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在五泉山的皇帝(命丧鄱阳湖的皇帝)

葬在五泉山的皇帝(命丧鄱阳湖的皇帝)(1)

陈友谅,想必大家都闻其名———大汉皇帝陈友谅!对,就是这个陈友谅,沔阳人(今湖北省仙桃市),父亲叫陈普才,靠打鱼为生,后来随祖上陈千一由黄蓬山(今湖北洪湖市)迁往沔阳府沔城南门居住。

陈友谅出生于公元1320年,小的时候非常聪慧,他的胳膊很长,力气超过常人,且精通武术。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即公元1355年,正月十五日闹花灯,陈友谅借此之际,武装起义,杀死元朝驻沔城的沔阳府的官吏以及反抗者,占领了沔城。陈友谅起义的旗帜,插遍沔阳府,不久便挥师东进,与在罗田起兵的徐寿辉会师,扬鞭荆楚大地,转战数省。元朝将领余阙、元帅胡伯颜、廉访使伯颜不花的斤及大批元朝将领先后在安庆、龙兴、瑞州、邵武、吉安、抚州、建昌、赣州、汀州、衢州、襄阳、信州等地战役中,被陈友谅军队所杀。陈友谅身边骁将张定边、陈友仁等更是身先士卒,所向披靡。

葬在五泉山的皇帝(命丧鄱阳湖的皇帝)(2)

· 公元1364年,陈友谅登基为汉王,称帝于江西九江。此时元朝在黄河以南的势力,彻底崩溃。在此区域能够相互逐角较量的对手,就只有陈友谅和朱元璋了,他们两军先后在龙江、建康、南昌等地展开血战,争夺中原,相互之间各有胜负,没分高下。

但在公元1364年,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展开会战,双方兵力投入不下百万,康郎山的血战,杀声震天,鲜血把鄱阳湖的水都染红了,朱元璋指挥将士正得心应手,却疏于防范,不料陈友谅的骁将张定边,趁着虚弱疏漏的地方进入,一声号令,四面汉兵摇动橹桨,开动战船,聚集在朱元璋战船周围,把朱元璋重重围困在中心,见势不妙的朱元璋属下战将宋贵、陈兆先、程国胜等拼命救主,两军杀得天昏地暗,日色无光,均战死在战船之中。见此情景,朱元璋大惊失色,认为必死无疑,于是,朱元璋的战将韩成与他交换了战袍,并登上船头高呼“陈友谅,我两个劳师动众,让这么多人丧失生命,又为了什么啊!我今天让你赢,让你得胜,在两军中威风个够,只要你不再杀戮,你看……”。“噗通”一声,投湖溺水而亡。

葬在五泉山的皇帝(命丧鄱阳湖的皇帝)(3)

汉将张定边他们以为投湖自尽的韩成是朱元璋,心中自然大喜,既然朱元璋已死,于是汉军攻势顿时减弱了下来,朱元璋因此得逃脱。恰好这个时候,湖面上刮起了很大的东北风,朱元璋手下大将俞通海、廖永忠、常遇春等将七艘满载芦荻中藏有火药的船顺风纵火,焚烧陈友谅的水寨,并用火炮轰击陈友谅的主力战舰,干燥的芦苇刚材(不是钢材)本来就十分易燃,外加在其中掺加了火药,顿时大火冲天,火势凶猛,大火蔓延三十余里,烟雾弥漫,遮天蔽日。这样一来,陈友谅的舰船都已焚毁殆尽。

汉军大将陈友仁、陈友贵等都已经战死,只有张定边身负重伤,尚且能够坚持苦战,冒着朱军发射的利箭和垒石,拼命保护陈友谅退守鞋山。朱军扼于左蠡(今江西都昌西北),与陈友谅相持了三天,八月八日,朱军逼进南湖嘴,水师和步军也安营扎寨,准备与汉军决战。八月九日,陈友谅决定突围,准备由禁江口返回武昌修整,但遭到朱军的拦截和阻击,两军战船都随水而下,从上午7点到下午五点,两军的鏖战都没有停止过。陈友谅在这一天被流箭射穿眼睛,箭头进入头颅,陈友谅忍痛拔箭时,把眼球也带出来了,仍然振臂高呼,浴血杀敌,汉军士气也为之大振,但终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死时年仅四十四岁,大将张定边趁夜用小船装着陈友谅的尸体和陈友谅的第二个儿子陈理至武昌,将陈友谅葬于武昌蛇山,并立陈理为新帝,改国号为寿春。

公元1365年正月,朱元璋命令重兵包围武昌,但攻城二个月都没攻破,于是朱元璋亲临督战,在三月的时候,武昌城终于被攻破,大汉势力到此全部覆灭。

葬在五泉山的皇帝(命丧鄱阳湖的皇帝)(4)

明朝洪武二年即公元1369年,朱元璋令指挥使沈友仁将陈友谅故居改为为“玄妙观”。(今在仙桃市沔城镇的玄妙观保存完好)

仙桃市现建有陈友谅纪念馆。

葬在五泉山的皇帝(命丧鄱阳湖的皇帝)(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