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下期末测试题(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期中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检测卷

(云南地道卷)

(全卷四个大题,共27个小题,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语文知识积累(1-6题,每题2分,第7题8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驳船(bó) 簇新(zú) 笑涡(wō) 千钧之力(jūn)

B.喷薄(bù) 惋惜(wǎn) 惦记(diàn) 一气呵成(hē)

C.盘桓(huán) 驾驭(yù) 隐匿(nì) 两肋插刀(lèi)

D.坎肩(qiàn) 旗帜(zhì) 熄灭(xī) 不知好歹(dǎ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 )

A.熏陶 憋闷 绞索 抢词夺理

B.顷刻 俯身 洋溢 饴然自乐

C.侍候 惋惜 门槛 气势磅礴

D.附和 蠢笨 邃洞 无缘无故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B )

A.许多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放弃城市生活,毅然参加农村支教活动的精神令人称赞。

B.对于“我”是否将此次研学旅行的目的地定在丽江,同学们讨论激烈,莫衷一是。

C.语文教师多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篇目,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D.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成为大趋势的今天,与国际接轨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的必然选择。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A.由于安倍政府对历史的严重歪曲,使日本和东亚各国的关系不断恶化。

B.只要你悉心品读汉字,认读汉字,就会发现它的神奇之处。

C.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D.心理学家认为,让孩子讲故事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水平。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①可以说,想象力应用多少是评价一个人智力高低的标准之一。

②人的大脑具有四个功能部位:感受区、贮存区、判断区和想象力。

③想象力是人类独有的才能,是人类智慧的生命线。

④人们运用前三个部位功能的机会多,而应用想象区的机会少,一般人仅仅应用了自己想象力的15%。

⑤优秀的想象力对于一个杰出人才来说是必需的。

 A.②④③①⑤    B. ⑤③②①④  C.③⑤②④①    D.④⑤①②③

【解析】在解答这一类题目时,首先要找到第一句话,往往在第一句话中不能出现代词,从而判断出第三句和第五句较为合适,而第三句是介绍什么是“想象力”,所以更为合适,然后引出想象力对于一个人的作用,然后说出想象力的原理。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是一个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的悲惨形象。

B.高尔基的《海燕》两次写到了大海和风、云、雷、电展开了殊死搏斗,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革命与反革命斗争的日益激化。

C.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在《与我所欲也》一文中,他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

D.辛弃疾的词的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7.根据提示填空(每空1分,共8分。凡出现加字、漏字、错别字中的任何一种情况,该空不得分)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苏轼)

⑵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临江仙》陈与义)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浣溪沙》纳兰性德)

⑷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太常引 建康中秋》辛弃疾)

⑸在孟子看来,贤者在“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⑹请你写出借“柳”表达离别时对朋友挽留之意的连续性两句古诗词:示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二、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运用。(8-11题10分)

(一)根据要求,完成8-9题。(5分)

阅读下列图表,回答后面的问题。

部编版语文九下期末测试题(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期中测试题及答案)(1)

8.分析《国民综合阅读率和手机阅读增长率》《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及相关数据,可以得出哪些结论?(回答两点即可)(2分)

答案:示例:⑴我国国民综合阅读率大体呈小幅小升趋势;⑵国民手机阅读率快速增长;⑶国民的阅读形式很丰富;⑷传统的纸质阅读仍然具有生命力;⑸手机阅读成为除纸质图书阅读之外的主要阅读形式。

9.有人说:“纸媒的没落已成定局,没有人可以力挽狂澜。你赞同这种说法吗?结合你对图表的分析,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3分)

答:示例(1):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图表中显示,手机阅读等阅读形式的比例已逼近纸质图书阅读;近四五年手机阅读率又快速增长,手机阅读等已成普遍现象。从调查分析与日常所见看,纸质媒体的没落似乎不可避免。

示例(2):这种说法不成立。从“国民货币的阅读形式”调查分析,传统的纸质阅读比例仍然超过一半,说明纸质阅读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另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都很重视纸质阅读。纸媒怎么可以没落,更谈何“已成定局”?

(二)名著阅读(3分)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3分)

“我得往前走吗,先生?”我问。“我得离开桑菲尔德吗?”

