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郯国故城(山东郯城县----郯国都城)

临沂郯国故城(山东郯城县----郯国都城)(1)

郯(tán)城县隶属于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地处鲁苏交界,为江苏省邳州、新沂、东海三市县半环绕, 总面积1189平方公里,总人口97万。郯城县有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县、中国绿色名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山东省园林城市等称号。

临沂郯国故城(山东郯城县----郯国都城)(2)

一、历史沿革

1、郯城建置,始于郯国。其建成公元前十一世纪。春秋为郯国,故城在今郯城镇北部。

2、秦于原郯国故城置郯县,为东海郡治。

3、三国魏置侯国,西晋复为县。东魏置郯郡,北齐废,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复置,郯县为郯郡治。

临沂郯国故城(山东郯城县----郯国都城)(3)

4、隋开皇初废郯郡,大业初属下邳郡。贞观元年(627年),省入下邳,称郯城乡。“郯城”作为政区名,始见于此。元和间(806—820年),复置县时,遂以乡名为县名,称郯城县。而后又省入临沂县,仍称郯城,隶属河南道沂州。

5、郯城县自唐后期省入临沂县,历经五代十国、宋、金直至元末,未再复县,其县原治所称“郯城”。在此长约500年的时期内,境域所属,随临沂县而易。

6、元末,郯城县复置。

临沂郯国故城(山东郯城县----郯国都城)(4)

7、明属兖州府沂州,清属沂州府。

8、1913年废府,属岱南道(次年改名济宁道)。1925年属琅邪道,1928年直属省。

9、1950年以后属临沂专区,1967年改属临沂地区,1994年属临沂市。

临沂郯国故城(山东郯城县----郯国都城)(5)

二、县名来历

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14年),古郯为越国所灭。到了秦朝,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所。《郡县释名》山东卷上:“汉置郯县,元末置郯城县,从郯国名也。”

三、遗迹及旅游景点

临沂郯国故城(山东郯城县----郯国都城)(6)

1、郯城麦坡地震遗址。这一奇观,全世界仅存两处,国内惟一。郯城地震断裂带是由1668年7月25日山东中南部发生的8.5级大地震造成的,断裂带呈南北走向,长2600米,宽160米。据史料记载,是我国东部最大的一条地震断裂带,它的山体形成于7000万年至1.4亿年前,中生代时期的S形旋涡板块和新生代时期的地貌景观赫然并置,蔚为壮观,故有“一步跨亿年”之说。

临沂郯国故城(山东郯城县----郯国都城)(7)

图中红色的砂岩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距今约200万年),褐色的砂页岩形成于中生代白垩纪(距今约7000-14000万年),也就是恐龙生活的时代。如果你从两种颜色的分界线上漫步而过,就实现了“一步跨亿年”的神话。

2、望海楼景区:在城东南15公里处,位于红花乡大尚庄村东南约2.5公里的山顶上,是一座高大的石峰,巨石错叠,形如石楼。据传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出访郯国时,曾与郯国国君郯子到此登楼望海,观看日出,后称为孔子登临处—望海楼。

临沂郯国故城(山东郯城县----郯国都城)(8)

3、齐魏马陵之战遗址:在山东郯城县马陵山。齐魏马陵之战发生在公元前341年,是军事家孙膑指挥齐国军队以少胜多,一举歼灭庞涓所率魏国十万大军的著名战役。

临沂郯国故城(山东郯城县----郯国都城)(9)

4、郯国故城遗址:始建于春秋时期,为鲁国附属国郯国都城,坐落在今郯城县城北侧,护城河北岸,故城东墙和南墙已被推平,西墙和北墙局部保存尚好。

郯国,为少昊之后,商时立国,后成为西周东夷子爵小国,估计是在周公东征时期归顺周朝的,但西周时的历史已不可考,现知对郯国历史主要是春秋时期。郯国位于山东江苏两省交界,其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对周朝来说,可以很好的作为防御东夷和江淮的军事基地。其封地在今山东郯城县一带,据说战国著名齐魏马陵之战便发生在这里。

