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胡同里的阳光剧情介绍 从阳光灿烂的日子穿越而来的胡同教父

电影胡同里的阳光剧情介绍 从阳光灿烂的日子穿越而来的胡同教父(1)

我有一个规矩,当一部影片刚启动第一轮宣传时,我便会做出一个决定,要不要为了这部片子走进电影院。

《老炮儿》刚宣传时,我的决定是:NO。

决定不捧场的原因其实特别简单,我始终相信专业的事还得需要专业的人来干,不太相信导演冯小刚能把男主角给演好了。

我对冯导并无偏见,他导演的电影我都看过,就连那部让冯小刚愤怒的《1942》我都捧了场,每年看冯小刚导演的电影显然成为了一种习惯。但我实在不敢恭维那种跨界式的玩票,最直观的印象感受源自我有一次手贱,在一视频网站点开了郭德纲出演的唐伯虎,说句实话,差点看吐了。

这丝毫不影响我听郭德纲的相声,笑出了腹肌。

有人说我是个矫情的贱人,还真给说着了。我不看赛车手韩寒的电影,公平起见,我也不看郭敬明的《小时代》。原因我刚才已经说过了,我不太喜欢那种“相声界歌唱的最好的”,“歌唱界戏演得最好的”,或者“运动员里歌唱的最好的”。……

不想演戏的歌星不是一个好导演。去你大爷的。

后来,冯导凭借《老炮儿》拿了奖,被封了影帝。

这件事弄得我特犹豫,好奇心被勾搭得痒得不行,心里也便犯了嘀咕,导演冯小刚凭啥能如此顺利的抢了演员的饭碗?你要是说他砸了某演员的饭碗我倒是信了。

抽自己一耳光,去看吧。

看就看吧,看完之后竟然寻思着要写点啥,这就更不正常了。毕竟,关于《老炮儿》的观后影评已经有好几篇十万加横摆在那儿了,我又何必再在这里聊个三五块钱的?

电影胡同里的阳光剧情介绍 从阳光灿烂的日子穿越而来的胡同教父(2)

说句实话,在近两个多小时的观影过程中,无论导演如何勾搭,我都还算是平静的,可以说是波澜不惊,即便是当老炮六爷挥着那把日本军刀在冰面上冲杀之时,我也就起了一层鸡皮疙瘩而已。

但我还算是喜欢六爷的。喜欢冯小刚“年过半百”的浑浊眼神,喜欢他既看不懂时代,看不懂对手,也看不懂儿子。在我看来,六爷张学军不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马小军的老年版,从年少到年老,这个过程消耗的是时光,如果马小军如果从那个年代一步步成长至今,变成了六爷,他应该不会错过一分一秒的时光,怎么会不懂这个世界呢?

六爷张学军应该是从《阳光灿烂的日子》所属的那个年代直接穿越过来的人。所以,《老炮儿》是一部穿越剧,六爷错过了时间和年代,嗖的一声出现在三环十二少的世界里,手握军刀,身着上校呢。他懵了……。

有人说冯小刚之所以能拿得住六爷这个角色,是因为他仍被《1942》的阴霾笼罩着,心中的愤懑无处发泄,憋屈至今。故,冯小刚的情绪是对的,眼神也是对的,那是一种看不懂世界的眼神和情绪。

这种猜测我觉得基本靠谱。你们凭啥不喜欢《1942》?这个疑问跟六爷的所有疑问没什么两样。

我很理解六爷的那种处境,他就像是一位不合时宜的末路英雄一样,像身穿军大衣,头戴雷锋帽行走在国贸商城里,像大刀王五碰到了洋枪队,像有几个糟钱的村主任遇上了世界首富。举手投足间都显得是那么的不给劲,恰如其分的一个词便是“憋屈”,都什么年代了?还想着“茬架”,你怎么不合计着举办一场武林大会啊。

对于地道老北京人,我算是有一点点直观印象的,不过时间只能局限在上世纪90年代。

记得刚来北京上大学的时候,时常会听到北京的同学嘴里“丫挺丫挺”地叫唤着,当时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也觉得特没劲。好奇的好些外地来的同学入乡随俗,也跟着学“丫”叫,掺杂着各种方言口音的“丫挺”,听起来有种滑稽感,特别缺乏杀伤力,像句玩笑话。

毕业工作之后的好几年,突然身边的“丫挺”全部歇菜了,就好像北京的传统胡同文化一夜之间没落了一样,很少听到有人张口闭口提“丫挺”了。不过这样的感觉可能跟我不是国安的球迷有关。

