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沉迷要加强嘛(防沉迷上线近一个月)

最近两个周末,家住太原市杏花岭区的郭女士欣喜地看到了读六年级女儿的变化:以前放学就抱着手机玩游戏的她,现在周五晚上8点上线,9点还差一点就主动下线了,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防沉迷要加强嘛?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防沉迷要加强嘛(防沉迷上线近一个月)

防沉迷要加强嘛

最近两个周末,家住太原市杏花岭区的郭女士欣喜地看到了读六年级女儿的变化:以前放学就抱着手机玩游戏的她,现在周五晚上8点上线,9点还差一点就主动下线了。

  实际上“防沉迷”升级,对郭女士的孩子并没有影响,“因为游戏关联的账号是用我的身份证注册的,不受‘防沉迷’限制!”

  经过两个晚上的了解,郭女士终于弄清楚了孩子变化的原因,“游戏是孩子的‘社交’需要,当同学因为‘防沉迷’系统被限制下线,没有了玩伴,孩子也就不想玩了。”

  弄清楚了原因,这个中秋小长假,郭女士与几个同学的妈妈取得联系,约着带孩子去太原古县城“聚聚”,“既然孩子有‘社交’需求,我们家长就提供平台,巩固这来之不易的‘成果’。”

  同样欣喜孩子有变化的还有家住太原青年路的刘先生,上周五放学一回家,他读初一的儿子就主动跑到房间做作业,“吃晚饭的时候跟我说,8点要玩一个小时的游戏,希望我和他妈妈不要在这期间打扰他,其他时间会自己自觉做作业。”

  在“防沉迷”升级的第二个周末,许先生一家人也形成了一个“默契”:孩子主动做作业,但要求“属于自己”的一小时不被打搅。许先生说,希望这样的“默契”维持得再长久一点,“生怕哪天他又找我要手机玩游戏。”

  采访中,不少家长都对“史上最严游戏禁令”表示欢迎,认为限制未成年人游戏时间非常有必要。其中孩子需要“强迫”才结束游戏的家长刘先生表示,以前孩子需要一催再催才迫于“家长权威”下线,现在到了时间就自动下线了。

  租号就能玩还有人钻空子

  “史上最严游戏禁令”出台之后,为了规避禁令,未成年人规避防沉迷系统的明显漏洞——租号、借号、买号,也随之有了“市场”。尤其是租号,单小时成本仅几元钱,且不验证求租者是否成年,理论上可以做到任何人“打游戏不限时”。针对未成年人租号打游戏的问题,腾讯称,账号租卖严重破坏游戏实名制和未成年人保护机制,截至目前,腾讯已向超过20家账号交易平台和多个电商平台起诉或发函,要求停止相关服务。

  尽管如此,在一些电商平台上,依然有租号店铺提供租号服务,付款超过1万人的商家不在少数。山西晚报记者浏览看到,王者荣耀、火影忍者、原神、永劫无间是较受欢迎的游戏品类,租号价格从“首单免费”到一小时几十元的高端账号均有。

  调查中,记者发现,平均一小时3元至14元的账号租赁价格较为普遍,不过对租号者来说,最后支付的实际价格往往要低于账面价格,因为不少租号店铺的机制是直到下一个租号买家上号,把前一租号者“顶下去”,租号者就可以一直使用租赁的账号玩游戏。

  记者购买了某游戏账号2小时的游戏时间后,发现实际游戏时间超过了12小时也没有下一个租号者“顶号”。电商平台上,当记者私聊租号店铺客服时,客服会自动回复禁止未成年人交易的提示,如“本店不接待未成年人,未成年人也下不了单,请好好学习!”

  跳过提示,记者浏览热门游戏发现,可用于租售的账号全部宣称为已实名认证、不会触及防沉迷的成年人账号。在电商平台上的租号店铺里,记者咨询数位卖家,对方均表示这些账号可以在正常时间内游戏,不会触发防沉迷措施。

  9月22日23点至9月23日凌晨1点,记者使用租借来的王者荣耀游戏账号持续游戏超过两小时,确实始终未弹出人脸识别提示。此后当记者咨询客服,如果遭遇实名认证查验,需要人脸识别时怎么办,客服表示“不要测人脸,退出游戏即可,余款可以退”。

  期待补漏洞家长希望“再严点”

