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是怎么造型的(古玉也玩错觉艺术)

古玉是怎么造型的(古玉也玩错觉艺术)(1)

古玉是怎么造型的(古玉也玩错觉艺术)(2)

古玉是怎么造型的(古玉也玩错觉艺术)(3)

图 、 文 | 台北故宫博物院提供

“错觉艺术”听起来是一个较为现代的词汇,但是,在战国至汉代(公元前475年至公元220年)时期的玉器制造领域中,错觉艺术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制作者在方寸之中琢磨出各种龙兽造型,它们的形体虽然静止不动,却能创造出动态的错觉。这种变幻莫测的身形,使视觉如同处于现实和幻象之中,令人深感惊讶。

战国以及汉代玉器最主要的艺术目标都是动态感,而战国以蛇为设计原型,汉代则以兽为依据。由于视觉会将蛇辨识为二维平面的形体,将兽视为三维立体的体态,为了创造出各自的动态效果,战国多以曲线在平整的玉片上勾画蛇身轮廓,藉由蜿蜒身形创造出灵动效果;汉代则多以具体积感的玉料刻划出浮雕扭转的兽身,以此形成饱满的力量感。所以战国和汉代的玉器风格可以概分为二维剪影蛇身原则以及三维扭转兽身原则。

古玉是怎么造型的(古玉也玩错觉艺术)(4)

战国早期 玉龙佩

长9.6厘米 宽5.1厘米

青黄色玉质的玉龙质感颇为温润。玉龙曲颈昂首,头顶鬣羽上扬,口闭合,鼻吻用细扭丝纹装饰,龙身作大弧度的转折,龙尾朝外回卷。龙身布满浅浮雕云纹和榖纹,由下向上弯转,中间拱身撑高,形成蛇身玉龙的形貌, 此种长条状的身躯是战国玉龙共同的特征。

古玉是怎么造型的(古玉也玩错觉艺术)(5)

西汉晚期至东汉 玉鸠

长7.3厘米 宽4.3厘米

三件玉鸠头部刻划精细,生动形象,尖喙宽短,颈部内缩,冠羽向后飘垂,鸟身宽扁,翅膀由身体两侧向后收束,对称式地贴合于背上,鸠足收于腹下,尾羽平展垂放,呈现蹲伏的姿态。三只玉鸠均以浅浮雕突显翅膀,脸部阴刻圆形双眼,并用长条状的涡纹勾勒羽毛,翅膀运用凹弧面表现层层相叠的羽毛,鸟尾也以放射状的长条涡纹象征左右开展的尾羽,形象颇为写实。

因为原则不同,相应配合的镂空也就各有调整,战国镂空的面积较大而规整,汉代则细长而尖锐,虽然只是些微调整变化,视觉却有极为不同的感受,从而形成两个时代分明的艺术风格。

有趣的是,若参考爱因斯坦于1919年获得证实的广义相对论,得知感知世界其实只是大脑凭借错觉虚构而成,真实的物理世界,是时间快慢不定、空间弯曲变形的四维时空。因此,你我感知中难以接受的扭转变形和平版单元化的神兽,可能更接近于真实物理世界中的形体。

为了创造如幻一般的错觉艺术,战国至汉代的玉器使用了很多感知难以体会的设计形式,但若改以动态错觉的艺术目标来观看它们,则都是想像力丰富、创造力十足的作品。而且细细观察其中不合常理的特殊设计,也可作为理解其他科学理论的缘起。

古玉是怎么造型的(古玉也玩错觉艺术)(6)

战国中期 玉龙佩

长16厘米

左上角的玉龙头,翘鼻张口面向右方,龙身由下至上连续弯转为S形,中间透穿一个系带孔,身躯周围浅琢一层地子,产生坡面式的边框。龙首处阴刻眼睛,首颈之间用细扭丝纹区隔,龙身布满浮雕榖纹,榖纹按照三对平行线定位法制作, 排列规律,构成整齐的器面。龙身分别用凹弧面表现利爪,用细扭丝纹与平行转弯表现龙须,形纹虽然简单,雕工却精致细腻。

古玉是怎么造型的(古玉也玩错觉艺术)(7)

西汉早中期 玉舞人

长6.0厘米 宽2.8厘米 厚0.4厘米

在汉代玉舞人中,以片状玉雕的形式为主流。此件玉舞人属于青白玉质,身着典型汉代服饰,长袖善舞,身躯款摆,展现出了颇为曼妙的舞姿。玉人的五官和衣物都用线刻和浅浮雕表现,袖管以斜转的扭丝纹强化动感,衣裙阴刻装饰性线纹,都是汉代玉雕的特色。玉人右手上举,左手配合身形表现出躬身的体态,准确地表现出舞人跳舞时的动作特征,给人以强烈的临场感。

无论我们以为是真实的感知世界是错觉,还是以为错觉的物理世界是真实,错觉只存在感知中,因为它们需藉由视觉才能被感知。

战国玉器在各式蜿蜒的蛇身造型加上隐而不显、数量不一的足部,在观者的视觉自动将头部搭配了不同方向的足部时,就会创造出张驰交替、动静互见的动态错觉。汉代兽形玉器的兽足位置,则需符合前足在胸、后足在腹的生理结构,否则会不符合视觉原则。因此,以扭转兽身,使胸、腹各转向不同方向,相连的兽足便能顺势调整,以达到富有动态性的错觉效果。

古玉是怎么造型的(古玉也玩错觉艺术)(8)

西汉中晚期 龙纹玛瑙剑璏

长9.3厘米 宽2.6 厘米 连铁高2.6厘米

剑璏表面附着铁锈,部分受到铁锈沁入而转成红褐色。剑璏呈长方形,左右两端朝下翻卷, 表面的龙纹采用高浮雕的手法,昂首、曲颈,龙身呈S形弯转。龙纹雕刻的深浅不一,使其产生出活灵活现上下起伏的立体感,并在凹弧面及角度取象的搭配下,展现出生动的风格。

古玉是怎么造型的(古玉也玩错觉艺术)(9)

西汉早中期 鸟兽纹玉卮

直径6.7 厘米 高7.8厘米

战国和汉代玉器各以蛇、兽为原型,采用了不同的技巧,但都完美以错视的效果,达到动态错觉。这与现代摄影中以极短时距重复曝光所拍到的连续动作,即“频闪运动”,有异曲同工之处。观者视觉在观看此类作品时能自动将不同方向的头部和四肢相配合,从而产生富有动感及速度感的错觉。

日前,台北故宫博物院推出了“实幻之间——院藏战国至汉代玉器特展”,共展出战国至汉代精选玉器212件,其中清宫旧藏有114件,新入藏者为98件,展品件件具代表性。本展览定名为“实幻之间”,即试图透过视觉的变化,探讨玉器创作的技巧,以“观看者”和“创作者”的角度来策划内容,希望藉由双眼来理解早已为人忽视的玉器错觉艺术,目的在于重新探索玉器制作者的创意,并期待观众由此成为跨越时空的玉器知音。

本文选自

2018年第12期《中国收藏》杂志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

古玉是怎么造型的(古玉也玩错觉艺术)(1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