“我相信你得离开,简。我很抱歉,简妮特,可是我真的相信你得离开。”

这是个打击,可是我没有让它把我打垮。

“好吧,先生,往前走的命令一来,我就可以走。”

上述这段文字节选自世界文学名著《简•爱》。主人公简•爱在桑菲尔德庄园中的身份是家庭教师,文段中的这个“打击”是指什么?由上述文段中可以看出简•爱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

答:罗彻斯特称要和别人结婚(或主人让简爱离开庄园)。由此可以看出简•爱具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追求平等、勇于反抗、勇于追求个人幸福的性格特点。

(三)汉字书写(2分)

11.请将下列词语用楷书正确、规范地抄写在田字格内。(2分)

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部编版语文九下期末测试题(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期中测试题及答案)(2)

三、阅读(12-26题,共4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13题。(4分)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2.发挥你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画面描绘出来。(2分)

答:示例:站在山头,放眼望去,戈壁延绵千里,大漠中蒸起腾腾水汽,似烟若雾,飘散开去.已是夕阳时刻,荒芜的大漠里只有一座孤城镶嵌其中,禁闭的城门隐隐中透出将士们内心的无奈。

13.有人认为,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说一说。(2分)

答:示例: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它揭示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战事未平、军功未建。这一矛盾心理正是词作所揭示的主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12分)

鱼我所欲也(节选)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⑴二者不可得兼 兼:同时 ⑵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译文: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

(2)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人人都有(这种本性),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16.阅读文段,说说看,“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又是什么?(3分)

答:“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1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特意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3分)

答: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1题。(10分)

天仙桥

天星桥和其他地方一样,还是跑不脱石美、水美、树美,但是它却硬能化平淡为神奇,将几个最普通的音符谱成了一首天上的仙乐。

石头哪里没有?但这里的石头总要变出个样,变出别一种形,别一种神,像一个曲子的变奏,熟悉中透着新鲜,叫你有一种感觉到却说不出的激动。比如石的表面经常会隆起一簇簇的皱褶。它本是个铜头铁脑、生硬冰凉的东西,却专向柔弱多情方面取貌摄形,如裙裾之褶,如秋水之纹,如美人蹙眉,如枯荷向空。这种强烈的反差,在你心里揉搓出一种从未有过的美感,你忍不住要叫,要喊。难怪国画中有一种表现法叫“ ”法。再说它的形,也实在不俗,它决不肯媚身媚脸地去像什么,是什么。反而,它什么也不像。什么也不是,在你头脑的储存里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构图。比如一座山石,大约有城里的一座高楼那么大,侧面看它却薄得像一本书,或者干脆是一张纸。硬是挺立在那里,水从脚下绕,藤在身上爬。它是什么?什么也不是,就是美。脚下的、头上的,还有那些在坡上、沟里随意抛掷的石头,都要美出个样儿;你可以伸手随意抚摸崖边一块突出的石,那就是一朵凝固的云。有时你走过一座小桥,这桥身是一块整石,但你怎么看也是一段枯了多年的树。有时路边或山根的石头连成灰蒙蒙一片,那就是一群抵角的山羊,前弓后绷,吹胡子瞪眼,跃然目前。

天星桥景区的前半部是石在水中。浅浅的水面托起无数错落的石山、石壁,又折映出婆娑多姿的影。有的山平光如洗,在水里是一面立着的镜子;有的中裂一缝,在水里就是一道飞来的剑影。而在这很多但并不太高的群峰之间则是365块踏石,游人踩着这些石头,鞋底贴着水面,在绿波上荡漾。当你看着水里的青山倒影时,也就惊奇地发现了自己什么时候也变得这样美。因为这石的数目暗合了一年的天数,所以在这里总会有一块正是你的生日,此园就名“数生园”。你站在生日石上可以体会一下降世以来这最美丽的一天。景区的中部是两座对峙的山峰,相距数十米之遥,他们各探出一只手臂呼唤对方。但就在相差一拳之远时,臂长莫及,徒唤奈何。这时一块巨石从天而降,上大下小,正好卡在其间,于是两手以石相连,成一座云中石桥,千年万年,苍松杂树扎根其上,枯藤野花牵挂其旁。石头能变到这等花样,也算是中外奇观。你站在桥景区的名字大概就是因它而取,就像我们一本散文集取名,就拣其中最得意的一篇。(有删改)

