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网红女教授(沈奕斐带00后女儿给50后阿婆写口述史)

80后网红女教授(沈奕斐带00后女儿给50后阿婆写口述史)(1)

【编者的话】当宏大的历史车轮在个体生命历程中驶过时,都会留下或深或浅的辙印,并由此埋下他或她未来人生走向的草蛇灰线。东方出版中心新近推出《外婆和她的房子》,“50后”外婆的过往,不仅是她跳出原生家庭、改变自身的种种努力,也能看到外婆女儿、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沈奕斐的奋斗,更是“00后”外孙女的人生序章。

沈奕斐在序言中提及,母亲既非社会名流,又无辉煌经历,只是平凡的“无身份”普通人。因此,在她看来,“母亲的口述史正是希望能丰富女性形象,并跳出消费主义的桎梏,体现大部分中国基层女性的形象,这些中国基层女性是承载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恰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吴小英所评价:既有的家族史研究或者传记中,女性极少成为家族叙事的主体。本书提供了特殊的口述文本,从小女孩的视角,带领读者进入外婆辗转的个体生命历程与家庭变迁故事。这种跨越社会时空的对谈,不仅呈现了70年社会变迁在普通家庭和女性身上的记忆留痕,也透过纯真灵动的思想文字传递了女性之间独特的世代绵延和代际情感联结。

———————————————————————————————————————————————

口述实录,只要口述者足够真诚和真实,这样的文本在保证可信度与正史同步之余,往往血肉丰满,所以,口述实录成了我阅读频率颇高的一种文本。

读罢吴根妹口述、商楚茼撰写的《外婆和她的房子》后,我发现自己持有很久的一个看法,是想当然形成的错误认知。说什么社会大风暴无瑕吹拂到像吴根妹这样远离风暴中心的一粒尘埃,这本书告诉我们,“蝴蝶效应”确确实实应验在了吴根妹身上。

80后网红女教授(沈奕斐带00后女儿给50后阿婆写口述史)(2)

面对吴根妹于12年前陆陆续续接受访谈后留存下来的文字记录,出生于2004的撰写者商楚茼选择了以房子为轴线将其整理成一本书,所以,这本书的书名确定为《外婆和她的房子》。可我觉得,更能说明远离风暴中心的一粒尘埃也会不由自主地随风飘荡,是那些自出生起吴根妹就顽强地努力让自己能生活得好一些的那些细节。

吴根妹6岁的时候,1958年。“有一天,刮起了龙卷风,屋子经过很多次的修修补补实在太破了,风直接把廊屋里的桌子卷了出去,雨点更是猛烈地敲击着屋顶,穿过缝隙砸到屋内。”

吴根妹14岁的时候,1966年。从镇上回到村里后为了赚到更多的工分以抵家里欠下的债,吴根妹开始参与农活。双抢的时候,累得她“坐下来眼睛就跟着闭上了,走路都能睡着”。在劳作的时候,吴根妹的半个脚趾被自己挥舞的镰刀割下来过,一只脚发炎后老茧里都是脓不得不动手术……

1976年吴根妹24岁那年结了婚,为新房里几件必备的家具小夫妻欠下了在1976年可算得上是巨款的300元后,吴根妹硬是将婆家懒得敲出来的堆成了三座小山的蚌壳敲成了衬衫纽扣,还掉了巨款。

还是1976年,蔬菜大队的土地被征用后,吴根妹成了县级企业灯泡厂的职工,“灯泡厂每个月还会发一些小福利,手套、牙膏、牙刷之类的东西,还有固定的四张洗澡月票。以前大家家里都没有浴室,我们就拿着厂里发的洗澡月票去大澡堂洗澡。每个月,厂里还发几张理发券。”

1984年,吴根妹32岁。终于在镇上有了自己的房子。女儿出生后,家里的钱不够花了,吴根妹和丈夫想尽办法挣钱,特别在灯泡厂不景气后,吴根妹夫妇买了辆拖拉机在镇上跑过运输,做过短裤,划过鳝丝,做过童鞋,卖过鲜肉月饼和芝麻片……

概述及不上原著的娓娓道来,特别是那些细节,只有细致入微的呈现,才能体现出细节的分量。然而,就是这寥寥数语的概述,庶几能验证一个观点,亦即居于苏州北厍镇玩字村一隅的吴根妹,她的一生是跟国家的命运紧密相关的,所以,一本《外婆和她的房子》,实在是一本能够与共和国正史互为文本的一本个人口述史。

80后网红女教授(沈奕斐带00后女儿给50后阿婆写口述史)(3)

如果将序言看做是这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佛头着粪的浮夸之词——事实上,沈奕斐的这篇序言写得本分又情真意切——那么,《外婆和她的房子》能够成书并推送到公众面前,就更见其价值了。为何?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沈奕斐是吴根妹的独生女儿,而本书的撰写者商楚茼又是沈奕斐的女儿。如此一来,这本《外婆和她的房子》就变得是一门三代女性携手完成的个人口述史。

这个事实对本书有什么特别意义呢?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言下之意是一家人的三观基本相近。然而,我们阅读吴根妹的口述部分、商楚茼的议论部分以及沈奕斐在序言中对成书过程的记述,我们能清晰地读到从1952年至今,社会变迁投射在这一门三代女性身上后产生的个体变化,有些侧面三代人的差异还非常巨大,从而使得这本可与正史互相映照的个人口述史,多了一层价值。

80后网红女教授(沈奕斐带00后女儿给50后阿婆写口述史)(4)

惟其如此,我们是否应该细究2004年出生的商楚茼在选用外婆口述的语言时所产生的偏差?

第74页商楚茼在记录吴根妹回忆自己母亲于1971年罹患胃癌这件往事时,让吴根妹讲述了这样一句话:”那位医生非常热情,也很专业“,读到这里时,我的心里”咯噔“了一声,然后使劲回忆类似的话语是否可能出现在1971年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虽然我也记不得1971年民众会用什么样的语词来夸奖一名很专业的医生,但”很专业“是个新词确定无疑,如此一来,记载中的历史意味多少会折损一点。

类似的问题,整本书中出现的频率不低,如吴根妹19岁也就是1971年的时候,热心人开始替她介绍对象,因为种种原因,吴根妹曾经拒绝过两个青年人,这时候商楚茼让外婆发表的感叹是”这两个在农村的优质男青年都被我拒绝了“,而用”优质“来形容青年人,也是最近才流行起来的说法。

也许,吴根妹自己都不再记得,1971年的时候人们是用什么样的语言来称赞一个尽职的医生和条件颇佳的男青年的,如此,此刻出版像《外婆和她的房子》这样的口试实录个人史,就显得尤为可贵了:当下的所有瞬间都会变成人们记忆中的盲点,如若没有有心人将其如实记录,我们这一代的历史书写,恐怕就是一页空白。

作者:吴玫(作家、前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编辑)

编辑:许旸

图片来源:出版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