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模拟测试(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检测试题)

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检测试题,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模拟测试?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模拟测试(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检测试题)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模拟测试

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检测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表述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答题前,请考生仔细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并务必按照相关要求作答。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8分)

注意:请把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想起幽(yōu)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斓语,原野上怪诞(dàn)的狂风……

B.可是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毫不迟疑地迅速赶到下一个贮(zhù)藏(cáng)点,要不然……从日记里看不出斯科特究竟打算怎么办。

C.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做则,鞠(jū)躬尽瘁(cuì),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D.我发疯似(sì)的跑上楼,猛砸(zá)主任办公室的门,他不在,我心有灵犀地知道他在哪儿,就飞跑到存放眼睛的那个小房间,他果然在里面,看着大屏幕。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B.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

C.父亲老实厚道忍气吞声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D.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放下)担而立。(《卖油翁》)

B.但当涉猎,见往事(经过的事)耳。(《孙权劝学》)

C.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门)织。(《木兰诗》)

D.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埋没)于沙上。(《河中石兽》)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今年,四川、福建等省份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拓宽渠道,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困难家庭的大学毕业生成为本次重点帮扶的对象。

B.杨绛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她创作的《洗澡》《我们仨》等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被钱钟书称为“最才的女,最贤的妻”。

C.四川首届蔬菜品尝会4月在泸州市江阳区董允坝举行,大会围绕“绿色江阳、蔬式生活”为主题,让与会者都尽情体验了田园生活的乐趣。

D.5月下旬,发生在广州台山市凤凰峡的漂流事故导致8名游客死亡。事件发生后,有些部门推卸自己的管理责任,这真让人叹为观止。

5.下列短语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

A.气冲斗牛 狡兔三窟 文从字顺 语无伦次 忧心忡忡

B.喷出火焰 偏离方向 排解纠纷 怀念故人 哀悼隐鼠

C.海阔天空 悲天悯人 深恶痛绝 仙露琼浆 热烈粗犷

D.热烈欢迎 犬马之劳 潜心研究 间接推理 浩然之气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B.《回忆鲁迅先生》出自《萧红全集》,作者是萧红。萧红,原名张迺莹,黑龙江呼兰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C.《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是普希金。普希金是俄国诗人,代表作有《自由颂》《致大海》等。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

D.闻一多,湖北浠水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被誉为“农民诗人”。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几段文字,完成7—10题。

①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②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③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④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7.对选文第一段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交代了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时间。  

B.本段表达了我的悲痛之深。

C.文章开篇言丰情挚,听到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消息,作者本来因为家事悲伤的心绪更加悲哀了。

D.“双层的悲哀”,突出我的悲痛之深,“罩”字,生动而贴切。

8.选文第三段提到吕叔湘先生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A.借吕叔湘先生的亲身经历,突出叶圣陶先生的一丝不苟的作风。

B.突出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道的品德。

C.说明叶圣陶先生做文章喜欢字斟句酌。

D.看似随意的语言,实际是写叶圣陶先生的谦虚和恳切。

9.下列对这几段文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选取的旧事在作者笔端娓娓道来,有种醇厚的味道。

B.这几段文字简练,内蕴不深,极为浅易。

C.第二段多处议论,引用古语,与叙述语言的承转很自然,精练却不雕琢,口吻和婉,暗含褒贬和情感。

D.“其用笔,看上去没有什么‘花哨’,而实际上绝非平铺板叙,那笔一点儿也不是漫然苟下的……读他的文字,像一颗橄榄,入口清淡,回味则甘馨邈然有余。这里面也不时含有一点苦味。”这个评价张中行先生当之无愧。

10.结尾一段的语言风格是( )

A.平易质朴 B.轻松幽默

C.深刻诙谐 D.庄重深沉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爱莲说》中的一段文字,完成11—13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1.对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孤独地喜爱莲,它从莲从淤积的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污秽);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B.只有孤独的我喜爱莲,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污秽);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C.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D.唯独我就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污秽);有清水的映照,却不显得妖艳。

12.下列对本文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文虽短而意蕴无穷。

B.文章表现莲的高洁品质,从三个方面入手:直接描写形美,菊和牡丹烘托,作者抒情议论。

C.全文的主体形象是莲,陪衬形象是菊和牡丹。

D.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一个突出特点是托物言志,值得注意的是,所托之“物”的特点与所言之“志”的特点可以有所不同。

13.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侧面表现了作者想为人民做一番事业的真情实感。

B.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是对莲高洁的形象铺排描绘,后一部分则揭示了莲的喻意。

C.本文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让世人得到启示。

D.作者开篇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这是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