18.天星桥的“石”美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2分)

答:神态各异:总要变出一个样,别一种神;形状各异:什么也不像,什么也不是;陪衬优美:有水、苍松杂树、枯藤野花的陪衬。

【解析】解题时需要细读选文的2-3段,仔细筛选有用的信息并概述。第二自然段表达了两层意思:1-6句是写其各具情状的神态,7-14句是写石头的形状;第三自然段则写出了其陪衬优美。

19.第二段中画线句子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各有什么作用?(2分)

答: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举例子:具体说明了石头的形态特征;打比方:形象生动地写出石头形神各异的特点。

20.第二段“比如一座山石,大约有城里的一座高楼那么大,侧面看它却薄得像一本书,或者干脆是一张纸。”一句中加点词“大约”能否去掉?请简述理由。(3分)

答:不能去掉。因为大约是大概的意思,如去了就成了肯定的说法,“有城里的一座高楼那么大”。这与原句表达的意思不一样。所以不能去掉。这也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1.桥,体现着人类的智慧,并给人以美感。现实生活中有“梁样、浮桥、吊桥、立交桥”,人们还赋予“桥”更多含义并造出了不少新词,如“商桥、书桥、鹊桥、汉语桥”等。请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对“汉语桥”进行解说,不少于20字(3分)

答:示例一:汉语桥是通过汉语学习,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与其他国家建立起沟通、交流平台的纽带。

示例二:汉语桥是通过学习汉语,搭建起中国人民和其他国家人民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

示例三:用汉语作为纽带,促进中国人民与其他国家人民交流、互信、增加友谊的通道就叫汉语桥。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2-26题。(14分)

父亲的田野

金小林

  ⑴父亲不肯歇种是有原因的。村里像他这般年纪的老农,早高高兴兴把田地交给儿孙们打理了。而作为父亲唯一的接班人,我离开乡村已二十多年了。

⑵清明过后,蕨菜早已欣欣然松开了拳头,天地间满眼都是萌萌的嫩绿,田野里一片生机盎然。山区海拔高,我们种的是单季稻,这时就要撒谷种育秧了。我的父亲,总是先在一长溜田块上,用覆着尼龙膜的弓形棚育好秧苗,然后再移栽到水田里。

  ⑶秧苗的移栽即栽秧,这是一件极为枯燥而劳累的农活。时节大约在立夏的前两天。栽秧时我整天跟着父亲,弓着背伏在水田中央,左手掌托着一大柄带泥的秧苗,右手拇指和食指小心翼翼拔了秧,然后一根一根逐一插入田泥

  ⑷三两天下来,刚搬了家的秧苗,绿油油、颤巍巍,成片成片立在初夏的微风中,煞是惬意。而我却浑身酸痛得直不起腰,走起路来像个老头儿。父亲是不计较栽秧的工夫和辛苦的,他只知道,比起水秧,这种方式育的秧插到田里,长势会更好、谷穗会更饱满。

  ⑸端午节前后,父亲栽的秧苗,已分蘖得茁茁壮壮了。而此时,祖父与耕牛也早已唤醒了蛰伏了一冬的稻田,正水漾漾、明晃晃地候着。这就到了插田的时节了。

  ⑹插田时,父亲打头,我在右侧。若是碰到百十米长的大丘田,我总要被父亲训斥几回。这期间,还免不了被他拔掉几排歪扭得太不像话的秧重插。望着父亲三五下就把我的秧行纠得笔直,挨了责的我虽然有些愤愤然,内心却也很是佩服。

  ⑺村里的农户,也有像我父亲一样把秧插得笔直的,但多数人家只管把竖秧插好,横秧则不做要求。秧插直了,主要为日后耘田时,田刨能顺溜地通过。

⑻父亲的稻田,是必须隔月再耘第二遍的——让田刨沿横秧弄也走一趟。那时的秧已密密匝匝,长到了齐腰高,秧叶边沿的锯齿锐得刺人。父亲是不允许放下裤脚耘田的,因为长长的裤脚糊着烂泥,会损坏秧叶。只消半天下来,原本光溜的腿肚子就被划得布满了不规则的血痕,细细长长,刺痛难耐。

