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国内游客有多少(国内外游客爱把上海叫)

以“应对气候变化,建设韧性城市”为主题的2021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办了一场关于文化的论坛,两者有何关联?,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上海的国内游客有多少?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上海的国内游客有多少(国内外游客爱把上海叫)

上海的国内游客有多少

以“应对气候变化,建设韧性城市”为主题的2021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办了一场关于文化的论坛,两者有何关联?

一座城市最有味道、最具魅力的是其文化。专家指出,日益涌现的各类城市问题和挑战,让提升城市软实力成为当务之急。

今天(10月31日)举行的“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世界城市日主题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表示,软实力是城市的实力之基、高阶竞争、领先战略。上海提升软实力,不仅要具备全球视野,对标一流城市,也要从细微之处做起,增强城市的包容力。

全球一流城市无不追求软实力建设

20世纪90年代,有一座欧洲城市为了适应后工业时代的经济发展,率先提出“文化创意产业概念”,构建出内容丰富的文创产业体系,经过一段时间发展,文创产业对经济社会和社会贡献率均超过10%。同样在欧洲,有一座城市拥有1000多家美术馆画廊,1000多家书店,在文化氛围浸润下打造的国际时装周,吸引全球各地名人名家奔赴至此,成为“全球时尚之都”。还有一座城市,形成了以百老汇演绎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和圈层,拥有400余家剧场,每年演出超过4万场次,成为全球演绎中心。在“全球动漫之都”,全球顶尖创作人才和制作机构汇集于此,更衍生出吸引全球游客游览的动漫旅游项目。

这四座城市分别是伦敦、巴黎、纽约和东京。“纵观全球,我们可以发现,一流城市无不追求扩大城市软实力的国际影响,增强全球叙事能力,引领世界发展的潮流。”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方世忠表示。

当国际竞争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软实力的提升对一流城市更有迫切性。早在上世纪90年代,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就提出了软实力理论。这一理论的研究核心,是当国际竞争进入更高阶段之后,“领先者”要如何持续保持“领先战略”。

“对上海来说,要更好地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必然要重视把握软实力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加快转换新赛道。”方世忠表示,国内外的游客喜欢称上海为“大上海”,上海之“大”不在于面积和规模,而在于胸襟和格局。上海的成就来自与全国和全球的紧密连接,上海的价值更应该体现在全球资源的配置能力上。

面向国际,上海软实力建设也写进了文化产业“十四五”的规划内容。方世忠表示,“十四五”期间,上海要打造更高人气的文化交流舞台,打响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国际影视节、上海旅游节、上海之声国际音乐节等重大的城市节展赛事品牌,以及更高能级的文化交易平台,建设“两中心、两之都、两高地”,也就是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亚洲演绎之都、全球电竞之都、网络文化产业高地、创意设计产业高地。

城市的包容性往往体现在细节

在一条道路上,每条机动车道宽度可容纳1.5辆小汽车宽度,而非机动车和行人被挤压在一旁狭窄的慢行道上。“这条道路被评为2014年全球最危险的街道。”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城市项目主任刘岱宗说,街道景象是一座城市文化的截面,怎么理解人与车的关系,体现了这座城市的温度,也体现了城市文化的包容性。

很多国家的城市温度都经历了时间的沉淀,街道成了最直观也最能反映这种变化的参照系。1952年,日本东京核心区的乱停车现象十分普遍,12年后,日本出台法律推动城市整体更新,规定街道停车不可以超过8小时。如今,东京以便捷有效率的慢行系统闻名于全球。上世纪70年代,荷兰针对街道拥堵,推出全球第一个“无车周日”活动,每周日有300万辆汽车被禁止上路,促使全民的环保意识提升。

“街道乱象都曾成为国际城市的烦恼,但他们痛定思痛,利用街道系统变革带动了城市转型和焕新。”刘岱宗说。城市文化建设不一定需要大张旗鼓的建设,也不一定要投入巨额的财政资源,细节也能成为城市发展的转型关键。

清溪川,曾是韩国首尔的“城乡结合部”,一条城市高架横穿其中。2002年,当地政府拆除了这条高架,同步推动河流整治和片区改造。这种“并不花钱”的举措,让很多人不解:拆了高架等于限制交通发展,没有交通更谈不上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但带来的效果出人意料:因为空间品质提高,私人投资者的积极性提高,企业、商场、餐厅逐渐汇聚在此,成为韩国极有品质的零售中心,带动了许多人到此消费旅游。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以人为本的街道治理,也能带动区域价值和经济效益。从2008年开始,纽约对时代广场百老汇大街进行改造,增加了很多公共空间——相比造地铁和高级写字楼,这种投入规模并不算大,但带来的是区域整体消费能级和活力的提升。“汽车是过境流量,而人是会停留的,只有给人们更多休憩空间,让他们在观赏游览中进行消费,人与城市才能双赢。”刘岱宗表示。

“公共空间建设,尤其是休闲功能的提升对于城市创新尤其重要。”复旦大学旅游学系副系主任孙云龙说,它可以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的觉察力和敏锐度,培育审美情操,打开想象力。

城市个性彰显城市文化厚度

在刘岱宗看来,上海是中国街道品质最好的城市。比如毗邻复旦大学的政通路,周边老旧小区和老年人多,管理者围绕周边需求,开辟了不少休憩空间、袖珍广场,成为城市微更新的经典案例。

上海从2015年开始推行城市微更新,让许多碎片化的灰色空间重获新生。北翟立交下废弃空间被改成了体育空间,年轻人可以在这里打篮球、踢足球。这样一个小小空间的形态更迭,一举成为全国城市微更新项目的标杆。

“上海的丰富探索在全国获得了很多点赞,展现了一定的城市软实力,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孙云龙说。无论在纽约、伦敦、巴黎还是柏林,历史人物和故事被融入在城市建筑和空间里,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就能和这些城市的人文历史“邂逅”,了解到一座城市的厚度和深度。“上海也有很多历史人物和知名地区,比如,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就代表了一段激荡的历史岁月,有许多知名人士的故居。我们能不能让历史人物‘回到’他们曾经的居住空间,在空间中植入故事,让人们在游览空间时和文化进行链接?”

“提升文化软实力需要我们充分彰显城市个性特质,进一步激活源头。”方世忠说,上海具有独特魅力的精神品格、人文传承、资源禀赋,应该从最有资源的地方出发,塑造难以抗拒城市文化吸引力和文化的感召力,打造“最上海”的文化原创。

“十四五”期间,上海也要打造最海派的城市空间,进行城市有机更新,聚焦中心辐射,两翼齐飞,中间发力、南北布局,加强对历史建筑、风貌结局、革命遗址、非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让“老上海”在穿越时空中呈现。营造一批小而美主客共享的海派空间,让设计感、市场流、文艺范能够涌动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栏目主编:陈玺撼 题图来源:海沙尔

来源:作者:戚颖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