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两棵枣树是表达自己孤独吗(鲁迅写的两株枣树)

在鲁迅的文章《秋夜》开头,出现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句话,的确是让人不太理解的。尤其是初中生,理解起来,难度更大。

鲁迅的两棵枣树是表达自己孤独吗(鲁迅写的两株枣树)(1)

(鲁迅画像)

说理解的难度大,并不是说字认不得,词句的意思不理解。不,字都认得,词句也是再明白不过了,而且只是两个判断句,而且只有“主谓宾”,没有“定状补”这些成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正是这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人疑惑不解。

换一句话说,如果“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句话,是一个初中生写的,老师一定会说,太啰嗦了!立马就会给修改成“两株都是枣树”,或者修改成“两株枣树”,甚至直接说“俩枣树”。

那么,为什么鲁迅写的,成了千古名句,而让初中生来写,就成了病句了呢?

历史上,同样让人不能理解的,还有南北朝诗人谢灵运写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对“池塘生春草”这句诗,元代文学评论家元好问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在《论诗绝句》中评价道:“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元好问的意思是说,“池塘生春草”这句诗,是从古至今最有“新意”的,简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但是,假设让我们的初中生写作文,他写了“春天来了,池塘边的草发芽了”这么一句,会有多少老师认为他的写法有新意?

一个都没有。

鲁迅的两棵枣树是表达自己孤独吗(鲁迅写的两株枣树)(2)

(鲁迅画像)

所有的老师都会认为,这一句俗话、套话、大白话,是刚开始写句子的小学生的水平,既没有意义,也没有文采。

但是,为什么元好问要给谢灵运那么高的评价呢?难道仅仅因为谢灵运是南北朝时期诗人中的最大牌?

同样的,难道就因为写《秋夜》的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最大的文豪,即便那是一个有点啰嗦的病句,我们也会认为写得绝妙无比?

老师在解读鲁迅这句话的时候,常常是从修辞的角度来考虑的。认为这句话是用了“反复”和“象征”的修辞手法。“反复”的目的是为了强调,强调枣树很少,虽然少,但是有坚挺的风骨。“象征”是说枣树象征在白色恐怖下的革命者,表现其坚贞不屈的姿态。

不过,老师的这种解释,并不能完全说服学生。我在教书的时候,就曾见过这样的事。有个学生,他写了个检讨,表达他和另外一个同学因为调皮被老师在放学后留下来。他写了这么一句:“放学后,教室里站了两个人,一个是学生,还有一个也是学生。”

鲁迅的两棵枣树是表达自己孤独吗(鲁迅写的两株枣树)(3)

(鲁迅画像)

​他想表达不满,但很多老师看到后,都笑得喷饭。

学生照样也用了“反复”和“象征”的修辞手法,为什么我们看了却笑得喷饭。而鲁迅写的,我们就油然而生崇敬之情呢?

显然,光说这句话是用了修持手法,是说不过去的。我觉得,无论是鲁迅的文章句子,还是谢灵运的诗句,他们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写这句话的人,他们身上藏着巨大的文化背景。因为有这种文化背景,当同样句子由文豪写出来的时候,自然和由学生写出来是不一样的。

两个武功不一样的人,他们同样拍出一掌,但是其打击力度显然是不同的。就是这个道理。

(参考资料:《南史》《论诗绝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