又过了好些年,在一次很偶然的饭局上,我与一位北京的老混混不期而遇。至今还记得他的发音很溜,稍稍一个爆破音,“挺”就没有了,只剩下一个“丫”。那一晚,我听了很多关于中南海的事情,也听了不少情色事件,而这所有的一切都跟这位突如其来的“大哥”有关——在场好几位人士都称其为大哥。

电影胡同里的阳光剧情介绍 从阳光灿烂的日子穿越而来的胡同教父(3)

“大哥”知道很多新中国外交史上还未解密的绝密事件,也知道不少高级领导的私生活,印象最深的是在酒后言谈之中,他甚至直接称一些在新闻联播里经常出镜的人士为“哥”,很显然,这位“大哥”跟他嘴里的那些“哥”很是熟络,双方结交于未发迹之时,在北京旧大院里推着28自行车,低头不见抬头见,可谓历史渊源已久。

后来,大家都喝得东倒西歪,离别之时,“大哥”手握车钥匙,踉跄着直奔一辆淡黄色的QQ轿车而去。大伙依依惜别,并纷纷好言相劝,大意是“酒后莫开车,万一被警察逮住了可就麻烦大了”。

“大哥”此刻早已是满脸通红,眼神迷离。可即便如此,他仍未忘记那些住在海里的“哥”。“大哥”说,有一次同样也是醉驾,在长安街边上的南池子路口被警察给拦住了,可后来,警察给他敬了礼,QQ车绝尘而去。

这一次也不例外,在各种劝说无效的情况之下,“大哥”的QQ车跳着华尔兹走了,从此音讯全无,再无联系。

萍水相逢便是如此,吹牛逼下酒的事见多了,倒没觉得有多新鲜。但至今我仍记得这位我连名字都叫不上来的所谓“大哥”,记得他所吹过的每一个牛逼,记得他一个晚上号称能办几次,记得他睡过的女人加起来能凑成一加强排,当然我还记得他海里的“哥”姓甚名谁。只不过以这些年海里的风云突变来看,“大哥”的那位“哥”好像已经不太灵光了。

如果我的判断没错的话,这位“大哥”应该就属于北京人眼中的“老炮儿”了吧?

我不喜欢这位一起喝过一顿酒的“老炮儿”,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六爷一些。

至少,六爷不口若悬河地吹牛逼,一把军刀对战十几个人的“当年勇”不是他自己说的,而是从红颜知己话匣子嘴里说出来的,这样听起来更顺耳。事实上,六爷总是在表现出对现状的“不适应”,就像他在酒吧里把话匣子按倒在桌上一样,一招华丽丽的老汉推车起式戛然而止,突然就“不行了”。六爷不装,默默的眼泪流过两次,一次为儿子,一次为话匣子。这不是一个老流氓该有的柔软。

电影胡同里的阳光剧情介绍 从阳光灿烂的日子穿越而来的胡同教父(4)

六爷的“讲究”就是“讲规矩”。就像《教父》里的老教父科莱昂,黑帮五大家族的大佬都公认科莱昂是个“讲道理的人”。科莱昂也讲规矩,讲心中自己的那套规矩,就像影片开头时他抱着那只猫,安静的倾听求助人的申诉时那样,对方如果以老朋友的身份求助,科莱昂便会出手相助,而对方提到了钱,那便坏了他的规矩。

又比如在女儿婚礼上拍合影照片时,他的儿子迈克不在,科莱昂便拒绝家庭合影,这也是他的规矩。

再比如,作为黑帮老大,他可以染指赌博,酒和女人,但却拒绝沾毒品,这也是科莱昂的规矩。也正是因为这条规矩,他才险些命丧黄泉。不染指毒品,这样的规矩已经与当时黑帮的潮流格格不入了。但规矩就是规矩,岂能轻易破坏?

我觉得一代黑帮教父科莱昂最大的悲情便是他并非死在对手的枪下,而是倒在了西红柿地里,这不是枭雄该有的归宿。与科莱昂相比,六爷是幸运的,他挥着军刀,倒在了那片野湖的冰面上,而在他的身后,是被唤起的血性和仗义。

江湖,早就没有了。广电总局能让六爷挥着军刀在冰面上跑出一条弧线,已经算是一种最大的仁义了。

本文首发于品叔原创唐伯虎点高香(微信ID:iambohu)

这里的唐伯虎不点秋香,这里的司马光不会砸缸,这里的秋天只专注一片树叶,这里的历史和现在都跟你想象中不太一样,这里的思辨可能会毁掉你的三观,这里的唐伯虎已经点起了高香,让我们在时光隧道里穿梭,激扬文字,谈古论今。

更多原创好文,请点击“阅读原文”获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