四、(9分,每小题3分)

阅读《登飞来峰》,完成14-16题。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是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B.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C.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

D.诗的后两句运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15.下列对于全诗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全诗语言明白如话,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B.第三句“不畏”二字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安石即用此意。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C.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D.“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

16.与本诗表意相近的一首诗是( )

A.苏轼《望庐山瀑布》 B.陆游《游山西村》

C.王之涣《登鹳雀楼》 D.龚自珍《己亥杂诗》

五、语言的积累与运用(15分)

17.默写填空。(7分)

(1)斯是陋室, 。(刘禹锡《陋室铭》)

(2) ,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3)念天地之悠悠,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4) ,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5)杨花榆荚无才思, 。

(6) ,化作春泥更护花。

(7)有约不来过夜半, 。

18.根据下列提示,完成题目。(5分)

请从“春风 高山 小河 月光  家乡 感恩”这几个词语中任意选取词语(不少于三个),连缀成一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并且情境要求合情合理。

19.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3分)

本报综合消息,近期《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两档汉字听写节目火了,它们不仅将汉字“听写课”开到了电视上,还让告别校园多年的成年人也甘当“陪考”,老老实实地学起了写字。有关数据显示,节目播出6小时内在微博话题电视节目中排名第一位,甚至超越了《中国好声音》等多档节目。两档汉字听写类节目的走红,让不少国人惊呼自己已经“不会写字”,也再次引起人们对汉字文化传承的忧虑。

六、(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指喻 方孝儒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注】①握:四寸为一握。②膂(lǚ):脊骨。③瘳(chōu):病愈。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⑤傅:涂。

20.解释加点的词(4分)

  (1)惧而谋诸医( ) (2)甚将延乎肝膈( )

  (3)常发于至微( ) (4)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 )

21.翻译下面的句子(9分)

(1)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2)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

(3)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22.本文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4分)

七、(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6题。

  母亲石 梁衡

①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

②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学佛。他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的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撒一把糌粑,有的放几丝红线,有的放一枚银针。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就是毕加索、米开朗琪罗再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啊。

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那年我奉调进京,走前正在家里收拾文件书籍,忽然听到楼下有“笃笃”的竹杖声。我急忙推开门,老母亲出现在楼梯口,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母亲的家离我住地有几里地,街上车水马龙,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拄着杖走过来的。我赶紧去扶她。她看着我,大约有几秒钟,然后说:“你能不能不走?”声音有点颤抖。我的鼻子一下酸了。父亲文化程度不低,母亲却基本上是文盲,她这一辈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小时每天放学,一进门母亲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肚子饿了吧?”菜已炒好,炉子上的水已开过两遍。大学毕业后先在外地工作,后调回来没有房子,就住在父母家里。一下班,还是那一句话:“饿了吧。我马上去下面。”

④我又想起我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时候。那年我已是17岁的小伙子,高中毕业,考上北京的学校。晚上父亲和哥哥送我去火车站。我们出门后,母亲一人对着空落落的房间,不知道该做什么,就打来一盆水准备洗脚。但是直到几个小时后父亲送完我回来,她两眼看着窗户,两只脚搁在盆边上没有沾一点水。这是寒假回家时父亲给我讲的。现在,她年近80,却要离别自己最小的儿子。我上前扶着母亲,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我还想起一个朋友讲起他的故事。他回老家出差,在城里办完事就回村里看老母亲,说好明天走前就不见了。然而,当他第二天到机场时,远远地就看见老母亲扶着拐杖坐在候机厅大门口。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对他们的报答,哪及他们对儿女关怀的万分之一。

⑤我知道在东南沿海有很多望夫石,而在荒凉的西北却有这样一块温情的望儿石,一块伟大的圣母石。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慈母的爱,也照出了所有儿女们的惭愧。

23.面对塔尔寺门前的母亲石,作者回想了有关“母亲”的哪些事情?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的概括。(5分)

24.文章第③段画横线句子在描写上很有特点,试作赏析。(5分)

25.第④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了母亲哪些复杂的内心情感?(5分)

26.试分析第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5分)

八、(50分)

27.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榜样”在百度百科上这样解释:“榜样”即楷模,值得学习的人或事物。 明·李贽《续焚书·李善长》:“其不私亲,以为天下榜样,亦大昭揭明白矣。”周恩来《在上海鲁迅逝世十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鲁迅和闻一多都是我们的榜样。”榜样,也是一种理想人格,或者说是主观自我。以某个人为榜样,就是领会运用某个人的立场观点方法,把榜样人物同主观自我高度融合,在具体问题面前,运用榜样人物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问题、形成观念设想,从而指导支配自身的言行。以某个人为榜样,其实就是学习领会这个人的立场观点方法,使自己成为榜样人物的替身。

