緑的隶体字(漢字的字元身體與五官疒)

【nè】,會意字,从人从爿(爿是床的初文),像一個人得了重病躺在床上,人的前後還有一些小點,表示在出虛汗。篆文將人與爿疊合在了一起。「疒」是「病」的本字,本意指重病。由於「疒」作了偏旁,於是另加聲符「丙」,寫作了「病」。

緑的隶体字(漢字的字元身體與五官疒)(1)

《說文解字·疒部》疒:

倚也。人有疾病,象倚箸之形。

以「疒」作意符的形聲字有很多,都與疾病有關:

疾病、瘟疫、疼痛、(病症)、(治療)、痊癒、(久病不愈)

(疲倦)、(勞累)、(瘦弱)、(乾癟)、(瑕疵)、(腫瘤)、

皮膚疾病:

/痒(皮膚搔癢)、疙瘩(皮膚上突起的小硬塊)、(皮膚發炎引起的紅色小顆粒)、(汗腺發炎引起的小红疹)、(真菌引起的皮膚病)、(皮膚上長的水泡)、(皮膚上的豆状膿疱)、(皮膚潰爛)、(皮膚上的深色斑點)、(傷口癒合時結成的硬殼)、疤痕

肢體疾病:

(由風、寒、濕引起的肢體疼痛或麻木)、(手或脚偏廢)、癱瘓、

精神疾病:

(本義是偏頭痛)、(精神錯亂)、癡/痴(癡呆)

呼吸疾病:

(喉嚨口的黏液)、(肺結核)

【bìng】,源自「疒」字。古時候外傷或小病稱「疾」,內臟的重病才稱「病」。

緑的隶体字(漢字的字元身體與五官疒)(2)

《說文解字·疒部》病:

疾加也。从疒丙聲。

《周禮·天官》有「醫師」掌醫之政令。有「疾醫」,

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春時有痟首疾,夏時有癢疥疾,秋時有瘧寒疾,冬時有嗽、上氣疾。......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

四季分別有四季的流行病。春天陽氣升,易頭痛。夏天易得疥瘡,秋天易發瘧疾,冬天易患咳嗽。

【病入膏肓】

膏肓,是相傳是身體內藥力所不及的地方。指病已危重到無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發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

《左傳.成公十年》

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

【諱疾忌醫】

諱,是避忌。忌,是害怕。

本義是隱瞞自己的疾病,不願接受醫治。今天用來指拼命掩飾自己的過失,不願意接受別人的善意規勸。

《韩非子》中說了這樣一個故事。名医扁鹊三次見蔡桓公,都看出蔡桓公有病,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但蔡桓公不覺得自己有病,也不肯就医治療。沒多久,蔡桓公身上痛得實在忍受不了了,再去找扁鵲,扁鵲已經逃走了。而蔡桓公沒多久也就病死了。

《韩非子·喻老》扁鵲曰:

「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鍼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

腠理是皮下和肌肉的交接处,病還好治。等病入骨髓,那神醫也無可奈何,只能逃走了。

《焦氏易林·睽之大畜》:

匿病不醫,亂政傷災。紂作淫虐,商破其墟。

《焦氏易林·損之泰》:

疚(病)君敗國,使年大傷。

久病的國君是敗國之君。明知自己有病,還要「諱疾忌醫」,結果是把國家的政事搞的一團糟。就像商紂王一樣,國破家亡,災荒連連,曾經繁華的商都也成了一片廢墟。

緑的隶体字(漢字的字元身體與五官疒)(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