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最大的石像(佛祖显灵雕塑闭眼)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地处四川乐山市,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城市隔江相望。雕凿在大渡河岩壁上,依岷江东岸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建成弥勒佛像,属唐代摩岩造像的艺术精品,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96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众多网红打卡圣地,素有上朝峨眉,下朝凌云的美称。

乐山大佛最大的石像(佛祖显灵雕塑闭眼)(1)

当时岷江等地经常翻船,由于人很信佛,便开凿乐山大佛,以此镇住江水,奇怪的是,以后就没发生过事故了。乐山最高建筑只有68米,因为矮佛三分,也就近佛三分。根据相关记载,大佛经常睁眼闭眼,这是为什么呢?

乐山大佛最大的石像(佛祖显灵雕塑闭眼)(2)

建国以来由于酸雨的原因导致大佛的眼睛一闭一睁,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散播谣言,以此迷惑大众,可是却很有市场。大佛第一次闭眼在1962年,当时人民在长达三年自然灾害下民不聊生,大佛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气愤闭上眼睛,默默流泪祈祷。1963年,灾情好转,大佛看着这重新焕发生机的中国。1976年,唐山带地震,三位领导逝世,大佛悲天悯人,面露怒色,再次闭眼。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WTO,北京奥运会申奥成功,大佛佛光乍现,普渡众生。02年5月7日,大佛又再次出现神秘光环,在太阳周围三百米内出现内红外紫的五彩光环,一闪一暗,百年未遇,万人围观,有的双手合十祈祷。

乐山大佛最大的石像(佛祖显灵雕塑闭眼)(3)

酸雨可谓是这件事的始作俑者,导演了大佛睁眼闭眼,酸雨使非金属建筑表面硬化,强度降低,还会使建筑变黑,影响市容市貌,被称之为黑壳效应。近年来随着污染严重,二氧化硫排放到空气中,与水融合形成酸雨。四川乐山酸雨现象严重,导致大佛上眼睑变黑,造成闭眼的假象,1962年工作人员修缮后看起来像是大佛睁开了眼。后来由于酸雨的不断来临,大佛眼睑变黑看起来又闭了眼。那为什么只有关于大佛眼睛的睁闭只有建国后的记载?这是因为中国建国后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污染严重,导致酸沉降现象频繁。

乐山大佛最大的石像(佛祖显灵雕塑闭眼)(4)

而佛光也是光的自然现象,其形成条件要求高,因此很难见到。乐山大佛也有排水系统,平时市民看到的大佛流泪实际上就是正在排水。

大佛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距武则天时代仅20余年,可以说武则天的尊佛态度对乐山大佛的建造有很大影响。它由海禅大师发起,目的为了减少沉江事故,号召众生团结一心,甚至和尚也加入这一行列中,聘请高级雕刻师,来完成这一伟大工程,大师死后,工程被迫搁置,直到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等人继续建造,最后终于在九十年后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落成。由此可知这项工程耗时长,工匠们的敬业精神,设计师的智慧。大佛雕刻细致,线条流畅,身躯比例匀称,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石块发圈,木制双耳,正襟危坐,雍容大度,造型庄严,排水设施隐而不现,在耳朵正胸等部位组成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避免了雨水对大佛的侵蚀。从整体来看,山佛融为一体,被戈壁舟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佛的左右两侧沿江涯壁上,有两尊超过16米的护天法王石刻,形成一佛二法王的形式,另有一条九曲栈道,非常陡峭,逐级而上登到头顶,可以看出唐人的工匠精神,其气势宏大,体现了盛唐文化的巨大包容力,大佛形体脱俗,壮实的双肩,饱满的胸脯,体现了唐代崇尚肥胖美的时尚潮流,自身宏大气派,神态自若,给过江的人战胜激流险滩的勇气和决心,表现出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多彩绚烂的文化内涵及人文情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即使后来历经唐武宗和柴荣的灭佛运动,也毫发未伤,之后数个朝代在旁边建佛棚和亭子,最终都未被损毁。值得一提的是大佛的胸部,它有一封闭的藏脏洞,里面有一块宋代建的天宁阁的纪事残碑,在1966年被人为毁掉,实在是很可惜。

乐山大佛最大的石像(佛祖显灵雕塑闭眼)(5)

在历经1300年的岁月中,乐山大佛免不了受到毁坏,有自然的,有人为的。各朝都对它进行过修缮和保护,但经不过自然无情的捶打,新中国建立13年后,政府对其全面修缮,82年,列为重点保护文物,90年,对头部进行彻底的维修,11年,大佛保护项目启动后,对大佛进行全面修复,竣工后,大佛重新焕发生机,和其周边景点相得益彰,组成风景区,为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效益。

近来四川汛情严重,江水猛涨,淹没到大佛的脚,众多游客也有幸亲眼目睹了这一幕。唐朝人留下来的遗产,至今还让人类受益。

乐山大佛最大的石像(佛祖显灵雕塑闭眼)(6)

环境对文物的影响很大,因此人类要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同时也在保护我们的文物,留住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