  请你以“榜样”为话题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②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如果有需要,请用“xxx”代替。

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学期学业水平检测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1、B 2、C 3、B 4、A 5、A 6、D

二、7、C 8、A 9、B 10、A

三、11、C 12、D 13、A

四、14.D 15.D 16.C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102分)

五、(15分)

21.【答案】

①惟吾德馨 ②荡胸生层云 ③独怆然而涕下 ④策勋十二转⑤惟解漫天作雪飞⑥

落红不是无情物⑦闲敲棋子落灯花

【评分】每句1分,共7分。出现错字、别字、漏字该题不得分。

22. 【答案】示例:天暖和了,春风缓缓地吹起来,高山渐渐地绿起来,小河哗哗地奔流起来……家乡永远在我的记忆深处。

【评分】(此题答案不唯一。要求:合情合理即可,有错字一次扣0.5,病句一次扣1分,共5分。)

23.【答案】例子:(只写到“节目走红”不给分)

示例一:汉字听写大赛节目引起人们对汉字的忧虑。

示例二:两档汉字听写类节目走红让国人惊呼“不会写字”。

【评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根据回答情况酌情给分。

六、(17分)

24.【答案】A.请教B.蔓延 C.细小(细微)的地方 D.克服

【评分】每题1分,共4分。

25.【答案】①郑君疑惧给别人看,看的人哈哈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

②这是奇特难治的病,虽然病在指头上,其实成了影响全身的病了。

③最初认为不值得处理,可是最后会变成没有办法处理的地步。

【评分】每题3分,共9分。

26.【答案】世上的事情,常起于极细小的地方,但不加关注,就可能酿成无可挽救的大祸。 【评分】4分。

参考译文:浦阳县有位青年名郑仲辨,左手的大拇指生了一个疹斑,肿起来像米粒一般大。郑君疑惧给别人看,看的人哈哈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过了三天,疹粒肿得像铜钱那般大,他更为担忧,又拿给人看,看得人像以前一样笑他。又过了三天,拇指肿得像拳头那般大,靠近拇指的指头,都被它牵引得疼痛起来,好象割刺一般,四肢心脏及背脊骨没有不受痛的。郑君心中害怕,就去请教医生,医生看了,吃惊地说:“这是奇特难治的病,虽然病在指头上,其实成了影响全身的病了,不赶快治疗,将会丧失生命。可是刚开始发病的时候,一天就可治好,发病三天以后,要超过十天才能治好;现在病已经形成了,不到三个月不能治瘾。一天治得好,用药草才可。用艾草就可以了!过十天要治得好,用药草才可。到成了重病时,甚至会蔓延到肝脏、横隔膜,不然也可能有一只手臂残废。除非能从内部治它,否则病势不会停止,不设法从外面来治疗,病就不容易治好!”郑君听从他的话,每天内服汤药,又外敷有效的良药。果然到两个月后就好了,三个月后精神脸色才复原。

我因此想到:天下事,通常发生在极为细微,隐而不显的地方,最后成为莫大的祸患。最初认为不值得处理,可是最后会变成没有办法处理的地步。当初发生,容易处理时,往往吝惜些微的精力,轻忽它而不加顾虑,等到祸患形成了,花费很长的时间,用尽了脑筋,精疲力竭,才仅仅能把这祸患克服。天下事,像这拇指的,可太多了!

七、(20分)

27. ①母亲在我奉调进京前,专程到我的住处,问我是否能不去北京工作(1分)②母亲在我第一次离开家时,久望窗子,忘了洗脚(1分)③朋友的母亲到机场为儿子送别(1分) ④愧疚、自责(2分)

【评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28. 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2分),突出了红线和银针的形状和色彩(2分),表达了母亲石带给作者的震撼(1分)。

【评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29. 母亲此刻内心充满了对离家求学的儿子情感上的不舍,(2分)对离开母亲呵护的儿子独立生活的牵挂与担忧。(3分)

【评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30. ①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中心;(2分)②深化文章的主旨,在赞颂母爱伟大的同时,警醒天下儿女更多关爱母亲。(3分)

【评分】共4分,每项2分,意思对即可。

八、(50分)31.【评分】从表达、内容、书面三个方面综合评分。可分为四类卷。

项目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①内容22分

22-16分

15-14分

14—13分

13分以下

②表达23分

23-19分

18-17分

16-14分

14分以下

③文面5分

5分

4分

3分

3分以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