,走廊间的拱顶和木柱都有雕花,馆内穹顶为哥特式。而走廊大厅空间的雕花玻璃是中世纪宗教风格的,也是宫殿级别的艺术精品。二楼的中央画廊的“荣誉廊”布置为法式房间,主要为平顶风格,而玻璃顶是现代加的。这里除了收藏了伦勃朗的画作外,其它几位荷兰黄金时期的著名画家,如维米尔、詹斯汀及弗朗斯·哈尔斯的作品都在这儿展示。

梵高和伦勃朗自画像的对比(伦勃朗经典之作都收藏于此)(10)

2楼1650-1700展馆布置为法式,其中伦勃朗的《夜巡》的展示空间也极为讲究平衡美感

博物馆内经典艺术瑰宝一次看够

梵高和伦勃朗自画像的对比(伦勃朗经典之作都收藏于此)(11)

一楼一进门1.18房便可以看到梵高的自画像,在荷兰国立博物馆内梵高的作品并不多,知名藏品皆收藏于离他不远的梵高博物馆内。这幅画是梵高在1886年搬到巴黎后,听到他弟弟西奥给他讲述新的法国丰富多彩的法国绘画模式后,随即尝试画了几个自画像,为了不付钱给模特,梵高用醒目的颜色和采用有节奏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在巴黎衣着时髦的自己。现场拍摄可能不能一探其色彩的魔力,右边的印刷品可从中看出浓烈的色彩情感。

梵高和伦勃朗自画像的对比(伦勃朗经典之作都收藏于此)(12)

梵高和伦勃朗自画像的对比(伦勃朗经典之作都收藏于此)(13)

《自画像》 Vincent van Gogh, 1887

一楼1.8另一幅我十分喜欢的作品是布莱特纳的《穿白色和服的女孩》,受日本版画的启发,艺术家创作了穿和服的女孩,梦幻般的女孩是16岁的Geesje Kwak。布莱特纳在1894年各地创作了至少12幅此类画作,画中的女孩呈现不一样的姿势和和服往往有不同的颜色。吸引人们眼球的是画中的刺绣、白色丝绸、和服上红色装饰的袖子以及橙色的腰带。这副作品的现场观赏感却恰恰与梵高的《自画像》相反,在灯光的投射下,女孩的和服更具有光泽,展现出栩栩如生的绸缎质感,让人流连忘返。

梵高和伦勃朗自画像的对比(伦勃朗经典之作都收藏于此)(14)

《穿白色和服的女孩》 George Hendrik Breitner, 1894

众所周知,梵高在世时默默无闻,然后1882年,艺术家简.托普(Jan Toorop)却组织了梵高作品的第一次展览,创造了巨大的反响。梵高极富色彩表现力的作品对年轻一代艺术家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感。简.托普是17世纪最具国际化的荷兰艺术家,通过他,同时代的艺术家有机会接触到了比利时和法国的艺术。他是一位多画风多手法的多才画家,其作品风格多样,包括象征主义、新艺术和点彩派。

梵高和伦勃朗自画像的对比(伦勃朗经典之作都收藏于此)(15)

多画风多手法的多才画家 Johannes Theodorus, 1858-1928

梵高和伦勃朗自画像的对比(伦勃朗经典之作都收藏于此)(16)

大家可以看出以上的作品皆出自于Jan Toorop之手吗,其作品风格十分的多样性

在荷兰国立博物馆内最著名的就是这副伦勃朗的于1642年创作的《夜巡》,这幅表现往昔荷兰人民反抗异族统治斗争的史诗性杰作,这张作品因其进一步突破了传统画法,开始不被订画者接收,一度形成僵局。它曾让伦勃朗不被理解而生活一落千丈,却又在百年后使他成为了欧洲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一幅画造就的人生沉浮必然会让观赏者陷入深思。当静静凝视它的时候,仿佛感到画布上的生命在流动。《夜巡》在博物馆二楼中央画廊的“荣誉廊”的最中央,占满了整整一面墙,以他为中间轴两边同时分布了维米尔、Jan Asselijn等经典作品。可见其“镇馆之宝”的地位。

梵高和伦勃朗自画像的对比(伦勃朗经典之作都收藏于此)(17)

梵高和伦勃朗自画像的对比(伦勃朗经典之作都收藏于此)(18)

《夜巡》 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1642

伦勃朗比梵高早两个多世纪,他所处的时代是荷兰的黄金时代。他对光与影的捕捉无人能及,在几乎没有摄影技术的年代里对光影有着最好的把握。他的笔触柔和,习惯用舞台高光描绘在阴影里的人物,这幅画中有着相当多的细节,人物的形态、表情、姿势、风格都没有重复,处理得十分精妙,精确的三角立体光勾勒出人物的轮廓线,让其余部分隐藏于光暗之中。主体分明,给人以稳定庄重的感觉。