  网络上爆出的租号、“绕过防沉迷系统”账号等新闻,让家住坞城路的齐先生担忧不已。“幸亏我儿子还没注意到这个,不然到时候我们又要花费大力气来跟他‘斗智斗勇’。”

  最近,一到周末,齐先生就被孩子吵得“心烦意乱”。上周六晚上,齐先生上初一的儿子在9点钟被“防沉迷”强制下线后,就来找父亲要手机打游戏,遭拒绝后开始吵闹,最终还是齐先生“妥协”,“我们约定好再玩一个小时就不玩,好在后来他比较配合。”

  为了让孩子能够尽快适应“防沉迷”升级,他也在网络上搜寻了一些相关文章,学习其他家长“斗智斗勇”的经验做法,“打算利用一个月时间,慢慢缩短我们‘妥协’的时间,然后找一些其他活动转移他的注意力。”

  和齐先生一样焦虑的家长并不在少数。不少家长都认为“防沉迷”升级后,有些容易被“钻空子”的地方需要引起重视,要堵住“漏洞”,比如最近网上爆出的账号出租、利用爷爷奶奶的认证信息等。

  “用我的手机玩,我还能找要打电话、工作等借口来打断孩子的游戏过程,最后达到不让他玩的目的。”儿子正在上五年级的邢女士说,“如果孩子用爷爷奶奶的手机玩,就会增加难度,是否能推出一个‘家长防沉迷协助系统’,家长可以申请一起‘防沉迷’,或者将手机设备与‘防沉迷’关联,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孩子们利用小聪明绕过漏洞。”

  家长陈先生面临的问题是,孩子现在不打游戏了,改刷短视频了。他建议,“直播、短视频等是否也可以考虑推出保护未成年人的政策。”

  防沉迷提前预防更加重要

  “‘防沉迷’措施不断升级,效果是明显的。”9月23日,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倩表示,因为沉迷游戏前来进行心理咨询的未成年人中,甚至还包括初中生以及小学高年级学生,“要接受心理咨询或心理干预,都是发展到功能受损的地步,孩子的学习、人际交流、吃饭和睡觉都受到了严重影响。”在李倩看来,这些“悲剧”本来可以避免,“但凡家庭和学校在早期发现时就进行干预,绝对可以避免,因为到了功能受损这个地步已经无法来扭转。”

  每次遇到未成年人前来心理咨询,李倩都要详细探究孩子最初玩游戏的原因,“只有探究了孩子沉迷的根源,才能知道他要追求什么,然后在早期进行干预和引导。”

  多年下来,她了解到的根源不外乎家庭和社交等原因。来自于家庭的原因主要是父母过于严厉或父母过于疏离。

  李倩表示,父母过于严厉容易给孩子带来太大的压力,比如父母因为要求太高而去指责孩子,从而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最终会寻找其他的方式进行自我满足,“网络游戏的设置,很容易让玩家有掌控感,且容易得到及时满足感,进而沉迷其中。”还有的孩子因为与父母长期缺乏沟通,遇到问题无法及时解决,久而久之同样因为挫败感而产生了逃避心理。

  同时,当未成年人进入初中以后同伴的影响力更大,社交也是一种沉迷于游戏的可能。“孩子们在课外聊天,当别人都在聊游戏时,如果孩子不懂就会觉得自己在这个社交圈以外,担心自己被排斥,进而去接触。”李倩说,“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大了之后会突然出现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的情况。”

  为此,李倩建议家长必须积极行动起来,因为国家对于未成年人沉迷游戏出台了大量的政策且不断升级,但如果“家长不作为”依旧无法阻止类似情况。“家长一定要关注孩子,关注他‘发生什么’‘有什么变化’,不要从‘无所谓’开始,避免孩子在不注意的情况下接触游戏并沉迷其中。”她表示,“关键就在于沟通,发现孩子有变化立即进行心理沟通,并且要不带评判性质的沟通,早早发现,早早进行引导。”

  引导的方法则可以有效针对网络游戏的特点进行。李倩建议,家长可以针对网络游戏成瘾最大的特点“满足感”和“获得感”入手,比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设置一些比较容易“获得”或满足的事情,让孩子循序渐进体验到现实生活中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同时,家长和学校还可以丰富课外活动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加强未成年人的挫折教育,让他们远离“失控”,直面“失败”,摆脱“孤独感”和“无力感”,降低他们的“压力”,“这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形成合力的过程。”

山西晚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