临沂郯国故城(山东郯城县----郯国都城)(10)

郯国最早的时候叫炎国,后来加“邑”得“郯”,那“炎”字是怎么来的?需要注意的是,“炎”字跟“炎帝”关系不大哦。“炎”的金文字形实际上是两座火堆,表示火势正在向上蔓延。原来,远古时期族人们以狩猎为生,但满山的荆棘给猎物带来了防御便利,给猎人倒形成了阻碍,聪明的古人便想了个办法,用火焚山,然后围猎,估计“炎”字是这么来的。

临沂郯国故城(山东郯城县----郯国都城)(11)

春秋时期,随着鲁国的逐渐强大,郯国沦为鲁国的附属国,鲁国对待郯国也不错。据《左传·宣公四年》记载:“春,公及齐侯平莒及郯,莒人不肯。公伐莒,取向。”说得是公元前605年,郯国和邻国的莒国发生了矛盾,齐国和鲁国作为各自的老大国出面调和,郯国倒被说服了,但莒国不肯息事宁人,鲁宣公大怒,出兵讨伐莒国,占领了莒国的向地(见向国篇)。这段记载可以作为鲁国替郯国出头兄弟情深的最好见证,其间鲁郯还有了政治姻缘,但是这种良好关系似乎仅仅维持了几年,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据《左传·宣公十六年》:“秋,郯伯姬来归,出也。”说得是公元前593年,秋季,郯伯姬回到鲁国,原因竟是被郯国遗弃送回娘家。估计在郯国的归属问题上发生了转折。根据零星的历史资料分析,郯国在周边大国的相互争夺中,朝三暮四,先事鲁,后归吴,再投齐,最后又归鲁,在春秋历史上也算是个活跃度相当高的小国了。

临沂郯国故城(山东郯城县----郯国都城)(12)

春秋末年郯国出了个学识渊博的国君,连孔子也慕名拜师。据《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说得是公元前525年秋天,郯国国君来到鲁国,与鲁昭公共宴。席间,鲁君问郯子,少皞氏用鸟名来命官名,这不是很奇怪吗?郯子说:“少皞氏是我的祖先,以前黄帝氏用云纪事,所以各部门的长官都用云来命名;炎帝用火纪事,所以各部门的长官都用火来命名;工共氏用水纪事,所以用各部门的长官都用水来命名;太皞氏用龙纪事,所以各部门的长官都用龙来命名;而我的祖先少皞氏即位时,正好有瑞鸟从头顶飞过,所以就从鸟开始纪事,各部门的长官也就以鸟来命名了。”然后郯子详细列举了少皞氏以鸟命名的十种官名,被称为“五鸠”和“五雉”。没想到,这事被传扬开来,最后传到了孔子的耳朵,“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年轻好学的孔子听说这事件后,为了弄清上古时期的官制体系,特地跑去向郯子请教,并发出“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感叹,意思是天子那里失去的官制,在小国可以找到。打个比方,这就像现在的我们对于先秦的风俗、文字等时代特征的东西已经无迹可循,但我们却能从日本那里找到蛛丝马迹的道理一样。

临沂郯国故城(山东郯城县----郯国都城)(13)

另外据说郯国国君还是个十足的孝子,其离奇事迹被儒家收进古代《二十四孝》感天动地的孝子故事之一,说得是郯子小时候,父母年老患有眼疾,得一民间秘方说用鹿乳汁洗眼能使眼疾改善,郯子便披上鹿皮,化装成小鹿混入鹿群,然后趁机取得鹿奶,为此还差点被猎人射死,这便是“鹿乳奉亲”的来历。

郯国末代国君叫郯子鸪,也是有史记载的惟一一位有名字的郯国国君。《竹书纪年》记载,公元前414年,越王朱勾讨伐郯国,俘虏郯子鸪,郯国灭亡,郯国灭亡后,留下了一个罕见的姓氏:郯姓。

图文丨来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