伦勃朗晚年画的《犹太新娘》也在这个中央画廊内,这是伦勃朗笔下描绘并不多的爱情,但他将这种情感非常细腻的又带着一丝惆怅和迷恋之感。浓墨重彩的色彩渲染出衣饰的光泽,手的姿态轻柔舒展,看似杂乱的笔触却又完美地塑造了人物间的情感,难怪梵高曾参观此画时说,如果能在伦勃朗的画前坐上两个星期,哪怕只是啃面包又或者少活十年,我也愿意。

梵高和伦勃朗自画像的对比(伦勃朗经典之作都收藏于此)(19)

《犹太新娘》

新技术于现代博物馆展览与教育

博物馆搭配各式各样新科技技术于展览与教育层面上,让观众可以更贴近藏品,认识艺术与文物,以达到博物馆为社会服务的使命。荷兰国立博物馆在新媒体技术的帮助下,对现代博物馆的公众宣传与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创意与想法。比如,在RIJKS MUSEUM的展厅角落里都会放置一张 4 张A4 大小的名画讲解板,你可以坐在名画前面的沙发,对照的名画看讲解说明,这样也可以秒懂名画的秘密。

梵高和伦勃朗自画像的对比(伦勃朗经典之作都收藏于此)(20)

与此同时,博物馆的Digital数字策略是「Close to」:接近用户;接近藏品,引起动机;让观众接近实体博物馆,使得博物馆专家近在咫尺,博物馆将藏品带入公众生活,邀请使用者可以随时取用,建立自己的个性化空间,激发公众的创意。我认为特别是未来随着5G的建设成熟,博物馆展品可以运用基于5G网络的8K技术,对展品进行拍摄教学,观众在千里之外就可感受到展品的清晰可观。在Digital Media方面,荷兰国立博物馆有官方App:RIJKS。

这个App是博物馆官方推出的,里面有我非常喜欢的语音讲解和地图定位导览功能,不需要付费的讲解和名画游览路线的设计,在你计划好参观这个博物馆之前就可以下载好这个App,先通过这个App的门票信息上买好票,避免来博物馆的时候过多的时间在排队检票上。进入博物馆之后,再次打开这个App,激活你的定位和打开蓝牙,这样可以准确的知道自己在博物馆的位置以及接下来怎么走。同时APP内部还设置有语音、视频功能。利用博物馆的App的语音功能,可基本清晰的理解名画历史背景和艺术创造上的价值,如果还不是很清晰,还可以点开视频功能,比如在伦勃朗的名画《夜巡》的视频中,视频让画动了起来,你就仿佛看到当时画家作画的时候看到的景象,鲜活的人物似乎要从画里走出来似的。

梵高和伦勃朗自画像的对比(伦勃朗经典之作都收藏于此)(21)

21世纪学习模式将是以交互式(interactivity)、协同合作(Collaboration)及个人化(Personalization)学习为主轴。荷兰国立博物馆管理方式是从观众角度出发,包含馆藏文物图像开放,成立Rijkstudio,让用户可以自行下载图像,自行创作,并上传创作品到网站,这是一种以个人化学习为主轴;其次,展示与教育嵌入新科技,博物馆设计App 让公众自行选择参观行程,也是一种个人化的学习,其中一个功能能够提供观众协同合作的一种学习模式。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RIJKS APP的设计,深入了解博物馆使用者需求,透过科技更了解观众参观习性,设计出更符合观众需求的博物馆内容。

梵高和伦勃朗自画像的对比(伦勃朗经典之作都收藏于此)(22)

梵高和伦勃朗自画像的对比(伦勃朗经典之作都收藏于此)(23)

博物馆了解观众需求之后,在既有健全知识架构底下,设置完善数字内容学习模式,符合时代与观众需求。但是,虽然我们在一个科技时代,也讲求观众需求,然而,博物馆却不能忘却自己原有使命,也就是ICOM 博物馆协会2008年所制定的定义:「永久设立的机构,以服务社会及其自身的发展,向公众开放,这个机构获取、保存、研究、诠释与展示人类的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及环境,以获致博物馆教育、学习与娱乐等等目标。」或许我们说博物馆使用科技协助使用者从不同方式去观赏与了解艺术,必须切记:技术是了解艺术的接口或工具,不是主体,数字内容的设计不可以反客为主地将科技摆在首位,那么,博物馆数字内容仅是昂贵行头、高级娱乐产品而已

本文作者:大飞飞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发现抄袭者将进行全网投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