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暮雨送李胄(赋得)

赋得暮雨送李胄(赋得)(1)

【赋得】

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赋得兰泽多芳草》一诗。

科举时代之试帖诗,因诗题多取成句,故题前均冠以"赋得"二字。同样也应用于应制之作及诗人集会分题。

后遂将"赋得"实用为一种诗体,即景赋诗者亦往往以"赋得"为题。

【联句】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相联成篇。传始于汉武帝时《柏梁台诗》(疑系后人伪作)。

初无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韵、两句一韵乃至两句以上者,依次而下。

后来习用一人出上句,续者须对成一联,再出上句,轮流相继。旧时多用于上层饮宴及朋友间酬应,绝少佳作。

【集句】

集句诗,又称集锦诗,就是从现成的诗篇中,分别选取现成的诗句,再巧妙集合而成的新诗。要求内容完整和主题鲜明,并且符合诗词格律,比起嵌名诗,难度大得多,它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现存最早的集句,为西晋傅咸的《七经诗》。

赋得暮雨送李胄(赋得)(2)

【应制诗】

封建时代臣僚奉皇帝所作、所和的诗。唐以后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内容多为歌功颂德,少数也陈述一些对皇帝的期望。

【试帖诗】

诗体名。也称"赋得体"。起源于唐代,由"帖经"、"试帖"影响而产生,为科举考试所采用。

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韵脚,内容必须切题。清代限制尤严。

【入律古风】

对使用近体诗平仄格式的古体诗的通称。特点为:

1、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

2、换韵,且多为平仄韵交替;

3、通常是七言,四句一换韵,换韵后第一句入韵,全诗似多首"七绝"的组合。

典型的如王勃的《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对句与邻句】

律诗每一联为两句,同一联的上句与下句称为对句,上一联的下句与下一联的上句称为邻句

【失对与失粘】

要检查一首近体诗是否遵循粘对,一般看其偶数字和最后一字即可。如果对句不对,叫失对;如果邻句不粘,叫失粘。失对和失粘都是近体诗的大忌。

【孤平】

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但这是专指平收句(押韵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

赋得暮雨送李胄(赋得)(3)

【拗句】

救了孤平的句子,叫作拗句。

【拗救】

先用了拗(不合律),再救一下,合起来就叫拗救。

如果我们在“一三五”这些可灵活处理的地方,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地方把仄声字改用平声字,以保持平、仄数量的平衡。

【三平调】

在句尾连续出现了三个平声,叫做“三平调”,这是古体诗专用的形式,做近体诗时必须尽量避免,而且无法补救。三平调有两种情况:

1、五言的仄起平收句:仄仄仄平平中,第三字如果用了平声字,成了:仄仄平平平,就犯了三平调。

2、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是第五字不能用平声,否则也成了三平调。

【合掌】

一联之中对仗的上下两句,一般内容不同或相反。如果两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作“合掌”,是作诗的大忌。

【叶韵】

一作"谐韵"、"协韵"。诗韵术语。谓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改读某音,以协调声韵,故称。

南北朝有些学者按当时语音读《诗经》,感到好多诗句韵不和谐,便将作品中某些字临时改读某音。

明陈第始用语音演变的原理,认为所谓叶韵的音是古代本音,读古音就能谐韵,不应随意改读。

赋得暮雨送李胄(赋得)(4)

【唱和】

作"唱酬"、"酬唱"。谓作诗与别人相酬和。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1、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

2、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

3、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

4、次序,亦称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

【出韵】

也叫落韵、窜韵、走韵,是指在律诗偶句韵脚上不用本韵之字,而用邻韵或它韵中的字,出韵与格律诗一韵到底的要求不合,是诗家大忌。

【重韵】

即同一个韵字在一首诗的韵脚里重复出现,此乃大忌。

赋得暮雨送李胄(赋得)(5)

【通韵】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部可以相通,或其中一部分相通。作诗时通韵可以互押。如「平水韵」中「一东」与「二冬」、「四支」与「五微」、「十四寒」与「十五删」等可通押。古体诗通韵较宽,近体诗则受严格的限制。

【换韵】

亦称"转韵"。诗韵术语。除律诗、绝句不得换韵外,古体诗尤其是长篇古体诗,换韵较自由,既不限平声韵、仄声韵,也不限于邻韵。

转韵时往往在换韵那一联的出句先转,接着联末韵脚跟着转。

【窄韵】

一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险韵。由于窄韵包含的字数较少,运用窄韵创作诗歌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但有的古代诗人如韩愈、苏轼、黄庭坚等常常有意选择窄韵,以此来显本领。

按照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的划分,窄韵主要包括:五微、十二文、十五删、九青、十蒸、十三覃、十四盐等韵部。

赋得暮雨送李胄(赋得)(6)

【分韵】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指作诗时先规定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作诗,叫做"分韵",一称"赋韵"。

古代诗人联句时多用之,后来并不限于联句。白居易《花楼望雪命宴赋诗》:"素壁联题分韵句,红炉巡饮暖寒杯。"

【分题】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若干人相聚,分找题目以赋诗,称分题,亦称探题。大抵以各物为题,共赋一事。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古人分题,或各赋一物,如云送某人分题得物也。"分题有时分韵,但不限制。

【进退格】

亦称"进退韵"。诗韵术语。邻韵通押特殊格式的一种。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辘轳韵者,双出双入。有进退韵者,一进一退。"

魏庆之《诗人玉屑》引《缃素杂记》说,唐代郑谷与僧齐己、黄损等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曰进退。"

进退格是两韵间押,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韵,第四、第八则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寒"、"删"或"鱼"、"虞"等,一进一退,相间押韵,故称。

【辘轳格】

亦称"辘轳韵"。诗韵术语。与进退格同为用韵的一格。

辘轳韵者,双出双入。即律诗第二、第四句用甲韵,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鱼"等,双出双入,此起彼落,有似辘轳,故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