  ⑼父亲不仅对稻田精耕细作,对田间地头的管理也总是一丝不苟。浙西南山区的稻田,大多是分布在山脊或山岙里的梯田,上下丘间的落差,有三五米到十几米不等。稻田里侧的田坎、外侧的田岸沿甚至田岸路上,丛生的杂草总是蓬蓬勃勃的,似乎时刻在密谋着占领整个田野。于是,在父亲的农活日历中,自然也排上了拔田坎、砍田岸沿、铲田岸这些人工锄草的项目。

  ⑽经过一番辛苦的劳作,父亲的田野,总是田内郁郁葱葱、田外清清爽爽。几年下来,我们家种过的田地,就像有教养人家的后生一般,清爽而敦实。每次村里重新抓阄分责任田时,乡亲们都希望抓到的是我们家的稻田——因为好种!而父亲,则又开始调教起他新分来的田地来。如此几轮分田后,父亲的汗水和足迹,几乎遍布了村庄里所有的稻田……

⑾父亲的田野是我的另一个课堂,我的童年与少年时期一直都在不停地学习着祖辈传下的农耕技术。然而,我学会了耕田、插秧、耘田、刈谷、打稻,最终并没有子承父业成为一个农民——我破天荒地成了全村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并留在远离家乡两百多里的城市工作。

⑿父亲老了,可是他依然不愿离开他的田野。有两回因为膝盖的骨刺让他疼痛难当,我把他接到了城里。去医院做完检查后,我想留他多住几日好好休息两天。然而,在熙熙攘攘的城市里,父亲显得无所适从——他一个人不愿上街,也不敢过马路。两天下来,父亲就仿佛池塘枯水期的鱼、烈日下离了土的葱一般,蔫蔫的没有了生气,整日唠叨着要我送他回去。可是只要他一回到乡下老家,没一会儿,他便又像一位重返沙场的老将军,精神抖擞地扛上农具,巡视他的田野去了。

⒀岁月是一支多情的画笔,在每一个萧瑟的秋冬过后,总能重新画出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的春天;岁月又是一把无情的刻刀,年复一年地改变着父亲的模样,似乎转眼便让他沟壑满脸、两鬓满霜……只有家乡门前的小溪在不知疲惫地流淌着,叮叮咚咚地唱着永不停歇的乐曲。而父亲的田野,年复一年,青了又黄,黄了又青!

22.梳理文章情节,填空。(2分)

部编版语文九下期末测试题(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期中测试题及答案)(3)

23. 赏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如此几轮分田后,父亲的汗水和足迹,几乎遍布了村庄里所有的稻田……

答:“几乎”意为“接近于;差点儿”,在这里修饰“遍布”,表达了父亲差一点就将汗水和足迹遍布到了所有的稻田,准确的表达了父亲的勤劳。

24.请你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⑽段划线的句子。(3分)

答:本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我们家种过的田地”比喻成“有教养人家的后生”,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父亲对他耕种过的土地无微不至的呵护,体现了父亲对土地的神情

25.文章第⑿段划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试分析其作用。(3分)

答:神态描写。本句刻画了父亲因为离开他心爱的土地而不适应的情状,细致具体的写出了父亲对土地的依恋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描写的作用。首先需要明确划线句属于什么描写,“蔫蔫的”属于神态描写,之所以会“蔫蔫的”,是因为父亲离开了他心爱的土地。从这些角度去分析解答即可。

26.作者说“父亲的田野是我的另一个课堂”,为什么?(3分)

答:因为“我”在父亲的田野里学会了耕田、插秧、耘田、刈谷、打稻;同时,“我”感觉到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最终破天荒地成了全村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作品感受。这里的“课堂”一词,一指“我”通过劳动,学会了农活,更主要的是,“我”在劳动中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培养了我吃苦耐劳的品质,最后破天荒地成了全村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

四、作文(50分)

27. 青年,最大的资本是敢于梦想、勇于前行。在生命力最旺盛的日子里,青年人就该像常春藤一样,向着心中的梦想不断攀援,把青春的绿色铺满人生的征途。

请以“把青春的绿色铺满征途”为题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

⑴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⑵说真话,书真情,忌抄袭。

⑶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⑷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27.作文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