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留给我们七条人性法则(鬼谷子讲人性善恶)

鬼谷子留给我们七条人性法则(鬼谷子讲人性善恶)(1)

人性研究是我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建立社会关系的基础。

人性善恶是人性中的主要方面,

如何看待,

对我们的价值观和个人心理影响甚大。

孟子的观点是人性本善。

他主要是从观察小孩子对亲人的亲近来说的。

说孩子一出生,就与父母很亲近,与兄弟姐妹很亲近。

这一点对世人的影响深刻。

王阳明的“致良知”,就是典型的影响。

王阳明认识人性内存在天然的良知。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良知。

坏人只是因为生活的某些原因将良知隐藏了起来。

坏人为了获得自己希望的东西,违背自己的良心做坏事。

而这些坏人,对自己的父母与妻儿,尤其是对自己的儿子,会变很爱护。

这种对儿子的爱,就是良知的体现。

而且越坏的人,对儿子的爱越深。

他们会为了儿子的安全而挺身而出,谁也不敢动他的儿子。

若是谁动他的儿子,他一定会为此拼命。

王阳明剿匪的胜利,就是利用了这一点良知,瓦解分化土匪。

也就是在劝说的时候,问一句,“你想让你的儿子将来也做土匪吗?”

土匪通常是被逼的,谁也不愿意做土匪,他可以抓别人来当土匪,

如果让他儿子继续做土匪,他就得好好地考虑。

毕竟剿匪是政府必须做的事,土匪结局就是问题。

不可能让自己的子孙后代总当土匪。

王阳明将投降的土匪安顿好,再利用土匪的经验消灭其它拒降的土匪。

因此,王阳明在剿匪这件事上做得是全世界最出色的。

可以,荀子提出了“人性本恶”的看法。

荀子认为孩子出生后,首先表现的就是争夺。

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孩子在为食物或者玩具时,

彼此是不相让的。

荀子还认为,孩子对亲人的亲近不是善,

不过是讨好亲人,为他提供保护。

而且荀子从养老来看,如果没有伦理道德的约束,

没有人愿意主动养老的。

从现存的原始部落看,也是有这个特点的。

有的部落将老人直接扔入大海。

大多数的部落就是遗弃老人。

养老的现象在原始部落中基本上没有。

中华文化,从古至今是进行道德教化的,

西方文化,从古至今是进行宗教道德约束的,

即便有约束,西方的养老也不怎么样,老人的流浪是比较多的。

所以,荀子说的“人性本恶”也是客观的。

竟然谁对谁错了呢?

只有老子和鬼谷子说的是正确的。

人性是由善恶共同组成的。

善恶本不是正反的统一,善恶只是人为的命名,是人类立场问题,不是客观的。

如果保留善恶这两个字,实际上恶是阴,善是阳。

阴是一个主体自我的满足,阳是一个主体满足他人。

善恶只是他人的评判,本质上是人类生存的应对本能。

例如,养老问题。

人变老到死是自然现象。

老人对整个部落是没有益处的。

养老是无意义的。

现在社会也是一样的,养老如果将养育后代的资源消耗殆尽,那么养老就更没有价值。

因为少年的健康成为可以为社会产生良好的效益,而老人只有消耗。

这是自然规律。

但是,我们都清楚,自己都会老去。

如果不提倡年轻人养老敬老,就是为自己的老来埋下悲剧。

因此,养老就通过以自己类推出道德。

养老就成了美德。

认识到人的善恶的本质,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就相当的重要。

也就是按照老子、鬼谷子的做法。

与别人的交往,在照顾自己的利益的情况下,一定要满足对方的利益需求。

与别人的交往,一定是利益互补的,是一种交换。

最成功的交往,是你能够给对方带来他最想要的东西。

这东西你容易获得并给予,在对方看来,很难得。

这种交易是合适的。

你想获得别人的帮助和友谊,你得搞清楚,“他最需要什么呢?”

伏羲的八卦带给了周文王思考,形成了六十四卦。

老子进行了第一次大的归纳总结,形成了《道德经》,

后来的鬼谷子与孔子从两个方向发展了《道德经》。

鬼谷子之后,才算是道家的延伸,

孔子之后,才算是儒家。

我不认为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

老子是道的创始人,是用道归纳了伏羲与周文王的哲学。

老子的道在回答了世界是什么,世界是怎么样的两个问题。

老子的德就是道的运用。

道家是从鬼谷子、庄子这一脉走下去的。

大家可以研究一下。

这里只讲人性善恶的运用,不讲历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